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人物誌


慈懷君說

說起三國中的英雄豪傑,姜維並不算很有名氣的一個。


一方面,三國將星閃耀,名仕百出,姜維的光芒被無數英雄所掩蓋。

另一方面,隨著諸葛亮的身死,蜀漢在北方的壓力下苟延殘喘著,而姜維的努力與堅持,也就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世人喚他作“幼麟”,將他視作又一次復興漢室的希望。可終究時運不濟,國力衰弱,讓他揹負了窮兵黷武的罵名。

他雖官居大將軍,看似風光無限,可半生都是在夾縫中生存;他雖繼承丞相遺志,扛起北伐旗幟,可終歸身不由己,只能艱難前行。


但他的人生中,從沒有過放棄二字。他對自己、對敵人、對家國,都有一份非比尋常的執著。

而這份執著,也讓他成為了三國最後一個悲情英雄。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對恩人執著:

君以誠待我,我必報以恩

姜維,字伯約,天水人。

他父親曾是天水郡的功曹,為了鎮壓羌、戎叛亂,戰死沙場。

姜維從小便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雖艱苦,可他依舊樂觀堅強。

長大後,由於父親的緣故,他被提拔為了天水郡的參軍。

姜維盡職盡責,希望可以憑藉手中利劍,護得百姓安康,故鄉安寧。

然而,命運往往與意志背道而馳,起初的願望總會被現實所打敗。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

當時各地郡縣紛紛響應蜀軍,天水太守馬遵懷疑姜維心有二意,於是便拋下他,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

姜維沒有辦法,只能投往冀縣,可冀縣依舊不放姜維入城。

這一刻,姜維是如此失望,自己一心要保護的國家,卻視自己如同草芥一般。

無奈之下,他只有投降諸葛亮。

他本以為,自己一敗兵降將,能在蜀漢了卻殘生便足夠了。

然而,諸葛亮卻異常看重於他,他對左右說到:“得伯約一人,如得一鳳。”

其實,諸葛亮早已看出,這個名叫姜維的年輕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都是為了信仰而不顧一切,為了信念而持之以的理想主義者。

而姜維也從諸葛亮身上,收穫了久違的信任與溫暖。

這位已過天命之齡的蜀漢丞相,對自己如同子侄一般,用心栽培,百般呵護。

在兩人相伴的六年裡,諸葛亮對姜維傾注了大量心血,這讓姜維迅速成長了起來,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將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臨終前他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兵法二十四篇》傳於姜維。


從那一刻起,姜維正式繼承了丞相的遺志,開始了討伐篡漢逆賊之路。

雖然諸葛亮的身死,讓蜀漢的美夢付之一炬;但姜維的出現,卻讓北伐的希望又一次重新點燃。

古語云:“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二人的情義,源於相互的真心;二人的堅守,來自彼此的信念。

時間識人知己在,生死識心恩義還。

姜維終要報答諸葛亮的恩情,而這一報答,就會是一輩子。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對自己執著:

心有討賊志,九伐中原時

聽過這麼一句話:“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也改變不了。”

從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之時,便將功名利祿、身死存亡都拋之腦後。他只想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北定中原,還於舊都。

然而,這對於彼時的姜維來說,北伐是何其之難。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人主持朝政,他們都不贊同北伐的策略。

他們認為,以諸葛亮的能力,尚且無法北伐成功,姜維更是不可能,不如老實守成,以免空耗國力。

蔣琬、費禕主政時期,姜維幾乎毫無兵權,直到費禕死後,姜維才開始集結軍隊,率領數萬人,進行了第一次北伐。

但在過去的二十年時光中,蜀漢人才凋零,而曹魏已由司馬氏接手,雙方的國力早不可同日而語。

此時的姜維已年過半百,他深知如今歲不我與,於是他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一次次揮師北伐,想在有生之年,實現心願。

但上天並不想讓姜維如償所願,為姜維安排了一個畢生的敵人,鄧艾。

正是因為鄧艾的出現,讓姜維幾伐中原而一無所獲,甚至在段谷一役,更被鄧艾殺得大敗。

連年北伐失敗,讓國力漸弱的蜀漢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劉禪近臣黃皓的興風作浪,讓姜維的北伐變得舉步維艱。

黃皓和諸葛瞻曾一度想讓閻宇代替姜維,掌蜀漢軍事。

如此情形下,北伐於姜維而言,不光是為了理想,更是為了自保。若姜維交出兵權,等待他的便會是構陷與謀害。

姜維現在雖是居百官之長,可曾經卻是曹魏降將。這樣的身份讓他成為了夾縫中的人,面對政敵的攻擊,只能以退為進,前往沓中屯田,以避其害。

姜維的北伐之路,實在要比諸葛亮艱難許多。可他哪怕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也沒有過一絲猶豫與動搖。

