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1976年12月24日,桃嶺成為歡樂的海洋。這一天,桃嶺公路通車典禮隆重舉行。歌聲嘹亮,鞭炮聲聲,鼓樂齊鳴,桃嶺人民歡欣鼓舞。


隨著一列車隊開上桃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時任中共蕪湖地委常委、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兼涇縣縣委書記的王樂平也興高采烈地參加了慶典,分享了通車的喜悅。從此,桃嶺的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桃嶺村是涇縣汀溪鄉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涇縣東南58公里,東與寧國市交界,南與旌德縣交界,西南與榔橋鎮黃田村相連,北接汀溪鄉大南坑村,西鄰汀溪鄉蘇紅村。全村無耕地,山場總面積32000畝,平均海拔800米。桃嶺村開門見山,並以境內的高山桃嶺命名。其中,桃嶺頭、鳥雀嶺、老虎坪等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源自黃山餘脈的桃嶺河(赤灘河的源頭)縱貫整個桃嶺村,村民大多沿河而居,四周群山環抱,溪水縱橫,風景優美,是個世外桃源。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桃嶺曾建立涇縣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皖南特區蘇維埃政府,是涇縣的紅色搖籃。


1929年前後,共產黨員肖吉鳳、程稽學、王曉南、吳小鳳先後在桃嶺一帶開展黨的活動。1930年,中共涇(縣)旌(德)、寧(國)特區委在桃嶺建立,吳小鳳任書記。1932年3月,桃嶺成立了中共榆桃嶺支部,肖正榮任書記,並建立了14人的涇縣第一支秘密赤衛隊組織。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方誌敏部北上抗日先遣隊19師團長率領的紅軍遠征連來到桃嶺,並與當地赤衛隊一起打下宣城溪口,桃嶺真正成為涇旌寧宣遊擊根據地中心地區。1935年,中國共產黨就在桃嶺村榆林坦(原桃嶺村委會駐地)建立了皖南特區蘇維埃政府,這是涇縣建立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1936年1月,由於叛徒出賣,涇族寧宣中心縣委常委、涇縣縣委書記吳小鳳同志在與國民黨部隊作戰時壯烈犧,年僅36歲。1936年7月,紅軍皖浙贛獨立團路過桃嶺,留下一支46人的隊伍,由闕懷仰,羅信髮帶隊,在桃嶺一帶開展遊擊活動,直到抗日戰爭爆發,部隊下山編人新四軍第一支隊。1941年1月、南事變中,傅秋濤率領一部分突圍出來的新四經桃,得到當地群眾的積極幫助,後經寧國、宣城向東突圍,2月上旬渡水抵達蘇南根據地。


如今,桃嶺的皖南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但是,昔日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桃嶺人,肩挑手推的日子十分艱難。當時,桃嶺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桃嶺苦呀桃嶺難,兩座大山把路攔。兩年只睡一年床,一年要吃兩年糧。”那時候,鳥雀嶺連鳥雀也飛不過去;黃連嶺(即桃嶺),爬起來苦似黃連。桃嶺人為了把山貨送出去,再把糧食和日用品買回來,常常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半夜才能到家,每晚睡不到幾個小時。他們挑著擔子,翻山越嶺,清脆的杵聲在羊腸小道上延伸…由於每天的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大,勞力吃得多也是自然。


聽到了這樣的民謠,瞭解了桃嶺人的苦日子和通車的美好願望,經歷過革命戰爭風雨洗禮的王樂平再也坐不住了。1969年底,縣委書記王樂平和縣交通局長、技術員一道翻越了775米高的鳥雀嶺,親身體驗了桃嶺人艱難的生活。夜晚,王書記在煤油燈下和桃嶺大隊的幹部座談,瞭解群眾的困難和心聲。


1958年大鍊鋼鐵時,桃嶺人砍伐了一批木材,卻運不出去,爛在山上養蘑菇。為了生活,桃嶺人只得把大樹鋸成木板,每次出山挑上100多斤木板,賣掉以後再買上大米和油鹽,挑回桃嶺。大雪封山的日子,家家都要斷糧。據當時桃嶺大隊的幹部彙報,全大隊有勞力189個,每年運輸量是33460擔子,需要41825個勞動日。平均到每一個勞動力,每人有221個勞動日用在運輸上。


