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型兩艦是八八艦隊計劃中的最早第一級戰列艦,其同時是時間更早的八四艦隊計劃中1917年計劃的第7號與第8號戰艦。它也是全世界最先裝備16英寸主炮的超弩級戰列艦。設計建造由造船總監平賀讓博士擔任。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平賀讓

平賀讓(1878-1943)日本造艦之神,帝國海軍技術中將,大和號戰列艦的主設計師之一。性格孤高,不喜談笑,被認為是堅定的正統"英國流"設計師,在工作中經常頑固堅持所謂"古典主義"的設計,且與喜好大艦巨炮的海軍軍令部長伏見宮博恭王和海軍元老東鄉平八郎趣味相投。主持設計了"長門"級和"加賀"級戰列艦、"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以及"古鷹"級、"夕張"級、"青葉"級、"高雄"級等各型巡洋艦的設計。

長門級戰列艦共建造2艘,首艦長門號戰列艦於1917年8月28日在廣島縣的吳港海軍工廠動工,並於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艦。2號艦陸奧號因不明原因的爆炸導致其在1943年沉沒。長門號則倖存到戰後被美軍俘獲。後來在美國的核試驗中,作為核效應靶艦,在比基尼群島試驗後沉沒。

由於長門級的設計理念及其先進,因此兩艘長門級戰列艦同時與三艘科羅拉多級和兩艘納爾遜級在海軍假日時代並稱為“BIG 7”。在海軍假日時代,由於幾型海軍條約的限制,各國海軍並沒有對自己手中的主力艦進行大規模的更新換代。由此肯見,長門級在被建造出來甚至是其後將近20年的時間裡,其仍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之一。

“長門”號於1917年8月28日在吳海軍工廠開工,1917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15日竣工;二號艦“陸奧”號於1918年6月1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長門級結合了日本戰列艦強大的火力,8門410毫米主炮最大射程達40233米,在15萬碼距離上的穿甲能力可達406毫米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號較早期圖片(改裝前)

正文開始

設計變遷

在最初的八四艦隊計劃中,長門級戰列艦是作為伊始級的改進型而被提上1917年的建造計劃的。其仍然裝備12座四一式356mm(14英寸)主炮,其在計劃中設想為前後四個炮塔為揹負式設計,艦舯兩個炮塔則分別在一號和二號煙囟後,共分為六座雙聯裝安裝在艦體上。但是隨著當時英國海軍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出現,15英寸口徑的艦炮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而日本海軍高層在發現了這種情況後,就對於自家只裝配了14英寸艦炮的戰艦是否能在未來與普遍都裝備了15英寸口徑的戰列艦在對戰中不落下風而產生了懷疑(畢竟口徑就是正義嗎,而且口徑大了也能增加一部分射程,射程之內才有真理)。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二號艦厭戰號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四一式356mm艦炮

為了應對未來戰爭的實際需求,日本海軍本部開始秘密以“三年式14英寸炮”的名義研發16英寸炮。由於艦炮變化過大,原來以伊始級作為載體的方案也被捨棄,至此,長門級是作為伊始級的發展型(改進型)的計劃也被全盤推翻,從而轉為了參考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高速戰列艦的設計與運用想法,重新設計成為能搭載16英寸火炮的全新型號的戰列艦。而在重新設計後,長門級的基本數據也發生了化:

  1. 常備排水量32500噸
  2. 航速達到24.5節
  3. 主機功率60000馬力
  4. 搭載兩座四聯裝16英寸火炮
  5. 主裝甲帶厚度305mm,水平裝甲44mm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日德蘭海戰

在修正計劃中,長門級的變更在主機功率上有所體現:

主機則由原來的全部搭載煤油混燒鍋爐改為重油專燒鍋爐與煤油混燒鍋爐混合搭配,並加設2基蒸汽輪機,這使得全艦的總動力提升到了80000馬力。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天成級戰列巡洋艦想象圖

戰艦武備

主炮:8門四三式410mm炮

不過,黑體字並不是它的正式稱呼。其正式稱呼為“三年式45倍徑40釐米炮”,解讀一下就是說這門炮於1914年(大正3年)開始研發,而實際口徑是410mm,炮管與口徑比是45倍的一型戰艦主炮。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型主炮的口徑如若轉換成英寸,實際上為16.1英寸,並不是整16英寸。

