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最惡女毒梟,人稱“可卡因教母”,布蘭科的人生

歡迎關注咸陽禁毒先鋒


“出來混,遲早都要還。”這句香港黑幫題材影片的流行語,形容昔日殺人無數的哥倫比亞女毒梟格麗塞爾達·布蘭科的人生再恰當不過。

南美最惡女毒梟,人稱“可卡因教母”,布蘭科的人生

格麗塞爾達·布蘭科

2012年9月3日,布蘭科買完肉正準備出店門,一名騎摩托車的中年男子走進肉店,掏出左輪手槍,對準她的頭部連開兩槍,然後坐上另一名男子駕駛的摩托車揚長而去。

當警方向店主透露了死者身份後,店主還不敢相信,這個多年的熟客竟是曾叱吒邁阿密販毒圈、手上沾滿鮮血的“可卡因教母”,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將可卡因從哥倫比亞販至美國境內的首批女性販毒者之一。

“可卡因教母”崛起

布蘭科人生的大部分歲月充滿暴力、血腥與罪惡。1943年2月15日,她出生於哥倫比亞港口城市卡塔赫納一個貧窮家庭,母親是個酒鬼,時常對布蘭科拳腳相加,小小年紀便學會了在街頭討生活所必需的圓滑與潑辣。

11歲時,布蘭科已是一名老練的童妓,她和一群不良少年一起,綁架了一名十歲的富人家男孩,由於其家人未能在指定時間內交付贖金,布蘭科便毫不猶豫地扣動扳機將男孩打死,成為當時哥倫比亞年齡最小的女性殺人犯。

由於年齡太小,布蘭科在青少年懲戒所裡待了一段時間便被釋放,隨後,成了職業扒手,14歲時逃離經常打罵她的母親,靠賣淫為生。20歲時,布蘭科遇到了偽造美國簽證的慣犯特魯希略,並和他結婚。

兩人依靠假簽證,到了美國紐約,開始從哥倫比亞走私大麻到美國。不久她發現可卡因市場“錢景”更廣闊,而且可卡因比大麻好攜帶。為了在紐約建立販毒網絡,特魯希略介紹布蘭科結識了某販毒集團成員布拉沃。

隨著販毒網絡日益壯大,兩人的緣分也走到了盡頭。在一次因走私人口而發生的口角中,布蘭科對準特魯希略的嘴巴就是一槍,將其打死。此後,布蘭科帶著三個兒子獨立經營販毒網絡。

幾年後,她因走私可卡因遭美國聯邦政府起訴,為逃避法律制裁,她回哥倫比亞避風。但沒過多久,布蘭科勾搭上前夫介紹認識的販毒集團成員布拉沃,並結婚了。

南美最惡女毒梟,人稱“可卡因教母”,布蘭科的人生

結婚後,布蘭科與布拉沃又起潛回美國,然後用私人飛機將哥倫比亞的可卡因運到紐約,這也是南美洲可卡因北上美國的開始。

好久不長,1975年4月,布蘭科和30名手下再次被美國緝毒局通緝,他們涉嫌參與當時美國最大的可卡因走私案。布蘭科只得又逃回哥倫比亞,直到1979年才偷渡到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重操舊業。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可卡因取代大麻,成為美國的主流毒品。那段時期,邁阿密發生了毒販火拼事件——可卡因牛仔戰爭,該事件與布蘭科的販毒集團密切相關。

當時,布蘭科的販毒集團以高額報酬招募槍手,為毒品生意“保駕護航”,駕駛摩托車殺人的方法就是布蘭科在這一時期發明的。

為了方便運毒,布蘭科還在哥倫比亞開了一家女性內衣廠,專門生產有暗袋的內衣,好讓女性運毒者躲過機場安檢,帶入美國。

毒辣的手段加上隱秘的販毒方法,讓布蘭科的毒品生意越做越大,其毒品分銷網絡涵蓋了整個美國。

但是隨著毒品生意越做越大,因分贓不均,丈夫布拉沃也死於布蘭科之手。此時,美國毒品圈子已經有開始稱其為“可卡因教母”。

沾滿鮮血

毒品市場的爭奪非常激烈,布蘭科的手段就是殺人。警方記錄中,她是近40起謀殺的幕後黑手,盛傳手上至少200條人命。其劣跡覆蓋哥倫比亞和美國佛羅里達、紐約和加利福尼亞等州,包括派人在邁阿密機場刺殺競爭對手。

這非常符合布蘭科的“人生哲學”:狠。

競爭對手,殺!

