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從城市發展角度來講,產業是城市的支柱,城市是產業的依託,產城高度融合將會是城市發展高級階段,傑克牛之所以關注湖北傳媒這個項目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該項目處在武昌核心區域(湖北博物館對面)、其次就是其項目規劃和整體產品組合類似北京798,都存在有舊有工廠改造屬性,且規模夠大,需要解決土地性質、工程改造、主題挖掘等方面的問題;

文化產業孕育較慢,十年建設方完成一期


項目位於武漢市東湖路181號,面臨東湖路,地處湖北日報老採編大樓與楚天傳媒大廈之間,項目建設地塊屬於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院內。基地原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楚天印務總公司印刷廠房,佔地面積60畝,現有廠房面積4萬平方米。現有建築為80年代修建。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地塊現狀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地塊位置

傳媒集團的長遠規劃是在東湖路建設文化相關產業集群。十多年前建成的傳媒大廈、2011年建成的楚天181創意產業園就是初步嘗試。但是181創業產業園規模較小,發展空間相對受限,單獨作為國家級的文創園區申報規模受限,急需進行空間挖掘。所以最新規劃是整合園區存量用地,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一期已蓋成的楚天181


項目預計分三期實施

一期開發職工宿舍中臨近東湖路段部分宿舍區和大院車隊區域,淨用地面積2.11萬平方米,計劃將其建成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總部一期,形成一個集新媒體創意產業、文化旅遊休閒功能、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區於一體的綜合型文化創意產業園。

二期計劃開發職工宿舍剩餘區域,淨用地面積4.66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文創部分和還建住宅,建成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總部二期。

三期計劃開發楚天181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域,淨用地面積4.35萬平方米,主要為文創用地,建成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總部三期。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規劃效果圖


植入生態公園系統:該系統並不是狹義上單純滿足場地綠化和為人們提供休憩的場所,而是一個生態容器,是一個為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各類人群提供的互動共享空間,其中包括展覽空間、創意集市、地攤街和露天劇場等公共場所。該空間以多種事件的並存和交叉來實現互動,提高場所的活力和寬容度。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效果圖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效果圖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效果圖


為適應武漢特殊的場地氣候,在概念“竹床陣”裡竹床的虛化部分,通過種植高大的闊葉喬木使二層平臺具有良好的遮陽效果,同時改善整個西區的微氣侯且以之淨化空氣。整個園區內的二層平臺成為一個創意集市,通過豎向的竹製牆體構件和橫向的盒狀檯面構件擺設文化和創意產品。同時,通過式的廊道空間成為地攤式的物質和精神交流空間。露天劇場很好地聯繫了一二層的活動人流,同時營造了一個創意產品的集中發佈場景,在尺度上也區別於狹窄的廊道空間,活躍了整個場地氛圍。“竹子”這一材科的運用呼應了“竹床陣”這一概念,同時其親切的尺度感拉近了人和建築物之間的距離。

產城融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打造武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城


結束語

從當前情況看,武漢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依舊存在較大差距,資源劣勢更加明顯,這是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畢竟發展文化產業需要經濟做支撐。其實文化產業園商業化的原因在於規劃設計之初思路的偏差。現在很多文化創意產業園在建設過程中硬件思維明顯,即先把園區建起來,再去招商,把錢都花在硬件上,缺少對產業和文化內涵的規劃和提升。園區運作也與一般的寫字樓沒多大區別,一般只是靠收取房租來維持運轉。這樣不僅缺乏標誌性的藝術機構和企業帶動形成產業鏈,園區也只扮演房東角的色,距離成熟的文化園區還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