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文:桂孝樹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千年柴桑古城俗稱“淵明故里,東方田園”,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優勢,沉澱深厚的文化底蘊,不但擁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的田園風光詩詞,同樣也擁有內容豐富,聲腔多變,音樂委婉動聽城門山歌。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城門山歌歷史悠久,時至今日,已傳承千年,千百年來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如歌中唱道:“唐朝起(來)宋朝興,自古流傳到如今,祖祖輩輩把田種,世世代代傳歌聲,唱支山歌解心悶”史載唐代詩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漲塊然獨望因題北亭》中“籬根舟子語,巷口釣人歌”的詩句,反映了九江當時山歌流傳的盛況。明代九江府志中,鄉間流唱著“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記載。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在眾多的地方文化中,城門山歌和打花棍堪稱一絕。山歌和花棍的演唱形式極其簡單,而歌詞內容卻十分豐富。如“一唱城門好地方,城門是個魚米鄉。烏土糧田千百傾,珍珠魚蝦糧滿倉,糧棉滿畈果飄香。二唱城門好地方,獅城大道寬又長。出門交通真方便,家鄉一體大變樣,到處都是好風光。”。更是渲染了鄉土氣息和田園色彩。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我的家就在美麗的城門湖邊,屋後的青山和淳樸湖水,孕育瞭如此動聽傳情的民間奇葩——城門山歌。城門湖水滋養著生命,城門山歌攜著湖水的氣質在田間盪漾。那遠古悠揚的曲調,樸實的歌詞唱盡生活的酸甜苦辣。歌謠的餘音落進碧波盪漾的湖水中不停地流淌。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人們在勞動時,唱歌起到調節心情的作用,歌聲伴隨著勞動的節奏,因而田間地頭看見的景物和事物都成了歌唱的對象。“山呢歌好味唱口難嗯開呦我,楊呢梅我好味吃樹誒難呢栽喲,新呢米好吃田呢難嗯我種誒,粑味兒好吃磨誒難熬呀,鮮味魚我好味吃網呢難呢開喲……”一曲從小就在耳邊傳唱的城門山歌總是在我記憶深處迴盪。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山歌來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這些藝術形式在過去是融入先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真摯的情感,淳樸的語言,深刻的寓意,給人以無窮的回味。一首“心想唱歌就唱歌,我的山歌比你多,日唱山歌當茶飯,夜唱山歌當被窩,口唱山歌心快活。”唱出了人們對山歌的感情,以及對山歌熱愛和痴迷。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如“改革開放30年,文化春風吹心田,政府為我搭平臺,我唱山歌像過年,小康生活比蜜甜。”就是表達了她對改革開放以來美滿生活的讚美。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那悠揚動聽的城門山歌,經過不斷挖掘、傳承、創新,已成為中華非物質遺產一塊亮麗的招牌。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而打花棍則是與城門山歌互為共鳴。打花棍由來已久,在古時候打花棍稱為打紂棍。據說是和商朝最後一任君王“紂王”有關,一些學者考證,這“紂”字還有“最後一個”的意思。商朝的末代國君帝辛因其荒淫暴虐,人神共憤,被周武王消滅後,便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至今人多不知其名,皆呼之以“紂王”。人們就用和筷子相似的兩根木棍和一根類似“紂棍”的木棍進行相互擊打發洩對“紂王”的不滿派生出一種遊戲。來排解心中的憤懣和緩解抑鬱之情,舒緩不滿情緒。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在宋元時期,丐幫用來習武或沿街唱曲時拍手打肩、敲擊節拍時的肢體語言和相關器具竹竿,就成了“花棍舞”的原始動作和道具。流傳到城門一帶有幾百年歷史,相傳很久以前,小城口徐家寨裡有一位姑娘長得俊俏可愛、精明勤勞。她被兩位青年同時看上了。兩人同時託媒向姑娘的父母求親。父母徵求女兒的意見,但女兒總是羞澀地低著頭,默不作聲。父母實感為難。一個月圓之夜,求婚的兩個青年都來了,姑娘的父母擺開“歌臺”,讓兩個青年與女兒對歌表情,決定婚事。可是,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仍難分勝負。為難之中,姑娘的父親心生一計。他找來了一支藤條,讓兩名青年站在兩邊,女兒蹲在中間旋轉舞動藤條一週,先被藤條打到或跳出藤條的半徑外的,自動退出競爭。後來藤條被竹子代替漸漸變成今天的花棍,成為當地人一種喜愛的活動。過去,在農忙之餘,大人們玩,小孩子也跟著玩,慢慢地就學會了。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打花棍風格特點以多人或列隊表演為主,可以手拿花棍邊舞邊走,亦可在舞臺上變換隊型、加花表演、伴樂、伴唱,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風俗。明清時期,九江城門一帶人們將山歌溶於花棍之中,成為邊舞邊唱、花棍叮咚、聲調歡快的民間“花棍舞”。

