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出釣,追溫找魚下鉤是個學問

(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天天更新釣技釣法!)

秋季的氣溫,總的趨勢是由高向低轉換,具體轉變過程極不穩定,忽高忽低,時長時短,而水溫又緊隨氣溫而變。魚又是變溫性動物,它緊隨水溫而動,哪裡的水溫對它合適,它就會往哪裡遊。在這種氣溫變、水溫變,魚遊動頻繁的時候,垂釣者必須緊緊掌握水溫變化這條主線,去尋找魚的蹤跡。


秋季出釣,追溫找魚下鉤是個學問


追溫找魚看似困難,其實只要釣手心中掌握水溫這桿秤,就能在紛繁複雜的變化中找到魚,初秋,驕陽似火,在水淺的邊岸處,或經陽光直接照射的水體,水錶溫度過高,人會感到燙手。魚不耐高溫,它們會遊向深處避暑。這時垂釣,應沿用夏釣的方法:釣早晚,釣陰涼,釣深水。只要過了“立秋”出了“三伏”,苦夏可能就熬到頭了。緊跟著有一段秋高氣爽、水美魚肥的黃金釣季。這時釣手舒服,魚更是十分自在,多數水體達到或接近魚最適宜的溫度,釣點的選擇寬容了許多。


秋季出釣,追溫找魚下鉤是個學問


山塘水庫的大小水面,無特殊緣由的地方都可下竿。又因魚攝食的兩大前提是水溫和水中含氧,此時都能滿足。各種可釣的淡水魚,都會出現一段攝食高潮,鯉鯽鰱鱅鯰黑黃顙,還有喜高水溫的白鯧羅非,都會歡快地咬鉤。這段時間在秋季延續時間也最長。

這種金秋會隨著匆匆而來的秋風迅速改變,氣溫逐漸降低,深水區太陽曬不透,水溫明顯偏低,這時魚會循溫游到邊淺處及向陽背風的地方去,正是“秋釣邊”的時候。到9月中下旬,以北京地區來說,已過“寒露”,羅非白鯧不能適應迅速下降的低溫,快到挺不住的時候,鰱鱅也打不起精神,不愛咬鉤;草魚也顯出遲鈍;只有鯉鯽還在和釣手打交道。


秋季出釣,追溫找魚下鉤是個學問

以上這種情況時間並不長,幾場秋風就將水面的溫度壓下去,這時深水層的水溫比淺處高,敏感的魚會趨溫遊向深處。如果水溫沒有別的變化,它們就這樣待下去越冬。釣友們這時當然是改淺釣深。


秋季出釣,追溫找魚下鉤是個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