我們都知道,口徑越大,加工越難。而正好藉著長門級上裝備的410mm艦炮,我們來簡單聊聊日本火炮發展。

長門號上安裝的410炮,是世界上第一款被用於武備的410mm艦炮(也就是說長門級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410mm艦炮的戰艦)。長門級戰列艦裝備的410mm主炮遠超於其它同時期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的任何一款火炮。因為根據炮彈重量、炮口初速、彈著點殺傷力換算,一門410mm主炮的威力甚至相當於當時日本陸軍裝備的75mm山炮190門,其活力火力遠超1個陸軍炮兵師團。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決定改革,因此來增強自己的國力。但是在改革初期,日本國內資源、技術、熟練工人都很少,因此諸如戰列艦主炮這種高技術含量的設備是無法在本國國內建造的,因為每一根戰列艦炮管從鑄造開始計算,前後需要幾十道工序,需要依賴各種專業設備和熟練地技術人才。因此日本自維新開始大規模發展軍力到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炮管都是要依賴進口。在進入20世紀後,日本發現僅僅從國外購買武器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如果一味的從國外進口武器,對於日本國內的軍工發展也不好。

隨著日本軍工發展,鋼鐵技術也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1880年,日本海軍引進坩堝鍊鋼法;1890年,橫須賀兵工廠引進3噸鍊鋼平爐生產優質鋼材,特別是艦炮用鋼。到1911年,近20年的發展使日本有能力生產中小口徑艦炮的能力,吳港具備大口徑艦炮及炮塔的生產能力。同時日本也開始具備艦炮相關設施的建造能力,換句話說日本已經可以生產戰列艦火炮。

但是要鑄造戰列艦火炮同樣需要許多冶煉裝備。以日本某鋼鐵廠為例:該廠在4791平方米的鑄造車間內,塞下了兩座50噸鋼爐、六座25噸鋼爐和兩座10噸鋼爐。車間裡裝備50噸和120噸的天車轉運鑄造產品。鍛造車間:100噸水壓鍛造機、400噸水壓鍛壓機、生產主炮炮軸的1000噸水壓鍛壓機、2000噸水壓鍛壓機、650毫米砸邊機、450毫米軋鋼機。此外還裝備鋼材加熱槽、炮管鑲嵌塔等炮管專用生產設備。而在當時,能與匹敵的民營企業只有日本製鋼和三菱長崎兵器。直到今天日本海上自衛隊幾乎所有艦炮炮管都是由這裡出產的。

說回正題

長門級的410mm主炮全重約100噸,使用410毫米五式穿甲彈(1020千克)或零式通常彈(高爆彈;936千克),每門炮備彈90發,裝配的是金屬發射藥筒,桶內裝藥219千克,使用二年式無煙火藥,發射時內膛壓力為30000kg/cm2,炮口初速790米/s,單發裝彈時間40秒,炮身壽命250發。使用穿甲彈時,在1.5萬碼距離上穿甲能力為406毫米,2萬碼為272mm,2.5萬碼時為216mm。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炮塔換裝式

在長門級戰列艦的炮塔進行了改裝之後,由於增加了最大仰角,主炮最大射程提升到了37000碼。當著名的“三式通常彈”開發成功之後,日本海軍203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以及驅逐艦的127毫米防空炮都配備了該型號的炮彈。長門級也配備了410毫米的三式彈,內有96髮長90cm,直徑25cm的燃燒彈,用於攻擊空中機群或岸上目標。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三式彈

三式彈的彈體內帶許多燃燒子彈頭,以18"為例,長1.6m,1360kg,彈中有996~1200個子彈藥. 三式彈有兩種:一種是三式通常彈(さんしきだん,又叫三式燒霰彈),另一種是三式對空彈. 三式通常彈破壞力強,可用來轟炸機場、敵方薄皮空母和一些陸上設施,它在發射出去後會在空中爆炸成470個小型燒夷彈,對目標會造成嚴重的火災."東京快車"炮擊瓜島機場用的就是這個. 三式對空彈衍生自三式通常彈,採用延時引信,一但爆炸其內部的小型破片彈和小型燒夷彈就會在空中炸開,對敵方密集編隊的戰機破壞力較強,這種燒夷子母彈兼具有燃燒彈和破片彈之特點,如果擊中的話(理論上來說)是可以使一定範圍內的戰機機身受創,而且燒夷彈其材料具有黏性,一旦飛散到戰機的身上,可以使金屬蒙皮變形或融化,對自封式油箱的橡膠也俱有破壞能力。(當然現實總是殘酷的,在實戰表現中,三式彈經常如同一個個大煙花在美軍的機群間綻放)

