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村落簡介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原屬歙縣,1987年撤地建市,隸屬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鄉(現改為潛口鎮)。地處黃山南麓,近徽杭高速公路潛口出口。境內豐山,其顛海拔500餘米,歷來都稱“豐山尖”。攀登豐山之顛,鳥瞰周邊,60裡屯溪,100裡歙南,盡收眼底,猶如關隘。筠溪潺潺從村中流過,川流不息,耆老胡顯榮先生為此撰寫了對聯:“筠水東流無晝夜,豐山北峙有春秋。”這一描述家鄉錦繡風光的楹聯被刻在村口新建的石牌坊坊額上,正對著不遠的鄰村唐模村的牌坊,是為本村的新標誌。村口原為簸箕橋一座。

坤沙行政村由坤沙、竹塢、麻榨頭三個自然村組成,宋代時已建村,昔為胡、王姓兩大姓氏聚族而居,其中胡姓佔70%,王姓佔20%,吳、方、汪、江等姓僅佔10%。竹塢村,純由胡姓氏族聚族而居。坤沙自然村主要由王氏和吳氏、方氏聚族而居。村中古建歷史悠久,如坤沙村現已移到潛口民宅的方文泰宅,始建於明中後期,原坐落在坤沙村中間,為3開間兩進、上下對廊結構的2層民居徽州明代民居的縮影。又如竹塢胡氏宗祠,清雍正年間建造。其時胡仁文任徽州府編修,負責籌資並建成。該村是名符其實的古老村莊。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俗語有云:“坤沙竹塢,牛皮蒙鼓”,西鄉潛口這一帶農田開闊,適合養黃牛,所以該村的傳統產品是制鼓,據說休寧縣狀元博物館有一個碩大的皮鼓,題的就是坤沙二字。

婺源武口太原王氏坤沙支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是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村,徽匠村,境內豐山海拔高達500餘米,舊制豐山鄉。我老家祖居吉慶堂百年老屋尚在,期待得到及時的保護和維修。我族為婺源武口太原王氏後裔,老屋在清光緒二十一年建成,為我太爺輩的六兄弟合作所建。這棟房子是坤沙村村史和坤沙徽商史(我祖輩世代為徽商,伯太祖端甫公和伯祖子良公在武漢漢正街開設王慎記中藥店,祖父雨亭公在武漢和重慶的大美綢緞莊任經理)以及徽州抗戰史(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二十三集團軍唐式遵總部曾自歙西棠樾村移至我村對面的唐模村,並在此架設炮兵陣地,護皖南民眾安全,集團軍總部曾設在坤沙行政村的竹塢自然村胡氏宗祠內,我家老屋曾為參謀部)的見證人,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建築。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王氏祖屋現除花園、廚房和圍牆已部分拆除,房屋結構保存基本完好,有前廳有後廳,三開間兩進,上下對廊結構,有前後天井,白果為柱,兩層樓,屋旁有池塘,房子簡單修繕後仍可居住。村中尚有明代建築。今潛口古民居明園中的明方文泰宅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遷自我坤沙村。祖屋今有設為坤沙村村史館的打算。據考證,祖屋大概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距今已有近125年曆史。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遠眺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村景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方文泰宅


該村由坤沙、竹塢、麻榨頭三個自然村組成,劃為9個村民小組,全村280戶,人口1050人。坤沙宋代時已建村,昔為胡、王姓兩大姓氏聚族而居,其中胡姓佔70%,王姓佔20%,吳、方、汪、江等姓僅佔10%。

竹塢村,純由胡姓氏族聚族而居。竹塢胡氏自宋代南遷,經婺源、琶塘而後定居竹塢。始祖元德公,生三子:子賢、子貞、子進,由此三支繁衍生息,以迄於今。其廳屋有聯雲:“大宋南遷,先代隱居竹塢;乘皇起鳳,後人落業坤沙。” 竹塢胡氏字輩歌現在是“丁桂顯榮昌”,已衍至昌字輩。