想到一根扁擔壓得桃嶺人抬不起頭來,王樂平夜不能寐……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1972年夏,王樂平又一次來到了桃嶺。那天,四嶺八坑的社員齊聚大隊茶廠,王樂平即興作修路動員講話。他說,鳥雀嶺、黃連嶺擋住了桃嶺人的出路物資只能挑進來,讓桃嶺人苦不堪言。桃嶺人一的出路就是物公樣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開一條通往山外的公路。


世上無難事,就人不幹。王樂平當場承諾,縣裡負責鋼、雷管、藥,勞動出。3年不行就用5年的時間,一定要把公路修通。


修路是桃嶺人祖祖輩輩的期盼,也是世世代代的大好事。當場,各生產隊就自籌資金3000元,大隊也就外聯、組織施工等事項進行了分工。


接下來,王東平又和技術人員一道翻山越嶺,反覆勘查論證,定走向,選路線,最確定最省工、最省錢、不繞道的路線:從黃連嶺直接出山。


技術人員拿出了160萬元的工程預算,僅炸藥就需40萬元。160萬元對桃嶺來說,簡直就是個大文數字。當時,桃嶺人的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面對巨資,有些桃嶺人打起了退堂鼓。王樂平耐心地給他們分析,許多粉化石,鋼釺插進去就撬開了,用不了那麼多炸藥;勞動力不花錢,需要花錢的主要是炸藥、雷管和鋼針,這個縣裡給解決。大家不要自己嚇唬自己,放開膽子幹。


很快,縣裡召開了常委會,決定先解決桃嶺公路建設費7900元。第二天,公社就派人用這筆錢買了鋼釺、炸藥和雷管,裝了兩卡車。


1972年10月24日,桃嶺公路正式開工。王樂平用鐵鍬剷下了第一鍬土。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從桃嶺往山外修路,一個“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策敲定後,桃嶺紅旗招展,全員上陣,砍路、挖土、裝筐、挑土、奠基…人來人往,熱火朝天,敲擊鋼釺清脆的聲音在山谷迴盪。累了,就席地而坐,倒一碗熱水,抽一口黃煙。寒冷的冬天,山頂陰風怒號,樹枝、雜草、山石上到處都是白霜或白雪,氣溫格外冷,手腳凍得不聽使喚。天剛亮,民工就來到了工地,手一掏出來,就凍麻了。哈口熱氣,或者放在胸口捂一捂,稍微緩和些,民工就抄起鋤頭、鐵鍬、鋼釺幹了起來。為了打炮眼,他們從家裡捎來了乾柴乾草,燒起一堆火,融化冰雪。憑藉著這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個冬春下來,山頂的5裡的路已經修成。按這個速度幹下去,全線17.5公里的路就可以在4年內完工 。


忙過了春茶,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基民兵組成了專業隊,專攻急難險重的任務。赤炎炎的夏天,高山無水,只得派人從十兒裡外的的水還用桶山谷挑水上山,真是“滴水貴如油”。用過的髒水,還用不桶裝起來,第二天工地洗炮眼用。蚊子咬,蟲子叮,戰高溫,汗如雨…桃嶺人民著百折不撓、頑強戰鬥的精神,與天鬥,與地鬥,誓死也要征服大山,開出幸福路。


夜幕降臨,村民們燃起一堆堆篝火,加班加點,接著幹。遠遠望去,一排排火堆連成長龍,像閃爍的繁星,讓桃嶺不眠。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打炮眼和選位放炮是技術活,拿慣了山斧、山鋤的大山人,“滑錘”、浪費炸藥、受傷是自然的。有的人“滑錘”,扶鋼釺者的手被大錘打腫了;有的人蠻幹,累了一身汗,鋼釺還是切不進去;有的人一炮下來,只炸掉了一小塊石頭……沒有經驗,他們就請來了浙江的行家裡手。浙江的技術員操作起來,鋼釺“吱吱”地往石頭裡鑽;高空作業,他們像松鼠一樣敏捷;一排炮響,半壁山坡被切開。


安全無小事,責任重於泰山。由於疏忽大意,浙江的錢技術員點了14炮,卻以為是13炮。13炮響過以後,他和另一名技術員上前察看,結果14炮炸響,2人不幸遇難。


人命關天,2個活生生的人說沒就沒了,桃嶺人的熱情也降到了冰點。人們收拾工具默默回家。前方的路還更加險峻,誰敢再冒這個風險?下一關誰去闖?