三年式45口徑炮的內徑為410mm,炮身全長18.84米,炮身內腔長18.39米。雖然這型炮是由日本完全獨立自主研發的,但仍然沒能擺脫英國維克斯式火炮的影子——其炮管內壁刻有84根膛線(維克斯炮的特點就是膛線數大致等於英寸表示的口徑乘以5,和克虜伯炮的膛線數量比其少很多)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由於當時日本的技術水平較低,因此艦炮炮身的水壓自緊技術不是很發達,故而自緊式層緊法只限於中小口徑艦炮上。

長門的主炮炮身為鋼線式層緊,按照日本公佈的圖示手冊,大致的做法是:先鑄造原始鋼錠,然後用水壓機第一次鍛壓成型,在初步鍛壓後,進入二次退火爐。出來後用大型鋸片切割機切去兩端,然後鑽去中間不好的部分。隨後用預熱爐預熱,然後用大型水壓機進行二次鍛壓。鍛壓完畢後,用鏜削機打好孔,並將內筒放在800度的溫度下進行燒鈍作業,然後放入大型立式加熱塔,注入大約1500石(一石約合180升)的專用礦物油,進行加熱硬化處理,然後用5噸重氣錘將內筒打入外層炮管,用卷線機在其外部緊密地纏繞鋼線,讓內外兩層炮管緊密貼合,再將燒熱的炮口鋼管和炮尾鋼管套在剛線圈層外面,使其冷卻後與內層炮管緊密貼合,最後在炮膛內削出膛線。(這段筆者也是在到網上找的,然後總結一下,但是不一定完全正確,大家就當參考了)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四三式410mm炮特寫

副炮:20門三年式140mm副炮(改裝後18門)

長門級一共在舯部設置了兩層副炮:其中上甲板左右各佈置3門,下甲板左右各佈置7門,合計20門,才用炮廓式安裝。這些140毫米炮主要用來打擊來襲的雷擊艦和驅逐艦。最大射程17000碼,射速每分鐘10發。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三年式140mm副炮特點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級副炮射界示意圖

防空設置:二十門九六式25mm高射機槍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就是這個

九六式原型是20年代日本引進的法國哈奇開斯機關炮。是一種平庸的武器,其射擊時的振動也太過劇烈。因使用15發固定彈藥架供彈,每次換彈藥時必須停止射擊,使防空效率大打折扣。與40mm 博福斯炮相比差之千里。博福斯炮依靠其恆定的發射以及頂部填彈鉗設計,可以每分鐘120發的速度連續射擊;這種25mm火炮由於要頻繁換裝彈夾,射擊速度僅能達到其理論值的一半。日本海軍因為大量裝備了這種低劣的防空火炮,在戰爭後期吃夠了美軍空襲的苦頭。

反正,這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武器。

魚雷發射管

在長門號下水時,她上面還裝有四座雙聯裝發射管533mm水下魚雷,平時裝備在艦艇兩側,但是在改裝後就被拆除了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魚雷發射管

水上飛機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號裝備的水上飛機只做偵察作用

裝甲防護

在首艦長門剛開工沒不久,日德蘭海戰爆發了。總設計師平賀讓分析了其海戰的結果和所暴露出來的各種戰列艦設計上的問題,由此打算對長門進行第二次改進。但是由於艦艇已經開始建造,如果推翻重做固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日本不像美國那麼土豪,拿不出多餘的錢去幹這件事,因此只能在原艦體上進行修改。

平賀讓決定在新艦上重視水平防護,將水平裝甲厚度由44mm增加到70mm以上,而為了解決噸位問題,平賀讓充分發揮了新穎的重點防禦理念 :除水線部裝甲帶和上部副炮裝甲帶外,其它部位的舷側裝甲均大為削減甚至完全不設裝甲,前後彈藥庫,主炮塔頂蓋等關鍵部位的裝甲則有相應的增強,並在非裝甲部分上設置了許多小型水密隔艙,以對應非防護區在中彈後的進水問題。根據日德蘭海戰中總結的遠距離炮戰經驗,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為配合開發中的1號水雷戰術(即在敵艦即將通過海城大量鋪設鏈雷),首艦“長門”號還採用了獨具特色的勺形艏。

