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江苏扬州,邵伯古镇。

位于江都区,与古城扬州仅一湖之隔的邵伯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古运河、条石街、老房子及镇水的大铁牛,形成了独特的邵伯“古和水”特色!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据记载,邵伯之名源于东晋。时任扬州刺史的谢安,因遭排挤,自请出镇步邱。筑湖埭防洪水,救百姓于水患之中,演绎出一段人间佳话。当地百姓为纪念谢安,将地名步邱,改为召伯。“召伯”,历史上泛指有政绩的地方官吏。后来这里的湖,也改为了召伯湖。再后来,人们改“召”为“邵”。从此,中国的江淮大地上就有了“邵伯”这个响亮名字。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邵伯,古称甘棠,旧时的商业重镇,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筑埭建镇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镇上的老街、名亭、古碑、牌楼等等,无一不显现出它的深远和厚重。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邵伯老街建于清康熙年间,古街道路面由近万青条石铺成,绵延三里多。到邵伯老街,您不妨走一走这老街古道,与唐代古石头、宋代古井或明代古宅亦或是清代老店铺来一次邂逅。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漫步在邵伯老街,邵伯老街南北有三里长,东西巷道如篦,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苏中地区保存较好的古街道。在邵伯老街的入口处就是乾隆皇帝登过的“大码头”,他与镇江的“小码头”和扬州的“御码头”称为江南三大码头。素有“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的美称。踏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仿佛时光在倒流。清一色的青石板路,看不见头,细细的纹理诉说着他岁月的沧桑。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古镇,旧巡检司署院内,有著名的古甘棠树。植于公元385年,当地居民为纪念谢安解东涝西旱所植。几百年来,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相传这珠甘棠树有三奇:一奇无风自动,二奇华而不实,三奇先开后合。品种极其名贵罕见。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古镇的邵伯铁牛可是大大有名。这铁牛长1.98米,高1.10米,重两吨。铸工精细,造型生动,横卧在基座上。史载:清朝康熙年间,淮河大水,邵伯决堤水深13米,百姓受灾严重。于是,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分别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祁镇水安澜。同时,亦作为水位测定之标识——通过水位上涨到动物脚、身、颈等不同位置,判断出是否会发生水患。

这其中,九牛分别放置于江苏境内的涟水县城东门外、洪泽县的三河闸、高良涧、洪泽湖、高邮马棚湾、邵伯、瓜洲等地;二虎实为石雕壁虎,置于扬州壁虎坝(现扬州湾头镇);一鸡则在江都昭关坝。如今“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便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只。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殊不知每次到扬州龙舟都停泊在大马头,大马头三个字也是乾隆亲笔手书。唐宋以来,大马头就是京杭运河线上的重要港埠,漕船由此过境、货船由此集散、考生由此往返、官员由此赴任或进京,官船的接送、游人的上下,使得“大马头”成为全镇的繁华之地。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位于邵伯镇西的斗野亭,始建于宋朝。该亭雄踞大运河堤之上,凭眺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农家炊烟,乐趣无穷。历史上,斗野亭几度兴废。1131年,扬州太守郑兴裔将这座名亭移建至扬州迎恩桥南;嘉定年间,改名为“江淮要津”,名亭之名几近湮没。1809年,邵伯百姓集资重建斗野亭,然而该古亭又毁于兵火,不复存在。

如今的斗野亭内珍藏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墨宝字迹,镌七贤诗碑于壁,可谓是名诗名墨。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斑驳的墙根,寂静的街道,淳朴的民风,都是1600多年历史的沉淀!不经意人间想起苏轼、秦观、苏辙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那时的身影若隐若现,仿佛自己跑进了历史里……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此外,邵伯船闸是运河沿线上的最大最古老的船闸,历史可追溯到1600年前。“万舟飞渡一毛轻,闸锁蛟龙浪不惊”,是大批船舶过闸的生动写照。

寻镇扬州江都 | 邵伯古镇,烟花三月恰可怀旧千年时光


同时,邵伯湖烟波浩渺,湖面宽广,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誉。有古镇,赏邵伯湖风光,别有一番滋味。

古村记整理编辑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