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呼嘯山莊》嗎?

《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

《Wuthering Hights》Emily Bronte


是我讀的一本英文原版小說,我願意把這本書成為“她”,她激發我對英文原版書的探求慾望,她帶給我新的看待情感和命運的角度,她擊中並讓我重拾的初次閱讀時的感覺,她打開了我閱讀的新大門。看完這本書後,我有很強烈的慾望想要將她分享給周圍的人,因為我覺得我很幸運,她讓我如獲至寶。

首先,

先看看這本書中的人物和場景

(因為剛開始看的時候會有繞,不過很快就能適應了!)


有兩個山莊

1

Wuthering Hights

(呼嘯山莊)


第一代 Mr.earnshaw(老恩肖先生)


Hindley Earnshaw(恩肖先生的兒子亨德利恩肖)

Frances(亨德利夫人)

第二代 Catherine Earnshaw (恩肖先生的女兒凱瑟琳恩肖)

Heathcliff(恩肖先生抱養的兒子希斯克裡夫)


第三代 Hareton Earnshaw(哈里頓恩肖)、Linton(小林頓)


僕人 Nelly ,Dean,Ellen(管家夫人)、Joseph(僕人約瑟夫)、Zillah(僕人和Ellen類似的職位)


2

Thrushcross grange

(畫眉山莊)


第一代 Mr.Linton(林頓先生)

第二代 Edgar Linton(埃德加林頓)、Isabella Linton(伊莎貝拉林頓)

第三代 Catherine linton,Cathy(小凱瑟琳、小凱西)


小鎮上的人物 Dr. Kenneth(醫生)、Green(律師)


租客:Mr lockwood(租客洛克伍德先生)


然後,

看看書中的主要人物

(本書的劇情主要由以下人物進行推進)


1.呼嘯山莊的第二代主要人物:

希斯克裡夫Heathcliff 凱瑟琳Catherine 亨德利Hindley


2.畫眉山莊的第二代主要人物:

埃德加Edgar 伊莎貝拉Isabella


3.第三代主要人物:

哈里頓Hareton 小林頓Linton 小凱西Cathy


4.故事的主講人(迪恩夫人為主要轉述人)

迪恩夫人Nelly ,Dean,Ellen 洛克伍德lockwood


最後,

不劇透的讀後感


對我個人而言,《呼嘯山莊》這本書有諸多讓我著迷的地方所以,為了儘可能全面地表達對這本書的觀感,我會分別從幾個不同的維度進行闡述,具體會從人物呈現、場景寓意、敘述方式,以及表達主題進行展開,話不多說,回到正題!


1.關於書中的人物


可以說,在艾米莉·勃朗特的筆下,書中不同人物都呈現出他們各自應有的姿態。

具體表現可以是他們的外貌、性格特點、命運歸宿,亦或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

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狀態下,這些具體的表象之間展現出的種種關聯,會引導讀者去推測人物命運的走向,並且吸引讀者一直追隨至小說結尾。

比如,書中的凱瑟琳和凱西,希斯克裡夫和哈里頓,他們彼此間有著諸多的相似點,如此高度契合的人物特徵很自然地讓讀者展開聯想,而這種聯想的過程是極其微妙的,它類似於很多讀者第一次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時的感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導致這樣一種情結出現的原因是:作者在上下文對人物和情節之間的呼應作了非常縝密的安排,層層鋪墊後彼此間產生的聯繫是緊密的、有邏輯的、相互關聯的,這樣就使得這本書的情節符合條理,沒有違和感,而這或許也是它能讓讀者為之叫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除此之外,其實更有意思的是這其中的很多細節,它擊中並讓我重拾舊有的閱讀體驗。

比如這本書中有很多的角色都是有閱讀習慣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管家婆迪恩夫人,她可以通過自己在書中獲取的知識去引導自己內心的判斷,這種由知識所構建的天平,讓她在紛繁複雜和世事變遷中能夠堅定自己的選擇和立場。

其次是哈里頓,因為希斯克裡夫的復仇計劃導致他從小就與教育隔緣,並且染上諸多惡習,直至後來拾起書本,接受知識的洗禮,在如此情況下才得以脫胎換骨,這一點可以通過人物在書中前後對話用詞的變化很明顯地看出。

當然書中還有其他人物與書產生聯繫,比如說埃德加,以及性格和哈里頓完全相反的林頓,有關他們的事蹟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推薦去看原書。


通過這兩個代表性人物的事例,我想要強調的是關於“書”這個意象,由書所延伸出的關於知識給人類賦能的隱喻,

實際上在很多書中都有類似的情景,比如在《平凡的世界》裡,其中有一段話我至今仍記憶猶新,路遙在書中寫到:

“顧養民漸漸覺得,孫少平身上有一種說不清楚的吸引力——這在農村來的學生中是很少見的。他後來又慢慢琢磨,才意識到,除過性格以外,最主要的是這人愛看書。知識就是力量——他父親告訴他說,這句話是著名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是的,知識這種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可以重新塑造一個人。”