在首艦長門號正式開工一年後,八四艦隊完成計劃中的第2艘,也是正式的第1艘戰列艦,長門型二號艦陸奧號起工。在該艦起工的一年前,平賀讓完成了長門型原本沒有實施的第二次設計修正。平賀讓在新長門型戰列艦的設計中,加長了全艦長度,並採用了全新的15°斜角側舷裝甲佈置,這在保證防禦水平情況下大大的節約了排水量,這使得本艦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和排水量以容納10門三年式16英寸艦炮。但是這個定名為A125號的設計方案,被海軍高層以“在兩艘戰列艦組成的戰隊中,最好兩艦為同型艦”的理由否決。但是A125方案並沒有就此消失,長門型之後的加賀型戰列艦事實上就是改進後的A125方案。(日本的各種造艦方案都非常有意思,別的我不敢保證,反正日本的A-140A方案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

大型改裝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型戰列艦雖然在1932年就對炮戰指揮能力和航空設備進行了升級,但是正式的改裝還是從1934年才開始著手實施。與金剛型和扶桑型分兩次進行大改裝不同,長門型改裝工程是一次性實施的。此次改裝的主要是強化水線防禦、水平防禦、進行主機換裝,更新現代化設備以及調整主炮使得長門型在條約期滿後,可以具備與西方國家條約時代戰列艦相抗衡的能力。長門於1934年4月在吳海軍工廠正式著手改裝,二號艦陸奧於同年9月在橫須賀海軍工廠接受改裝。

防護強化

在防護能力方面。基本的要求是可以具備在2萬至3萬米的距離上安全防禦41omm的九一式穿甲彈。在經過了海軍技術研究所造船研究部的水中彈道實驗和在龍之首射擊實驗所進行的射擊射擊實驗後,根據實驗結果做出了第一套方案。該方案的主要構想是在側舷部追加傾斜裝甲,增加中甲板水平裝甲厚度,並將兩舷各外擴3米以增加儲備浮力。但是該方案因為被雷擊時復原能力低下而遭到了平賀讓的否決。最終被決定採用的是沿水下防魚雷縱壁追加裝甲的第二套方案。這套方案的優點便是將排水量限制在43000t左右,並可以使航速保持24節以上。雖然此方案在實際工事中發現水線下追加裝甲的安裝極為因難,但最終還是被強行實施了。其他防禦的強化要目如下:彈藥庫頂部下甲板裝甲增加到7mm,水平裝甲傾斜部裝甲增加到127mm至280mm,防魚雷縱壁增加到50mm至127mm,中甲板增加到7m,炮座基部增設124mm至213mm的追加裝甲。整套方案追加裝甲總重為3122.2t,全艦裝甲重量由新造時的4884.7t上升到了8006.9t

主機換裝

長門型新造時安裝有16基口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和6基同型的煤油混燒鍋爐。在大改裝中,全部的重油鍋爐均被撤去,改為裝備4基口號艦本式大型重油專燒鍋爐。原有的6基煤油混燒鍋爐被改裝為小型重油鍋爐,原有的第1、第2鍋爐艙各安設3基小型鍋爐,第3至第6鍋爐艙各安設一基大型鍋爐。其餘的鍋爐艙全部改為重油艙。由於採用了全重油燃料,並且將空餘鍋爐艙轉為重油艙使用,所以改裝後的長門型重油搭載量達到了5600t。另外,由於大大地減少了鍋爐數量,因此煙囪數量也被縮減為一個。雖然換裝了新型鍋爐,但是增設了水線下的突出部使得阻力增大,所以主機功率並沒有得到提升。為了改善航行能力,又對艦尾作出了延長了8米的修改。改裝完畢後的兩艦經過公試,測得最大航速為:長門25節,陸奧25.3節。

武備改裝

長門型的主炮改裝主要是針對提升仰角和九一式穿甲彈兼容性兩個方面,原有的炮塔被換下,改為裝備加賀和土佐兩艦的炮塔。這使得長門型主炮的仰角由-5°至20°提升到了-3°至43°。43°的最大仰角使射程可以延伸到37900m。另外,炮身的推進機也曲水壓式換裝為了氣壓式,因此可以實現全炮門齊射。長門型主炮的裝填方式依然保持自由裝填方式,但是裝填角度範圍被擴增至-3°至20°。第2、第3號炮塔上的測距儀被升級為10米測距儀的同時,第1、第4號炮塔的測距儀被全部拆除。長門型的副炮也進行了改裝,最為突出的特徵便是將炮廓形狀改為了波浪型。不過因為改動了炮廓,所以前部的第1、第2號副炮被撤去。在改裝中還對其餘副炮的仰角進行了提升,提升後的副炮射程提升至19100m。

