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戰國時期的縱橫派,其實就是後世政客的雛形

戰國時代的縱橫派遊士,其實就是後世政客的雛形。

他們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卻沒有真才實學。僕僕風塵,周旋廊廟,擇主而事,志在利祿,以百誕成一信。他們憑藉的主要是三寸不爛之舌,利用一些歷史的經驗來印證現實,分析利害。《史記·平原君傳》毛(遂)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就是遊士說客。

再看戰國時期的縱橫派,其實就是後世政客的雛形

孟子

孟子也是一個遊士,他很有口才,他自然己也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為什麼不得已?他念念不忘的是治亂,是仁義。他攻讀的是《詩》、《書》,蘇秦攻讀的是《陰符》。孟子最痛恨殺人盈野,殺人盈城的流血現象,主張“善戰者服上刑”。春秋無義戰,何況戰國,所以孟子這樣痛心疾首。蘇秦向秦惠王舉了渺渺茫荘的神農、黃帝等征服故事以後,得出結論說:“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所以,縱橫家唯恐天下不亂,這話沒有過分,有史為證。

蘇秦在趙國受重用時,張儀曾去拜訪他。蘇秦起先不接見,後來接見了,又用言語刺激他,“子不足收也”,要張儀離開趙國。張儀覺得故人怎麼如此無情,又想能擊趙的只有秦國,於是而西入秦,蘇秦卻又使人暗隨張儀器,同宿一房,給以車馬金錢,盡他使用。

再看戰國時期的縱橫派,其實就是後世政客的雛形

蘇秦

蘇秦主張合縱擯秦,在東方。張儀主張聯橫事秦,在西方。各為國相,互相默契。這樣,大家都有戲可做,都可以施展權謀術數而長保祿位,後世的政客便師其故智。

如果按照孟老先生的學說去做,不論過去或現在,立刻會引起鬨堂大笑,而被冷酷的現實所否決;如果按照縱橫家略去做,也可能在一時一地取得成功,然而政治也永與道德絕緣了。

蘇秦本來一直在讀書的,後來十上秦書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滿臉晦氣,回到家裡,受盡冷落,父母連話也不跟他說。蘇秦覺得錯在自己,因為他沒有取得一官半職回來,怎能責怪家人?

這時他打開書箱,取出了《太公陰符》,埋頭苦讀,讀疲倦時,又用錐刺股,血流至足。經過反覆揣摩,領會了書中的奧妙以後,自語說:“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他很有自信心,這一回,一定能達到目的。

再看戰國時期的縱橫派,其實就是後世政客的雛形

於是他到趙國,與趙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授以相印,金銀財寶,不計其數。

後來蘇秦曾到燕國,與燕王之母私通,他恐怕日後要被殺,便託辭到齊國,齊王待以客卿之禮,又與齊國的大夫爭寵,因而派人暗刺蘇秦,蘇秦受重創而未立即死去。齊王下令捉兇手,卻捉不到。及至蘇秦將死時,乃對齊王說:“我就要死了,乾脆後來蘇秦曾到燕國,與燕王之母私通,他恐怕日後要被殺,便託辭到齊國,齊王待以客卿之禮,又與齊國的大夫爭寵,因而派人暗刺蘇秦,蘇秦受重創而未立即死去。齊王下令捉兇手,卻捉不到。及至蘇秦將死時,乃對齊王說:“我就要死了,乾脆將我車裂後宣示於街布,說是蘇秦在為燕國做間諜,這樣,兇手馬上可以得到。”齊王照蘇秦的話去做,兇手果然出來,齊王就把他殺了。這是蘇秦帶血的絕命之計,臨死還在動腦筋。

這一段故事是根據《史記》,其餘大都據《戰國策》。《戰國策》裡有關蘇秦的故事,有的虛構,有的誇張,遊說之詞更不可信,我們從上面敘述的故事看,有的就像是小說中所寫的,但編造合縱連橫故事的心理背景以及世態人情,卻是真實的。喜歡的讀者大大們歡迎留言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