這樣一種將隱喻穿插在書中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它能夠在讀者的潛意識裡形成一種對倡導智力的呼喊,實際上也是在鼓勵人們追求知識,至於這種做法出現的原因,我想,這和知識分子在社會所處的地位以及民眾是否反智有很大關係。


2.關於書中的景物

在這本書中,關於山莊場景的描寫是非常生動和細緻的,作者自身的經歷對此有直接影響:艾米莉·勃朗特一家居住在荒涼偏僻的山區,離群索居的她只有一望無際的沼澤和曠野作為遊玩的場地。

因此,她常常在曠野裡散步,感受曠野的氣氛,在後來也將這些真實的感受全寫進了《呼嘯山莊》,構成了《呼嘯山莊》的獨特氛圍。

與此同時,這些獨特的氛圍與故事情節有著極強的呼應,比如通過場景映射人物的心理、預示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對人物和主題的昇華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租客洛克伍德先生重現回到吉姆頓小鎮,在他從畫眉山莊前往呼嘯山莊的過程中作者對天空的描寫那一段——“我就轉身走了,悠閒地散步去了,後面是落日殘黑,前面是正在升起的月亮的淡淡的光輝——一個漸漸消退,另一個漸漸亮起來”。

以及當他進入呼嘯山莊,映入眼前的是一片從未有過的祥和的場景——“我沒有從大門外爬上去,也沒有敲門,門順手而開。我認為這是一種改善。我的鼻孔又幫助我發現了另一件事,從那些親切的果樹林中飄散在空氣裡有一種紫羅蘭和香羅蘭的香味。”

所有的這些場景指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周圍的一切都在通往美好,煥然一新的場面同時也昭示著即將迎來圓滿的結局。


3.關於書中的敘述方式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對於我個人而言有著非常大的新意,就像第一次看《局外人》時候的感覺:《局外人》的新意在於它把自己從現實生活當中抽離出來,帶著上帝視角去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但似乎永遠也融入不了現實生活,這也剛好呼應了它的書名——局外人。

而《呼嘯山莊》這本書又給我提供了另一種新的視角,就是它通過層層敘述的方式,引出多個敘述主體,由此產生多個“第一人稱視角”,儘管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讀者的閱讀負擔,但由此帶來的效果是對讀者有著極強的吸引力,以及極為真實的窺私心理的閱讀體驗。

具體到這本書中,故事開頭以一個外來的租客身份切入,然後通過書中的關鍵人物——管家婆迪恩夫人作為講述者的身份去推進整個小說,在這過程中也不斷有其他的敘述主體穿插。

整本書是以租客的身份切入和結束,中間以管家婆回憶的內容為主,所以在情節的安排上迪恩夫人需要出現在絕大部分的場合,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作者艾米莉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應該為這一人物的設定花費了不少心思。


4.關於書中的主題

想要更真實更深刻地瞭解書中蘊含的主題,除了深入到書中的文字,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了解作者的經歷以及作者所處的社會壞境,所以下面對艾米莉·勃朗特的個人經歷作一番簡要概述:

勃朗特一家居住在英國北部約克郡的一個苦寒又單調的豪渥斯山區,由於艾米莉的父親是激進的保守黨人,學識淵博且富有正義感,家裡姊妹四個一同受其薰陶,在只有茫茫的曠野和開著石楠花的沼澤地的枯燥環境中,他們以讀書寫詩來打發閒暇時光;

艾米莉生性緘默,又早早地經歷了喪母的之痛,除去手足情誼,常以詩書為伴,與自然為友;她既未受完整系統的教育,又沒有真實的愛情婚姻體驗,惡疾也早早地將她的生命定格在三十歲。

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資產階級逐漸佔領高地,“圈地運動”引發的勞資糾紛以及罷工運動接連不斷,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聚集在倫敦周圍形成貧民窟,工業革命正蓄勢待發。

此時的勃朗特切身感受到大工業時代的轟鳴,親眼目睹了傳統農村的瓦解、大量農民背井離鄉成為資產階級剝削的對象,而這一系列的社會變遷也在無形中被融入到艾米莉的筆端。

就像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對比《簡愛》和《呼嘯山莊》時認為的那樣:“艾米莉的創作靈感和動力既不是她目睹了人間疾苦,也不是她受到了傷害,而是她冷眼旁觀看到了一個陷入極大混亂而四分五裂的世界。”


回到小說本身,有關《呼嘯山莊》所討論的主題有很多說法,有愛情、宗教、人性、階級鬥爭等,這些說法在書中都有體現。

就我個人而言,輕易將其歸為某一類或直接給出觀點都是草率和片面的,這樣會陷入到對作者真實意圖猜測的陷阱,以及對小說本身和讀者形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

與其如此,倒不如躬身入局,去翻開和閱讀屬於“你的《呼嘯山莊》”。


各名家點評:


學者張薇說:“《呼嘯山莊》像一把利劍,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質。”


毛姆曾說:“這是一部很差的小說,又是一部很好的小說。它醜陋不堪,卻又美不可言。這是一本叫人害怕、讓人痛苦、震撼力強、充滿激情的書。”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總結說:“《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象形式表達了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衝突。這是一種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鬥爭和行動所能及。


毛姆:“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