​ 村中古建歷史悠久,如現已移到潛口民宅的明代方文泰宅,始建於明中後期,原坐落在坤沙村,為3開間兩進、上下對廊結構的2層民居的徽州明代民居的縮影。又如竹塢胡氏宗祠,清雍正年間建造。其時胡仁文任徽州府編修,負責籌資並董其事。因建築恢宏大度、廳堂寬敞明亮且總體保存完好,曾做過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總部(先駐歙西棠樾,後遷唐模,1942年至1943年間,唐總部移駐江西,顧祝同升陶廣為總司令,命其組織蘇浙皖邊區挺進軍總司令部,駐地在歙西棠樾)的主要辦公處所,還有我們太原王氏幾棟老宅。

​ 坤沙人歷來重視教育,注意文化、道德修養,加上現有人口中融入不少外地遷來的移民,因此坤沙人腦子靈活,思想開放。現在的坤沙村是遠近聞名的綠化村、徽匠建築專業村、糧食自給工程基地。

太原王氏吉慶堂

我族主要聚居在坤沙自然村。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任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始祖。坤沙王氏也源出山西太原,唐乾符五年(878年),宣州刺史王仲舒的長子希羽與幼子希翔為了躲避黃巢之亂,從宣城來徽州黃墩定居,希羽後住歙縣澤富,希翔住婺源武口。

約北宋開元年間,婺源武口王村太原郡六十三世王希翔六代孫王元萬,從婺源遷淳安西廂始新源(現六都源)黃畈定居,為始新王氏始祖,堂號為“孝思堂”。傳五代孫王蔭,號梓溪翁生有六子,長子文政、次子文晃、三子文德、四子文綜、五子文翼、六子文忠,六兄弟同時向六處遷徙。我族是文綜公後裔,二十二世來到坤沙定居,村祖算起來是太原郡王氏第九十六世。文綜公自黃畈遷大五都橫塘高山,在此地僅住了一代,他的後裔從此展轉歙縣厚村、上靈、坤沙、淳西赤石等地,最近在千島湖鎮的富城找到一支,七世守濤公自橫塘高山遷,人丁近五百。坤沙支還有遷上海嘉定的分支。

坤沙自然村以筠溪橋為界,與竹塢村相鄰,始祖不明,由此繁衍生息,以迄於今。村中有王氏祠堂。大屋以上為上堂王氏,大屋以下為下堂王氏。上堂大屋,堂號吉慶,輩字歌為“益道大宗衍聖,詩書傳家厚”。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王氏吉慶堂大屋門樓正門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我家門牌號是坤沙村富源路82號


可以說,坤沙大屋吉慶堂王氏後裔在商界和教育界現已將徽儒和徽商傳統發揚光大。

長房,王??,妻餘當時,無後。於解放後病終,無後,生產隊為其送終。

二房端甫公,是著名藥商。於清光緒年間到湖北漢口在小夾街經營藥材,與同一條街的葉開泰藥店齊名,打出“王慎記”金字招牌,與五房執中公、宗親王宗澤的祖父以及王點文四人合股經營中藥材店“王慎記”,從1895年到1935年,經過四十年的苦心經營,至抗戰前夕,發展到擁有金條500條的資產規模,成為當時武漢鉅商。這個中藥店可以說是我們太原王氏家族在漢口的中轉站。

​子子良公,字允孝,孫伯銘公。兩代人繼承父、祖遺志,把“王慎記”的招牌託得更高,打得更響。其管理之嚴密,經營之誠信,在武漢三鎮赫赫有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王富仂與子良公協商,抽出部分股金到宣城開辦紙廠,遭日寇飛機狂轟亂炸,毀於一旦。

子良公字允孝,還在潛口鎮開頤和堂中藥店,在徽州很有名氣。抗戰期間,與好友許承堯力阻唐式遵炸潛口巽峰塔,1947年積極參與歙縣旅滬同鄉會消滅歙縣惡性瘧疾的運動,因“熱心公益,素負聲望”被聘為該會駐歙四鄉董事之一,承接在西鄉分發施送該會在滬所購西藥瘧疾丸和痧藥水等工作,為治療歙縣四鄉人民的病痛,抑制暴瘧流行,保證鄉民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貢獻。

子良公育有五女一子,即王娟(嫁到歙縣鄭村)、王?(嫁到唐模)、王玲(嫁到本村吳家,夫婿是五十年代人民大學大學生,律師吳德林,2019年過世),王?,王?和伯銘公。

