“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公元前1046年,繼任西伯侯的,號召天下諸侯起兵討伐紂王,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擊敗商君帝辛於牧業,次日凌晨便攻佔了商朝首都朝歌,逼得商紂王在鹿臺縱身躍入火海自殺。

一、最後一個奴隸王朝周朝的建立

西伯侯姬發在擊敗商紂王帝辛後,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史稱周武王。周武王初登帝位,百廢待興,好在周武王是一個明君,他勵精圖治,實行宗法制與井田制。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1.宗法制

宗法制是一個影響貫穿中國歷史的制度,因此這裡提到宗法制不得不詳細講一下什麼是宗法制。所謂的宗法制就是王親貴族作為統治者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分配權力大小的制度,血緣越近,權力往往越大,血緣越遠,權力往往越小。它將宗法組織與國家組織合二為一,使得宗法等級與政治等級一致,也正是這種制度使得天下真正成為天子一族的私有物品。

宗法制把天下分為“大宗”與“小宗”,周天子為全天下的“大宗”而天子把自己的嫡長子立為太子,其他的兒子分封土地建立國家為諸侯,諸位諸侯於周天子來說都是“小宗”,但是在諸侯自己的國家裡,他們又是大宗,他們的兒子被封為卿大夫對比諸侯又是“小宗”,但是卿大夫對比他們的兒子又是“大宗”以此類推。

宗法制在制度方面徹底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國家及領地只有嫡長子擁有繼承權,而庶子與次子只能接受再分封,對於嫡長子而言庶子與次子就永遠是“小宗”,因此我們常在電視和史書中看到皇帝把嫡長子長子立為太子,其他的都被分封為王侯就是源於此。

為什麼說宗法制的影響貫穿中國歷史呢?時至今日我們所用的所用的家譜、族譜、祠堂都是宗法制在中國歷史中千百年來發展留下的文化精華。

但是宗法制也有非常明顯的弊端,那就是諸侯生多子,諸侯之子又多生子,其子之子又多生子,以此往復就會導致周王朝沒有更多的土地來分封,同時也導致周王朝中央控制的領域越發的減少,這也就是周朝末年,各國已經不再把周王朝中央放在眼裡的原因。

不僅如此,宗法制還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弊端,宗法制的核心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這就導致了接替君王位置的不是最有才能的,而是最早出生的,就算嫡長子是個傻子,只要還沒有死,就必須立其為帝。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2.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正式提出“土地國有”的制度,所謂的井田制,就是規定天下土地都歸國家公有都歸周天子私有。把全國的土地都分隔成方塊狀分配給庶民使用,被分隔的土地很像“井”字,庶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歸周天子所有,因此井田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制,不等同於今天的公有制,是擴大化的私有制。

不僅是庶民沒有使用權,就連接受分封的諸侯,再接受卿大夫都是沒有所有權的,他們也只有使用權,他們只能享有賦稅等權益。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西周貴族的領主使用的土地都是成千上萬的連成片的肥沃土地,名字喚作“公田”,因為公田面積很大,所以也被成為“大田”,耕種大田的都是周王朝的奴隸;此外還有一部分庶人使用“私田”,私田的收益歸這些人,而這些人又被稱之為“國人”,他們只用繳納一部分牧草與小米,作為軍費,但是他們也要自己準備武器,時刻準備為國家打仗。

井田制在春秋末期便已經開始瓦解,原因是生春秋末期鐵器與耕牛開始流行,在鐵器流行之前,周王朝的金屬多數都是青銅器,青銅器非常昂貴,因此不可能用來耕地,鐵器與牛耕的出現使得耕種效率大幅提高,人人都能自己耕的了自己的土地,不用萬人勞作在“公田”所以使得井田制開始崩潰瓦解。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3. 武王去世,周公輔政

周武王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於公元前1043年駕崩,諡號為武,因此史稱周武王。

周朝建立之初形勢舉步維艱,他先是將朝歌分別劃分成邶、墉、衛三個小國家命令近親分別管制,合稱“三監”監視商人以及紂王之子武庚,隨後又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諸侯國,據記載他征服了99國,使得652國臣服。

周武王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天子的榮華富貴,便草草的離開人世,其子姬誦登基,便是周成王。周武王姬發死時嫡長子姬誦年方十三歲,不能處理朝廷政務,於是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姬誦登基,掌管國家大事,行天子職權,周公旦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聖人周公,為表示對其尊敬,後世皆不直稱其名諱,而是稱其為周公。

正是周武王的過早去世導致了周朝第一次動亂,紂王的兒子武庚不滿意周王朝給自己的封地於是聯合了東部一些商朝舊族和周朝不滿周公輔政的時任“三監”管叔,菜叔,發動了叛亂。