艦橋改裝

在此次改裝中,對長門型的前後艦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不僅僅安設了新式的炮戰指揮設備,還擴大了各層指揮所的面積,並加設了戰鬥艦橋。舊式10米測距儀換裝為新型的九四式10米雙重測距儀。改轉完畢後的長門型艦橋是日本海軍除大和型戰列艦之外體積最大的艦橋。後部艦橋的改裝主要是以火炮設計管制能力為重點,因此在後部艦橋上追加了主副炮的預備指揮所、主炮用瞄準設備、副炮用4.5米測距儀。另外,長門後艦橋的方位盤和測距儀是分別裝設的,而陸奧的則為一體化裝備,這是從後部區分兩艦的明顯區別。

兩艦經歷

長門

  1. 戰前

長門號自服役開始就被編入聯合艦隊第一艦隊第一戰隊,飯田延太郎成為其第一任艦長。當時第一戰隊的編成為長門、扶桑兩艦,在陸奧服役後扶桑便被替換。長門級兩艦作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之一(BIG7),成為日本海軍的門面。

9月1日晚,停泊在長山群島泊地的各艦收到海軍省急電,稱京濱一帶發生大地震。9月2日下午5時,長門拔錨起航,全速駛往東京灣救災。在航行途中,長門曾被一艘1萬噸級的英國巡洋艦尾隨。當時長門正以26節的最高航速全速航行,這一數據被英艦測得。而在日本海軍省對外公佈的數據中,長門最高航速只有23節,因此構成洩密事件。但海軍省以“救護國民為當要任務”為由,並未對此進行責問。而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時候,罹難者與失蹤人口超過了十萬人。當時還在渤海灣演習的長門號立即中止演習,全艦載滿了支援物資後全速駛往東京灣。受難者在滿目瘡痍的廢墟里,看見了前來救援的日本最強戰艦與艦上一千餘名的船員的存在,都讓他們受到很大的鼓舞。長門一反她身為“戰艦”的名號,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幫助他人,毫無遺留地發揮自己的力量。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號

戰中

在太平洋戰爭剛開始時,長門號戰列艦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坐艦(一直到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與姊妹艦陸奧號共同編成第一戰隊。1941年12月2日,由長門號向出航的機動部隊下達了偷襲珍珠港的命令。

在太平洋戰爭中,長門號、陸奧號與大和號和武藏號同是作為最後決戰的主力艦均被謹慎使用。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太平洋戰爭戰爭初期都沒怎麼參加作戰行動。開戰日本海軍包括長門級、大和級在內的戰列艦戰隊因長期駐泊廣島灣的柱島錨地待機,而被頻繁出擊的航空母艦戰隊的軍官諷刺稱為“柱島艦隊”。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長門號雖然被編入第一戰隊參加了戰事,但是並沒有進行戰鬥,當日軍機動部隊主力四艘航空母艦被摧毀時,包括長門號在內的主力部隊尚在後面三百海里處, 戰鬥結束後收容了加賀、赤城的生存者返國。1944年2月“長門”號從特魯克島基地撤退後改為停留在林加錨地基地。1944年6月“長門”號編入機動部隊參加阿號作戰,在19日的 菲律賓海海戰中受到空襲,但損傷輕微。1944年10月“長門”號編入由粟田健男指揮的第二艦隊第一遊擊部隊參加戰鬥。在10月24日錫布延海海戰中,長門號於14:16被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及卡伯特號航空母艦的攻擊機的2枚炸彈擊中。一發破壞了多座機槍和第一鍋爐艙送風機,令其被迫熄火25分鐘只能以三軸運轉。另一發則破壞了無線電室及餐廳附近。52名乘員死亡、106名負傷。10月25日薩馬島海戰中,長門號於06:01向美軍護航航空母艦進行炮擊未取得戰果。在12:36下達撤退的命令。長門號於12:43被2枚炸彈擊中但損傷輕微。長門號在該日共發射了99發主炮彈及653發副炮彈。1944年10月26日撤退後,聯合艦隊受到美軍的空襲。長門號被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4枚炸彈擊中,38名乘員陣亡及105名負傷。萊特灣海戰後1944年11月25日,“長門”號返回日本本土,回到神奈川縣橫須賀港,燃料、物資均不足,難以再次作遠程航行。艦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陸上。在戰爭剩餘時間一直停留在橫須賀,1945年2月受命執行沿岸防禦任務,6月1日成為橫須賀鎮守府警備艦,其對空裝備搬上陸地。1945年7月18日長門號遭到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並被3枚炸彈命中,艦橋遭破壞,艦長大冢幹少將戰死。