就在桃嶺人打退堂鼓的時候,王樂平又來了。面對群眾低落情緒,他沒有責怪。在做好善後工作的同時,他和大家一起分析事故原因。王樂平說:“山上修路有危險是正常的。只有大家群策群力,謹慎行事,精細施工,克服麻痺大意的思想,事故就可以消除。


召開了動員會之後,大家重新振作起來,挺直腰桿,再燃激情。隨著青年突擊隊和巾幗鐵姑娘隊應運而生,勞動競賽成了常態。從浙江技術員那裡學到的技術,被村民們靈活地運用到了實踐中去,鋼釺一根下去有5米多,一炮炸開能消平一個山嘴…定向爆破成效顯著,安全防範百密而無一漏。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工程加速度,但是資金短缺。王樂平趁著召開省“三千會”的東風,和桃嶺村幹部一起找到了省木材公司,得到了每年4萬元的支持;向當時的地委書記夏德義又爭取到了3萬元;縣林業局也解決了2萬元。這樣,桃嶺公路修建需要的炸藥等費用徹底解決。


蘇紅公社各大隊援建的大軍開進了桃嶺,在15公里的路程內做義工。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桃嶺公路基本修通,只有橋樑和涵洞未修。王樂平又邀請了夏德義同志來到桃嶺。當夏書記親眼看到這麼艱難的工程已基本完工,感動萬分,並撥款6萬元,修建128道涵洞和6座橋樑 。


白髮蒼蒼的王恩茂同志(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文化大革命”時任蕪湖地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也被桃嶺人民排除萬難的修路精神所感動,60多歲了還爬上了桃嶺,並在群眾大會上作了49分鐘的再動員講話,鼓舞士氣,一鼓作氣徹底打通桃嶺與山外的公路。


橋涵建設現場會上,技術人員著重講解技術要求,施工質量和注意事項,並對照圖紙、現場操作示範。桃嶺人民學以致用,分片施工,僅4個月就完成了所有橋樑、涵洞的建設任務。


17.8公里的桃嶺公路只用了4年時間,僅花費了17萬元,並培育鍛鍊了一支建設施工隊伍,湧現了一批爆破、建橋能手。


隨後,桃嶺大隊各生產隊各自包乾、相互支援,利用爭取來的14萬元餘款,乘勝追擊,再次揚鞭,修通了14.5公里通往各生產隊和主要山場作業區的支線公路。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32.3公里的“天路”建成,只花費36萬元,比預算300萬元少了264萬元,創造了涇縣建設史上的一個新的奇蹟。


1976年12月24日,是桃嶺公路開通慶典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桃嶺結束了沒電的生活,通上了電,桃嶺一片光明;就在這一天,桃嶺購買了兩輛小客車,在家門口就可以上車到縣城;就在這一天,村裡的兩對青年男女舉行了婚禮……多喜臨門,桃嶺人夢想成真!


天塹變通途。桃嶺公路的修通,讓桃嶺人的人均收入由原來的92元,一躍到了1000元,翻了10倍;第二年人均收入又增長到2600元,走上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如今,桃嶺盤山公路也由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實現了新的變遷。桃嶺盤山公路那6個“之”字,也被遊客稱為江南的“川藏線”,成為“山路十八彎”的絕美風景和最佳攝影點,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旅遊、休閒和觀光。

END

作者介紹: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蔡 盛

安徽省涇縣人,筆名火焰、火焰山,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散文家協會、安徽省作家協會、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散文集《跟我出發》《走進涇縣》《印象涇縣》。另有數百篇文學作品見諸《清明》《安徽文學》《雨花)(翠苑)(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新安晚報》等國內報刊。


圖書介紹:


印象涇縣 || 桃嶺天塹變通途


印象涇縣

本書從涇縣旅遊定位“紅色故里,宣紙之鄉,人文名城,山水福地”四塊,分四個篇章去寫的《印象涇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