欠錢不還者,殺!

向她討債者,殺!

讓她不高興者,殺!

1979年7月,兩名男子駕車來到邁阿密某購物中心的酒品店,向布蘭科討債未果。不一會兒,一輛裝甲防彈汽車停在購物中心門口,車上的兩名槍手徑直走進酒品店,對討債的二人瘋狂掃射。

債主身亡,債務自然一筆勾銷。有時,布蘭科會心血來潮地命手下殺人,比如讓脫衣舞娘參與狂歡,然後命人將她們殺死取樂。布蘭科的身材日漸臃腫,加上嗜血成性,沒有男人敢和她親近,她便用槍強迫男人與其親熱。

南美最惡女毒梟,人稱“可卡因教母”,布蘭科的人生

1982年,布蘭科下令除掉另一個毒販傑西。她僱用的槍手手阿亞拉在公路上追蹤到了傑西,向他的車開槍。幸運的是傑西甩掉了槍手,但他熟睡在車後座的三歲兒子被流彈擊中頭部而死。

礙於自己的毒販身份,傑西不能報警。後來,執行此次謀殺的槍手阿亞拉被警方逮捕,供詞說到,是布蘭科命他除掉傑西,原因是傑西踢了她兒子的屁股,這意味著不尊重她。

負責起訴布蘭科的美國助理檢察長施勒辛格說,難以斷定她到底殺了多少人。“她是個徹頭徹尾的反社會者,隨時隨地都能殺人。”

美國毒品管制局前探員帕隆博是將布蘭科繩之以法的功臣之一。他眼中的布蘭科有種能“催眠人心”的魅力。

“她用她的聰明迷惑你,讓人忠心追隨她,這種忠誠也有害怕的成分:替她幹活的人都知道,她叫人去幹的那些事,她自己也絕對幹得出。”

憑著殘酷與詭計,她在圈內“威望”日盛,有了諸多別號:“教母”、“黑寡婦”、“可卡因女牛仔”、“女首領”……

最後判罰

跟美國不少黑幫首領一樣,雖罪行累累,布蘭科卻屢屢逃脫法律制裁。1985年2月的一天,她終於被美國聯邦政府逮捕了,罪名是販毒,被判入獄10年。

1994年,出獄後的布蘭科被引渡至邁阿密的邁阿密-戴德縣,面臨三項一級謀殺指控,每一項都可能致她死罪,就在很多人以為罪惡累累的布蘭科將被處死之際,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作為檢方起訴布蘭科的證人之一,她曾經的槍手阿亞拉與佛羅里達州檢察官辦公室的一位女秘書大玩“電話性愛”。醜聞爆出後,阿亞拉證詞的真實性受到辯方質疑。

檢控方為了“遮醜”,與布蘭科的辯護律師達成協議,使其獲得輕判,隨後,布蘭科在佛羅里達州被關了幾年,2004年出獄後被遣返回哥倫比亞。

被遣返哥倫比亞後,布蘭科回到麥德林養老,她的住所位於山谷裡一片竹林環繞、警衛嚴密的高級住宅區。大廈保安告訴哥倫比亞媒體:“住在這裡的人很有錢,沒人知道他們是什麼人,錢從哪來。這裡很隱秘。”

布蘭科過得很低調,上街時沒有保鏢隨行,衣著打扮也從不炫富。她經常光顧住所附近的卡爾迪索肉食店,店內員工絲毫不知這位老主顧曾是殺人不眨眼的女毒梟。

布蘭科最後一次“出鏡”是2007年在哥倫比亞首都,她的照片被送到講述自己犯罪生涯的電影《可卡因牛仔2》的創作者手中。

“她的外表(比過去)變了很多,看起來很胖,”目擊她被殺的證人說。他驚訝於她的仇人竟容許她平安生活了這麼久,他推測原因是在她漫長的牢獄歲月中,很多仇人已經先她而死,“人們不再關注她了。”

事實證明,還是有人對布蘭科“念念不忘”,而她像普通人一樣有規律的生活也讓追殺者更容易找到機會。法律沒能很好的懲罰她,但生活沒有放過這個殺手惡魔。


------本文轉自毒言毒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