伯銘公及其子聖功公定居武漢漢正街,蔚成一族。聖功公,自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退休,2018年過世。

三房,王??,妻王程菊,在解放後成為孤老,五保戶,產業由四房次子王衍啟(學名南熙,又名小耆)承祧。

四房(秀才太爺房)廉泉公,在無錫擔任木材行經理,日寇轟炸,木材行被迫關閉,回到歙縣西鄉坤沙村祖屋定居後,晚年因瘧疾接連喪妻和獨女雲仙(1912-1941,丁為其改名建榮),解放後孤獨終老。他始終牽掛遠赴臺灣的女婿丁德修(1906-1999),其悽楚狀令人惋惜。

丁姑公是因抗日戰爭而來到徽州的。丁德修姑公1906年生,高中畢業,抗戰爆發後應徵入伍。1941年,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指揮的第二十一軍和第五十軍,共六個師,擔任皖南和贛東自荻港到湖口長江南岸防務,並乘機炮擊、佈雷,阻斷日軍航運。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率部駐守徽州,以歙西棠樾村為總部,後因唐模地勢險要,居高臨下,形如關隘,總部遷到唐模,便於指揮,在附近架設炮兵陣地,竹塢大祠堂——胡氏宗祠被選為總部主要辦公處所(1942年至1943年間,唐總部移駐江西)。姑公時任參謀處少尉參謀,人稱丁參謀,因此結識了因日寇飛機轟炸舉家從無錫木材行回到坤沙祖宅的我伯曾祖父廉泉公和他女兒,也就是我姑婆雲仙。兩人相愛,見她識字且知書達理,就支持她到屯溪的皖南專員公署參加會計人員訓練班的培訓並分配工作,誰知姑婆在第二次長沙會戰前,與她母親因感染流行病而暴卒,姑公傷心不已。姑公離開坤沙後,隨部隊輾轉南北,後任青年軍少校連長,解放前赴臺,先後任臺中體專總教官,定居臺灣省彰化市,與後來的妻子育有二子二女。五十年後的1991年和1992年在兩岸三通後丁氏終得託人來村和來信探問,兩人的感情可謂篤深矣。我家族對姑公十分感激。我父親在嬰兒期時中暑熱,時因日軍飛機轟炸歙縣不能熬藥,沒法及時吃藥,全身生熱痦子,毒入腠理,爺爺脖子上生贅物,都是姑公帶他們去看病,在國民革命軍二十三集團軍軍野戰醫院動手術看好的。

​因廉泉公病終無後,以其侄雨亭公長子王衍夔(學名南耆,也就是我的父親)承祧。

廉泉公侄宗字輩雨亭公(1909-1985.3),也就是我祖父,十五歲在村中長輩帶領下遠赴漢口大美綢緞莊當學徒,後做到朝奉(經理),負責採購進口絲綢和布料以及銷售。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祖父雨亭公年輕時在武漢拍的朝奉像


妻江美娟(1911-1967),歙縣東關濟陽江氏第36世江心田女,家住歙城鎮漁梁街漁梁小學後門。十八歲從漁梁嫁到坤沙。1930年左右,我姑母王氏從坤沙嫁到漁梁巴家,而我祖母江氏從漁梁嫁到坤沙王家,三個家族都在武漢經商,據說我祖父母的婚姻也是在武漢的輪船上雙方長輩指腹為婚定下的。因為祖父常年在漢口經商,祖母在老家,婚後九年無子嗣,太祖母急得去廟裡拜菩薩求孫,她過輩後,我父親作為長子才出世。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美娟祖母二十七歲得長子衍夔,五年後得次子衍啟(又名南熙)。大美綢緞莊由雨亭好友休寧楊家華籌建,雨亭任朝奉,原設重慶分店,日寇轟炸武漢後,武漢總店與重慶分店合併,整體搬遷至重慶。1948年,雨亭回鄉接楊老闆的兒子去重慶團聚,並攜妻赴重慶治病,長子衍夔隨行,1949年於臨家門華一村住所育三子衍光(又名南溟)。1950年重慶解放,該綢緞莊公私合營後解散。春節期間舉家從重慶回撤武漢,暫住漢正街二房族兄子良、侄伯銘家中。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1949年離開重慶前,祖母、父親和小叔叔的合影


