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詩閒話

釣魚,在民間可謂由來已久。最早的軼事莫過於姜尚渭水釣魚,至今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傳說。

釣魚詩閒話

釣魚,漁者以此謀稻粱,閒者以此作消遣,詩人則借景狀物抒情,歌以詠志,傳下了眾多經典佳作。誦讀這些詩句,使人不難看出詩人當時寫詩的各種心態情緒,乃至於精神寄託,細細咀嚼,千姿百態,耐人尋味。

“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毫無疑問,詩人是把自己比擬為迎風斗雪、寒江獨釣的漁翁,曲折地表現了他那傲岸堅貞的精神與孤寂無援的心情。

詩句雖短,但時空完整,形象具體,"千山”“萬徑”與“孤舟”“獨釣”形成遠與近、大與小、多與少的視覺差別,一景一物,一舟一人,常常成為畫家憑藉詩句即可獲得虛實相間的素材,讓人們由畫及詩,由詩及人,想到了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釣魚詩閒話

借景抒情,借人針砭,杜牧的《贈漁父》亦有振聾發聵之響。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詩中的漁父顯然不是來此閒暇尋樂或解愁消悶的官宦才人,人家在此可是已住了幾十年。漁父所說的“獨醒人”指的是春秋時期的屈原大夫(《楚辭 漁夫》屈原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詩人通過漁父的口吻,說他打漁幾十年,一葉孤舟,始終沒有遇上類似屈原一樣憂國憂民的忠貞賢良人才。顯然,這是詩人通過漁父之口談古論今,針砭時事,諷刺當時晚唐軍閥割據,黨爭頻仍,然而卻都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之輩,沒有真正為民為國著想的賢良人才。小杜以簡潔質樸的詞語,從秋景入手渲染蕭瑟之象,又從靜謐安詳的意境突然轉折,引出警句,細細品味,極具藝術感染力。

釣魚詩閒話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以夜釣獨歸、懶得系船的細節,寫出江村的靜謐優美,作者放達閒適之情躍然紙上。

釣魚,是封建士大夫賦閒的樂事,也是當時一些正直的人意欲擺脫世俗宦途而嚮往的生活。

“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唐·崔穎);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唐·杜牧);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溪老人垂釣歸”(唐·張志和);

“閒釣江魚不釣名,瓦甌斟酒暮山青”

(唐·崔道融);

"入灘風急浪花飛,手把魚竿傍釣磯”(宋·呂蒙正);

“人間何物是窮通,終向煙波作釣翁”(宋·周紫芝);

“釣得錦鱗鮮又健,堪愛羨,龍王見了將珠換”(宋·淨端);

“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元·白樸)

釣魚詩閒話

……

如果說上述詩句是詩人自我感覺寫照的話,唐人鄭谷的《淮上漁者》則是客觀地描寫漁家生活的: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詩句形象真切,意境恬美,詩中有畫,靜中有動,情趣盎然。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的《小兒垂釣》也是獨具特色,是一首以兒童學釣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寫兒童釣魚的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因而難得一見。詩中小兒稚氣未脫,儼然一副專心垂釣的神態,逼真傳神,能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想象,堪稱佳作。

釣魚詩閒話

垂釣時,“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不僅小兒如此,老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

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

這真是:釣者看鉤不移手,良久問他難開口。只恐驚了潭中魚,竿中自有春與秋。

封建社會里,不僅士大夫階層流行釣魚,連皇帝老兒也愛以此消遣取樂。

據載,宋真宗喜愛釣魚,還常叫群臣應景賦詩。一次垂釣多時未見魚兒上鉤,臉露不悅。大臣丁晉公便獻詩道:“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釣遲。”阿諛逢迎竟使得皇帝十分開心,還給了一份獎賞,連在座的群臣都自嘆不如。

另載,南唐元宗一次釣魚不上,優人李嘉明進詩曰:

“玉甃垂釣興正濃,碧池春暖水溶溶。

凡魚不敢吞香餌,知是君王合釣龍。"

詩中口氣不可謂不大,但也委實無聊得可以,看來對皇上來說,釣魚應改為釣龍了,只是這個釣龍是不是又犯了皇上的忌諱?

釣魚詩閒話

無獨有偶。明朝朱元璋一次釣魚時也遇此窘境,尷尬之際,隨從解縉便賦詩一首。詩曰:

“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其詩毫無新意,只能說是李詩的翻版。作為才子的解縉寫詩寫到這個份上,除了暴露出屈意奉迎、幫閒拍馬的心理外,實在沒有什麼幽默感可言,這該是詩之不幸了。

釣魚詩閒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