他正是憑藉這份無畏無懼的執著,才能在如此詭譎多變的時代中,讓自己保留一份信念,堅守住自己的本心。

九伐中原空長嘆,戎馬半生心如前。

人生之難,難在不捨;人生之苦,苦在執著。

可也正是因為有不捨和執著,才讓人這一生,變得熱血與值得。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對敵人執著:

敗而不氣餒,二桃殺三士

姜維人生最讓人刻骨銘心的,從不是揮軍北進,九伐中原,而是他失敗後的鞠躬盡瘁,意在力挽。

遠在沓中種麥的姜維,心中仍顧慮著北方。他建議劉禪派遣張翼與廖化分別駐守關隘,防患於未然。

但是,劉禪聽信黃皓鬼神之說,對姜維的建議嗤之以鼻,不甚相信。

公元263年,司馬昭定下伐蜀大計,在鍾會、鄧艾、諸葛緒的統率下,五路伐蜀。

姜維身在沓中,被鄧艾圍困,途中又有諸葛緒攔截,以防姜維回援。而鍾會親率大軍,直取成都。

姜維傾盡全力,殺出重圍。他不但放棄了陰平,還放棄了戰略重地漢中。在與張翼、董厥會合後,一同退守至劍閣,以阻鍾會。

劍閣乃蜀中雄關,易守難攻。姜維只靠數萬人,便將魏國20萬大軍,拖至於此。

鍾會屢攻不下,而劍閣又是通往成都必經之道。若放棄此地則滅蜀計劃破滅,若不放,便會“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

到那時,蜀漢諸城並出,前後夾擊,曹魏也只有敗亡一途。

在鍾會進退維谷之際,鄧艾卻突破陰平,直逼成都,劉禪看到魏軍兵臨城下,於是開城投降。

消息傳到劍閣,眾將士倍感心痛,以至於拔刀劈石,姜維更是無奈道:“我等死戰,何故先降。”

姜維又一次感到自己被國家拋棄了。而這一次,沒有了諸葛亮,他只能靠年邁的自己。


哪怕大廈將傾,狂瀾既倒,他也要持危扶顛,扭轉乾坤。

姜維先降鍾會,以言語激起他對鄧艾的嫉妒之心,誣陷鄧艾。後又以名利權勢誘導於他,讓他起兵反叛司馬。

姜維欲借鍾會之手,借屍還魂,以保得蜀漢最後一縷榮光。

他給劉禪的秘奏裡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然而,算計與被算計,如若踏錯一步,便會萬劫不復。

鍾會終是慮輕謀淺,行事不周,被他人所知,引來殺身之禍。

其實,姜維這一計,不可謂不高明。成則,漢室可以存亡續絕;敗則,亦會有讓鍾、鄧二人陪葬,以報傾國滅家之仇。

《菜根譚》中說:“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彼時的姜維,便是如此。哪怕失敗,亦不會獨存;即便身死,也要不負忠烈之名、復漢之志。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對國家執著: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姜維死了,鍾會亡了,鄧艾也被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隨著蜀漢的滅亡,終被畫上了句號。

姜維是一個悲劇英雄,這毋庸置疑。若說諸葛亮的堅持,印證了“死而後已”的信念;那姜維的不拔,便襯托了“九死無悔”的精神。

也許,對於蜀漢朝廷來說,姜維終是一個外人,他半路入蜀,無有根基,還一味北伐,空耗國力。

可對於姜維來說,他自己半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蜀漢。

他輔佐劉禪29年之久,哪怕受屈被辱,也從來沒有過悔恨;哪怕希望斷絕,也要為蜀漢耗盡心血,至死方休。

魯迅曾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可姜維對國家的執著,對人生的執拗,卻讓人刻骨銘心。

縱觀姜維一生,堅守信念是他立世之本,智勇雙全是他處世之能;從不言棄是他行事之德,詐降謀復是守死之志。

也許執著一件事,並不一定會獲得成功,但卻一定會贏得尊敬。

就如姜維一般,縱使失敗,萬丈豪氣依然直衝雲霄,雖已千年,那份忠義仍流傳世間。

劉禪投降,漢志猶在,姜維身死,大漢終亡。


*注:配圖來自攝圖網


*作者:琳小柒,一個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願用溫馨的文字,陪你度過每一天。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