1950年春節,回到坤沙老家與岳父江心田和次子衍啟團聚。苦於不會農活,轉回漁梁租住。雨亭公在歙縣人民醫院食堂參加工作,直到退休。三子後均招工就業,工作兢兢業業,屢受好評,現均已安然退休。開枝散葉,家族人丁興旺。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圖為1948年夏,父親王南耆(左),在重慶臨家門華一村住所後山和朋友劉文江(右)、劉文炎(中)兄弟合影,父親時年十一歲,這是他和我祖母第一次去重慶。也是祖母一生唯一的一次出遠門探望丈夫。


長子衍夔(又名南耆),媳陳立仙。長孫女紅霞,重外孫女越男;次孫女紅春,重外孫鑫睿,均定居歙縣。

次子衍啟(又名南熙),媳方玉琴。孫女彩虹,育有一女;孫敏捷,重孫梓,定居徽州區。

三子衍光(又名南溟),媳程銀葉。孫女瀟,重外孫楚楚,定居宣城市。


宗字輩雨亭公胞妹王鳳(?-1998),十八歲嫁到歙縣歙城鎮漁梁街巴慰祖家族,經營食品作坊。解放前,其丈夫出任過歙城鎮鎮長,解放後因為清算曆史問題被槍決。兩人育一女二子,即巴文英、巴文安(?-2014.10)和巴文達(?-2015.10)。長女巴文英在四川鐵路局工作,已過世。二子因出身問題只得遠赴宣城市和涇縣參加工作。文安公以涇縣衛生局局長身份離休,2014年9月因腦溢血過世。文達公在宣城市郊一小學長期任教,後以教導主任身份退休,2015年10月過世。

五房,道字輩王執中。子鶴鴒。孫三,即宗字輩王子藩、王昌錦和王昌言(1913-1988)。

子藩公,妻張彩雲(2017年過輩)。因在漢口王慎記中藥店任財務,舉家定居漢口。長女君,外孫鄒飛;次女麗華,外孫女菁瑤;子裕華,孫亞奔,重孫屹然,均定居湖北省武漢市。麗華姑自武漢交通百貨公司退休。

昌錦公,妻金美貞,育有二子一女。長子衍廣(隨子良公學制藥,在他的頤和堂藥店工作,公私合營後入歙縣醫藥公司工作,曾長期外派漢口採購藥材,後自歙縣集和堂中藥店退休回坤沙老家定居,已病故),育有三女一子。孫健(先後在歙縣堨田和歙縣縣城執業開中藥店),三個孫女兒均定居坤沙村;次子廷玉,孫銘(現居於湖北省宜昌市);女冬青,育有一子一女,外孫鄺偉,外孫女鄺莉(現居於湖北省武漢市)。

昌言公愛讀書不好經商,一直在坤沙村中小學擔任教師一職,以坤沙小學校長身份退休,1988年病逝家中。妻子鮑淑英在當地幼兒園當過六年的民辦教師。本有二女,中年育得一子王敏。敏子宇輝已於南京郵電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現在南京一家外企工作。淑英年已九旬,雖眼睛近視,仍一人獨居在吉慶堂老宅裡,身體健康,腦筋清晰,應對自如。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父親和德林姑爺(2019年8月過世)在村口牌坊前合影


徽州百村之五: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

父親和他的鮑淑英嬸在祖屋見面


民國元年以後,漢埠徽商氣運大盛,凡匹頭、棉紗、衣典各大商業,幾為徽幫獨佔。«徽州老照片»一書收錄的徽商王雨亭兩張老照片就出自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坤沙村太原王氏家族吉慶堂。這些老照片是祖父祖母從漢口帶到重慶分店,再從重慶帶回徽州歙縣的珍貴影像,已有80多年曆史,依舊清晰可辨。祖父還有兩張在漢口光電照相館的照片,民國時人也很會享受生活,更說明武漢當時的城市化程度。 同行者,不是祖父供職之漢口大美綢緞莊的同事或朋友,就是歙縣坤沙老家的親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