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尋遊記——答案在風中飄蕩

首先,要說一件尤其無聊的事情。。。

在薩拉熱窩的一家餐館,我正要上樓,另一個人正下樓,在狹窄的樓道上不期而遇,狹路相逢時,我與那位大媽對看了一眼。好吧,這兒有很多的亞洲遊客,看到華人面孔的大媽根本不奇怪,誰也不會多想。

然而,那位大媽和我對視之後,莫名其妙說了一句:“我是臺灣人。”

這句沒頭沒腦的話整得我有點不快,張口就沒好氣:“怪不得呢。”

之後,對方的大概意思是你這人怎麼這麼說話,這種態度之類的,我覺得這種爭執挺無趣的,嘟噥了一句:“你什麼態度我就什麼態度。”

後來想了想,可能這位臺灣來的大媽之前曾經碰到了別的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情,或許也是讓她感覺很不快的事情,所以才會如此說。

不過,這又關我何事?話是衝著我說的,但我不需要為別人的做法負責。

一大早,我趕到了普林西普橋附近,這個早上,我將加入一個免費的城市徒步旅行團,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只需要在旅程結束之後,支付給導遊小費。

去的太早了,我便沿著河遊行,一位不到三十歲的波黑年輕軍官,抱著卷頭髮的小女兒,一路走一路笑聲不斷,他們在橋頭停了下來,洋娃娃一樣的小姑娘搖搖晃晃的四處溜達。

我聽到小姑娘指著路邊的一個宣傳欄向她的父親提問,然後便不斷聽到鐵托的名字。

他們的對話我只能腦補了。。。

“爹,這是誰?”

“這是鐵托。”

“鐵托是誰?”

我也很想知道,他會如何向自己的女兒介紹鐵托。

橋對面的那座建築物,原先是“金色大白鯨咖啡館”,雖然並非內陸國,但只有20多公里的海岸線,不知道是否可以看得到“金色的大白鯨”。。。

巴爾幹尋遊記——答案在風中飄蕩

普林西普正是在這裡,從兩個塞族軍人手中獲得了刺殺大公的彈藥。

與同在“自由波斯尼亞”讀書小組的安德里奇相比,作家生前身後獲得了無數榮耀,而普林西普則充滿了爭議。

我記得在我的高中課本上提到過這次事件,將其稱之為“一戰導火索”,但具體的背景卻未曾提及。的確,這是高中生所無法理解的,何況就連用幾本歷史課本的篇幅都無法說明的複雜。

塞族人當然視普林西普為英雄,它是塞族人反對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追求民族獨立的標誌;可是在波黑戰爭之後,美國外交官卻直言“他是一個恐怖分子。”

我也壓根不贊成恐怖主義行為,認為那統統都是錯的,既然如此,那麼曼德拉呢?

貝爾格萊德一如既往的佇立著普林西普的紀念雕像,而在波黑的普林西普雕像曾被拆除,復又重建。有人主張:若恐怖活動是錯誤的,那麼應該給予斐迪南大公同樣的紀念;於是又有人反駁:那不就等於給佔領者歌功頌德了嗎?況且普林西普和斐迪南大公夫婦的雕像在一處,是不是有些荒謬?

如果一個偶發事件能夠引發世界大戰,那隻能證明這個地方的火藥味本來就很濃,這場刺殺無非只是一個擦起的火花,卻引燃了整個火藥桶。

歷史有時就是這樣荒謬,看不同立場的人如何解讀了。

於是乎,只能在歷史書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普林西普刺殺了斐迪南大公夫婦,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可能是最公允的描述,其他的留待不同的解讀了。

吃過晚飯之後,我在老城裡遊蕩,夜晚的鴿子廣場仍舊熙來攘往,遊客絡繹不絕。

巴扎旁邊的胡色雷貝格寺也一樣如此,從裡面做完禱告出來的人們在院子裡聊天,這裡就是叛徒約瓦爾特碰頭的地點。

這就是瓦爾特保衛的薩拉熱窩。

在雙塔哥特式的耶穌聖心大教堂門口,我看到了一個告示牌:前方四十米拐彎是“人權犯罪博物館”。我眨巴了一下眼睛,難道這是故意的嗎?

巴爾幹尋遊記——答案在風中飄蕩

博物館位於老城步行街上一處僻靜的巷子裡,推開厚重的門,壓抑感撲面而來,如是又是一團困惑像亂麻一樣塞滿了整顆腦袋——國家主權第一,還是人權道德第一?

一個戴著頭巾的姑娘面無表情的為我指出了參觀的方向,我輕輕踩著吱呀作響的木頭地板,進入了展廳。

在可怖的現實面前,很容易讓人心生悲憫。然而,人權道德卻被不斷地作為藉口而濫用,沙烏地的王儲們可以活得很好,另一個國家卻可以被隨心所欲的摧毀。無論哪一種觀點更好,雙重標準都彷彿只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爛。

除了戰爭、屠殺與苦難,果不其然,“塞族三奇”的大頭貼在無處不在的戰犯榜上隨處可見。

巴爾幹尋遊記——答案在風中飄蕩

米洛舍維奇、卡拉季奇與姆拉迪奇在戰後相繼被捕,最長的隱藏了長達十六年,然而後面兩位則成為了沒有母國的無根之草,拋棄和被拋棄。

戰犯們最後竟然在海牙的國際戰犯監獄裡相遇了,確切的說,雖然來自不同的派別,但是他們在豪華的海景監獄中擁有了相對的自由,竟然能夠坐下來互相聊天送禮,甚至會共同慶祝宗教節日。

波黑的遇難者家屬們控訴這個審判來得太遲,但是在塞爾維亞,三奇們仍有許多支持者,這大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託著民主化的福,塞爾維亞“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而這種聲音本身就是潛伏著的民族主義,或許總有一天它會爆發出過去同樣的力量。

什麼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它是野心家手中的雙刃劍,能簡單有效的達到目的,也能摧毀一切,甚至在最後會成為自己的催命符。

最後的最後,我在留言的房間裡看到了這樣一張留言,因為在薩拉熱窩遇到了太多的臺灣旅行客,所以我有理由的猜想它出自臺胞的手筆。

巴爾幹尋遊記——答案在風中飄蕩

以此,與題首相呼應。

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族群矛盾,永遠都是雙刃劍。

關於戰爭,你的答案是什麼?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反戰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蕩。(Blowin'in the Wind——Bob dylan)

願永遠享有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