管叔與菜叔製造謠言,說周公篡權奪政,一時間謠言四起,傳到鎬京,朝野之間對周公也是議論紛紛。周公請名臣召公奭(shi,第四聲)主持朝廷大局,自己親征叛亂的武庚、管叔、菜叔。

周公歷時三年才平定叛亂,殺了武庚,把管叔革職,把菜叔充軍,又抓了一批跟隨叛亂的商民,定為“頑民”關在洛邑。自此才穩定了周朝的局面。

周成王年滿二十歲,周公主動還政給周成王,使得周成王親政。

4. 淺談周王朝初建動亂以及能平定動亂的原因

首先歷史上各國初建無不伴隨著動亂與政局不穩,究其原因,無不是“蛋糕”做好了應該怎麼分?擊敗商王朝的不僅僅是周國一個,而是周國與諸侯一同擊敗的,那麼問題來了,憑什麼你來當老大?你能這樣擊敗商朝,我就能這樣擊敗你,因此對外,周王朝是面對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今日的敵人;對內昔日打敗商王朝,周國將領人人有功,就算論功行賞也必定有人不滿,周武王活著,可能沒有人敢表達出來,但是周武王死了,不少人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其次,為什麼周王朝能夠平定戰亂呢?首先周公功不可沒,周公選賢任能,面對謠言讓出大權親征,就像曹操詩中所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有這樣賢能之忠臣,何愁叛亂不定呢?其次,宗法制與井田制為周王朝提供了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強有力支撐,宗法制使得多數親族得到恩惠,他們自然不願周朝覆滅,井田制使得百姓有田可耕,他們更不願江山易主,也正應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二、周厲王毀國

周成王親政後保留了周公制定的禮法,能夠妥善的處理政務,成王死後傳位給他的兒子康王,這段時間前後大約五十年,周朝強盛統一,經濟社會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史稱成康之治。

康王之後又歷六代君主,到了第十代傳位於周厲王,在帝位傳承期間,周朝的奴隸主逐漸加重了對平民與奴隸的統治與剝削,但偏偏周厲王又是一個殘暴的君主。

1.國人暴動

周厲王崇信奸臣榮夷公,把周初期賞賜給各級貴族的土地山林收歸國有,若是這土地山林只歸各級貴族收歸國有或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些土地山林是允許國人上山砍柴打獵摘果的,一旦收歸國有,國人不僅不能上山打獵,不能下水捕魚,甚至人民採來的果實都會被路上設卡攔截的士兵收歸公有,再加之士兵們勒索財物,官員們貪汙索賄,一時間激起國人的強烈不滿。

就在全國上下都哀聲載道的時候,忠臣芮良夫與召公虎上朝諫言,周厲王不僅不聽從還從衛國找來了巫師監視全國言論,並且還諭告全國“私議朝政,殺無赦”,一時間陷害四起,導致很多無辜之人死於非命。從此人們不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見面都以目示意。

就這樣到了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國人終於忍受不了周厲王的暴政,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動亂,史稱“國人暴動”。剛開始只有平民幾十人,迅速擴展到各個階級,有貴族,有國人,人數也暴漲至幾萬人。國人們拿起了武器,拿起了農具,拿起了所有能反抗的東西,像洪水一樣湧向王宮,整個鎬京彷彿沸騰的海洋。

在此次暴動中,鎬京王宮被燒,周厲王被趕出首都,召公虎為保護周厲王的兒子靜,把自己的兒子冒充靜,交給了憤怒的國人,其子也在此次暴動中死去。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2. “共和行政”

周厲王被趕下臺,朝中沒有了君王,國內人民擁戴大臣周公與召公虎主持國政,替天行使職權,歷史上被稱為“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意義重大,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此後中國的歷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記載。正是這件事能夠上溯幾千年而不迷惘。

三、剖析周王朝由盛轉衰的深層次原因

“共和行政”就是周公與召公二相共同執政,後來周厲王之子靜登基史稱周宣王,這時起,諸侯對周王室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大,“國人暴動”可謂是給了周王朝一痛擊,動搖了周王朝的統治基礎,使得周王朝已經“外強中乾”走向分崩離析的不歸路。因此很顯然,“國人暴動”是周王朝由盛轉衰的開始,也是周王朝漸漸衰落的直接原因。

但是“國人暴動”只是表面上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上文中已經提出,首先周王朝是代表奴隸制貴族的利益的,它不能代表最根本人民的利益這是它註定滅亡的原因;其次奴隸主貴族對人民的統治與剝削加重也是周王朝逐漸走向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根本原因還是井田制作為生產關係已經不能滿足逐漸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從而表現在社會與政治上的動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