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皇袍加身是跟他學的,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卻成了一代明君

在中國歷史上,不識字,根本當不了皇帝。但有一位皇帝,卻大字不識一個。

他的上位很簡單,和趙匡胤一樣,被部下“逼迫”,“無奈之下”黃袍加身。

但從歷史上來看,趙匡胤的皇袍加身,是向他學的。應當交一下版權費用。

他就是後唐明宗李嗣源。

部下擁戴上臺

李嗣源自小就隨父親在唐末晉王李克用軍中效力,“為人質厚寡言,執事恭謹”,後來被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名嗣源。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被宣武節度使朱溫圍困在汴州(今河南開封)上源驛,親隨將領戰死無數,史稱上源之難。


趙匡胤的皇袍加身是跟他學的,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卻成了一代明君

當時,只有17歲的李嗣源,拼死護主,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因而備受重用,得以統領親兵。

其後,李嗣源隨從李克用征戰20餘年,排難解紛,冒刃血戰,屢建奇功。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後梁。李克用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但壯志未酬,次年即病逝。

李克用死後,李嗣源繼續追隨其子李存勖,浴血轉戰十餘年,先後出任河東主將,昭德軍、天平軍節度使等職。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陽、河北邯鄲一帶)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史稱後唐。同年底,李嗣源率軍突襲後梁東都開封,後梁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

於路側迎接李存勖入開封時,“莊宗(李存勖)大悅”,當場拉著李嗣源的衣服,頭抵在他身上感慨:“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立”(我能擁有天下,是你血戰的功勞,我該與你共天下。隨後,進李嗣源為中書令,後又賜丹書鐵券,一時榮寵無比。


趙匡胤的皇袍加身是跟他學的,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卻成了一代明君

但皇位終究是不能分享的,所謂“德業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李嗣源繼續南征北戰,卻不斷受到朝堂之上的流言誹謗,一度被李存勖派人監視,險被誅殺。

李存勖本人自小喜歡戲曲,稱帝后常常粉墨登場,不理朝政,當了個伶人天子,不少獲得戰功的大將沒有封賞,而無尺寸之功的伶人卻被封刺史之類的要職,整個朝堂烏煙瘴氣。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因中樞失政,“四方饑饉,軍士匱乏,有賣兒貼婦者,道路怨諮”。時魏州兵變,李嗣源平叛部隊竟然也發生譁變,還與城內叛軍會合,要共同擁立李嗣源為帝。

恰在李嗣源於直接叛變還是繼續效忠之間搖擺時,國都洛陽,李存勖所信任的伶官莫名發動兵變。混亂之中,亂兵射殺了李存勖。

李嗣源隨後率兵入洛陽收拾殘局,將李存勖禮葬,諡其為“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為莊宗。但他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以“監國”身份暫理朝政,還對群臣表示等到李存勖長子、魏王李繼岌回到洛陽,就會將政權奉還。

又“恰好”,李繼岌突在渭南一帶自盡身亡。道德障礙盡去的李嗣源,遂披麻戴孝,在義弟李存勖的靈柩前稱帝,改元天成,時年六十。


趙匡胤的皇袍加身是跟他學的,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卻成了一代明君

一個文盲皇帝的誕生


李嗣源繼位後,就著手開始革除李存勖時期的弊端。先是整頓吏治,賞罰分明,對那些橫徵暴斂之徒果斷誅殺,同時又下令誅殺各鎮監軍宦官,得以解決李存勖時期的宦官掌權問題。

其後絕奢侈之風,自己帶頭節儉,禁止中外諸臣進獻珍奇玩物,後宮只留老宮女100人,宦官30人,鷹坊20人,御廚50人,教坊(樂隊)100人。這樣一來,節省了宮中大量的開支。

接著就是以民為本,多次下令赦免罪犯,減免災區百姓的賦稅丁徭,並諄諄告誡官吏“不得科斂百姓”,“不得邀難商旅”。

但李嗣源為帝,有個最大的缺點:不識漢字,連奏摺都看不懂,四方奏章只能由樞密使安重誨誦讀。

不過安重誨也只是粗通文墨,李嗣源於是又設端明殿學士,請儒家大師馮道等人為自己和諸位皇子,講習儒家經義——馮道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也是史上一位奇人。


趙匡胤的皇袍加身是跟他學的,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卻成了一代明君

但畢竟年歲已大,識字已然來不及,李嗣源處理朝政還是都得找人幫忙,朝權逐漸為安重誨和任圜二人所掌。這兩個人雖然對李嗣源很忠貞,辦事也很認真,但兩人之間卻不能互相配合,反而相互攻訐。

任圜才華比較出眾,但性子急說話直,後為李嗣源不喜,尋機誅殺。而安重誨“志大才短”侍寵耍橫,在任圜死後獨霸朝政,遭李嗣源所忌,亦被誅殺。

連續的殺害重臣,李嗣源不但未能穩定朝政,更重要的是再無能人可用,反而引得君臣離心,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67歲的李嗣源突染重病不起。

次子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遂率兵千人闖宮以武力奪位——李嗣源長子已逝,事實上的嫡長子李從榮遲遲無法成為儲君,也就有了別樣心思。

這場倉促的政變鬧劇,迅速遭到剿滅,李從榮兵敗被殺。但李嗣源卻也因為兒子的背叛,悲駭莫名,病情加劇,於六天之後駕崩。

李嗣源死後,後唐鼎盛一去不再,僅過三年即為石敬瑭的後晉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