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志不瘋狂

得志,就是志得意滿,達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就是用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擁有了名、權、錢等讓人垂涎的東西,功成名就,出人頭地。

無論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希望一朝得志,好夢成真,只不過志的內容不同罷了。

朱元璋得志,是九五之尊;韓愈得志,是文壇領袖;黃三泰得志,是稱霸武林;和珅得志,是富可敵國。

即便是街頭措大,也不甘人後,《笑笑錄》記,兩要飯花子百無聊賴,相與言志。一花子說:他日若得志,我是吃了就睡,睡了再吃。另一位說:我是吃了又吃,吃了再吃,哪還有功夫睡覺呢。好笑固然好笑,也使人不無心酸,嘆一聲:鴻鵠安知燕雀之志?

得志不瘋狂

02.

人各有志,抱負不同,互相不以為然,也是常事。

黃巢是落第舉子,在考場很不得志,就另闢蹊徑,志向轉移,“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一旦得志,“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就這樣,鬱不得志的鄆城小吏宋江還瞧他不起,酒後在潯陽樓上題詩曰:

“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劉邦得志後,風風光光回老家去炫耀,自鳴得意,不可一世,卻被元人睢景臣在套曲《高祖還鄉》裡諷刺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更被詩人阮籍挖苦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得志不瘋狂

03.

最可喜是少年得志。

王勃,才華橫溢,二十出頭就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滕王閣序》;

周瑜,雄姿英發,剛當新郎官不久,便指揮了堪稱戰爭史上奇蹟的赤壁大戰;江淹,少時即才華出眾,被人視為神童,《別賦》、《恨賦》傳誦一時,洛陽紙貴。

今日而言,行行業業更是“英雄出少年”。

就說體育界吧,伏明霞,小小年紀就名滿天下,拿遍各大賽事金牌,退役時才二十出頭;

丁俊暉,才十七八歲就縱橫馳騁世界檯球界,屢屢把名將大師斬於馬下;

中國跳水隊、體操隊,更是小丫扛大旗,少年競風流。

得志不瘋狂

04.

最可怕是小人得志,不僅會趾高氣揚,牛皮哄哄,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而且還要搗鬼作祟,弄權害人。

所以,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一聽說小人高俅升了太尉,就趕快捲鋪蓋走人,惹不起還躲不起?

林沖則自以為我堂堂正正,盡職盡責,又有一身本事,有什麼可怕的,結果還是被高俅害的家破人亡,逼上梁山。

老妖婆江青充其量還只能算是“半得志”,可已把文藝界那些和她有過節甚至是知道她底細的人都害得走投無路,妻離子散,她要真的得志,那老百姓還不定該怎麼遭殃的。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就是小人得志的最形象比喻。

“得志貓兒雄似虎,敗翎鳳凰不如雞”,正因為得志失志兩重天,勢同冰炭,人人都在趨利避害。

但由於機會有限,財富有限,位置有限,加之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利益衝突,得志的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難以得志,可能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壯志未酬。

這就有一個怎樣對待得志與失志的問題。我以為有兩句話是關鍵:得志淡然,失志泰然。得志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要看淡一些,低調做人,得意不忘形,得志不猖狂;失志時,不氣餒沮喪,不自慚形穢,不怨天尤人,保持平和心態,該咋過還咋過。

無論得志與否,“成王敗寇”,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實踐孟子所說的兩句名言:“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孟子盡心上》)

得志不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