有的採用問答方式如一邊有人在問“石榴開花葉兒青,我今唱歌你來分。什麼出世紅紅綠?什麼出世綠綠紅?什麼出世一條龍?”,另一邊有人在回答“石榴開花葉兒青,你今唱歌我來分。莧菜出世紅紅綠,辣椒出世綠綠紅,絲瓜出世一條龍。”從這看似簡單的一問一答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民間智慧也瞭解鄉間田野蔬菜的習性和模樣。

過去城門劉河村那裡非常窮,就有“有女莫嫁劉家河,劉家河挑擔破谷籮,一碗米煮三盆。照見底,看見人。喝到肚裡叮噹響,走起路來落了魂。”之說唱,詼諧幽默,朗朗上口,讓人過耳不忘。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打花棍道具非常簡單,只需一根竹棍,兩個人可以玩,四個人,六個人,八個人,也可以玩,只要人數成雙,再多的人都可以一起玩,而且人越多,竹棍擊打起來,砰砰乓乓,聲震雲霄,越有氣勢。表演者雙手持花棍相對而立,合著花棍敲打的節拍,同時口唸歌詞,一字一擊。歌詞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易於記憶,因而是相對固定的。如“一呀二呀連三四啊,花棍鼓啊,從頭數啊,數六角啊,六角一啊,一三七啊,銅鑼響啊,落黑雪啊,手拈花棍彎彎扭扭捏,莫打林中苦竹節,打一陣,退一陣,名字叫得李六軍,什麼李,鐵柺李,忙錘打破砂罐底,漏了水,棄了米……”

花棍歌詞非常貼近生活,簡單上口,如“你打鐵,我打鐵,打到家婆門口歇;家婆留我歇,我不歇,我要氣回學打鐵;打把刀,割青蒿,打把鐮,割地弦,打把鋤頭挖菜園。”就是日常生活寫照。

打花棍運動不僅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配上音樂,更是一項很好的表演項目,動作規範,活動範圍廣,從人體的肩部到腳部都得到了鍛鍊,優美大方,韻律感強,具有觀賞性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無論是情侶、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兩人可並肩的、摟著腰、並排站立,各出一隻手臂進行練習,不僅提高了技巧,更關鍵的是提高了兩人的默契度。家人團聚,親朋好友聚會也可拿出花棍練習切磋,即活躍了氣氛,又鍛鍊了身體,還融洽了家庭關係。

竹棍握手裡,天天打著,這腦子活絡了,身子也輕鬆起來。打花棍還可提高人的本體感知能力,也就是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通過左右手的運動,使左右腦得到鍛鍊,使思維敏捷、頭腦聰明。能預防小腦萎縮,防止老年痴呆症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打打唱唱,這一天的日子不知不覺就溜走了,白天勞累了,晚上睡得也格外香。

細說九江城門山歌與打花棍

打花棍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代代相傳,不斷髮展,表達了人們祈盼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無論是山歌還是花棍的歌詞,都是以激發人們勞動熱情、生活感情、男女愛情為主要內容,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財富,也是群眾的精神食糧,它是勞動人民傳唱形成的,根本沒有經過作曲家的任何修飾加工,但卻創造得如此隨手拈來,朗朗上口。嗡嗡作響的空竹、上下翻飛的花棍,充滿情趣的歌詞,從而讓傳統民間打花棍顯示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