戰後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BIG SEVEN——NAGATO CLASS(長門級戰列艦)

戰後的長門號

長門號於1946年3月18日離開橫須賀港,前往比基尼環礁參見美國的水下核試驗,並於5月13日抵達。美國海軍要在這裡進行3次的原子彈爆炸試驗,測試其對大型艦船的破壞力,以及軍艦在原子時代的生存能力。在比基尼環礁裡,平日只能停泊2艘軍艦的海域裡密密麻麻地停泊了73艘靶艦,既有戰列艦內華達、紐約,航母薩拉託加、獨立,重巡洋艦歐根親王、鹽湖城這樣的二戰名艦,也有大量驅逐艦、潛艇、運輸艦和登陸艦艇。

7月25日08: 35,1枚當量23000t炸藥的原子彈在比基尼環礁海面被引爆。戰列艦阿肯色直接沉沒。長門的艦底在爆炸中受損嚴重,到當天晚上已經向右傾斜8度,但直到第5天后,這艘鉅艦在深夜悄悄地迎來了自己的死亡。

陸奧

1942年6月,美日兩國海軍在中途島海域爆發激戰,陸奧號和長門號、大和號戰列艦一道組成中途島支援大隊,直接聽從日軍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指揮。1942年7月,在中途島吃了敗仗之後,陸奧號、長門號、扶桑號和山城號戰列艦被編入第1艦隊第2戰列艦中隊。1942年8月,為了爭奪戰略要地瓜達爾卡納爾島,日軍首先發起了著名的所羅門群島海戰,陸奧號率領支包括水上飛機母艦千歲號在內的支援大隊參加戰鬥。1943年6月8日,在廣島灣錨洎的“陸奧”號戰列艦因內部彈藥艙發生爆炸而損毀,122名艦員在這場大爆炸中成為殉葬品。

艦歷

長門

●1917年8月28日在吳海軍工廠起工

●1919年11月9日下水

●1920年11月15日完工,艦籍橫須賀鎮守府

●192012月1日編入聯合艦隊第1艦隊第1戰隊,擔任旗艦

●1934年4月在吳海軍工廠開始進行現代化改裝

●1936年1月31日改造完畢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隸屬於聯合艦隊直轄第1戰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殘存於橫須賀,是日本海軍僅存的尚有行動能力的戰列艦

●1945年9月15日除籍,作為賠償艦引渡與美國

●1946年7月28日作為美軍核試驗靶艦沉沒

陸奧

●1918年6月1日在橫須賀海軍工起工

●1920年5月31日下水

●1921年10月24日完工,艦籍佐世保鎮守府

●192112月1日編入第1艦隊第1戰隊

●1934年6月1日轉籍橫須賀鎮守府

●1934年9月5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

●1936年9月30日改裝完畢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隸屬於聯合艦隊直轄第1戰隊

1943年6月8日在柱島泊地發生爆炸沉沒(具體原因不明)

●1943年9月1日被除籍

武備羅列

排水量:(設計)常備33800噸,滿載38500噸;(改裝後)標準39130噸,公試43450噸

主尺度:(設計)213.4(全長)/201.4(垂線間長)×29×9.1米;(改裝後)2245(全長)×34.6×9.46米

動力:(設計)4臺艦本式蒸汽輪機,15座艦本式燃油鍋爐+6座艦本式油煤混燒鍋爐,功率8000軸馬力,航速265節;載燃煤1600噸,重油3400噸,續航力5500海里/16節。(改裝後)4臺艦本式蒸汽輪機,10座艦本式燃油鍋爐,功率8000馬力,航速25節:載重油5600噸,續航力10600海里/16節

防護:主裝甲帶305毫米,水平裝甲41-76毫米(設計),119185毫米(改裝後),主炮塔正面356毫米,側面203毫米,副炮炮廓292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武裝:8門三年式410毫米主炮(雙聯X4),20門三年式140毫米副炮(改裝後18門),8具53毫米魚雷發射管(四聯×2,改裝後拆除);(改裝後增加)8門八九式127毫米高炮(雙聯×4),20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雙聯×10),8挺HO式127毫米機槍(雙聯×4),3架水上飛機/1部彈射器(戰時增加)98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

編制:1333人

由於個人水平有限,文章中難免會有一些錯誤,還希望大家多多包含,並指正錯誤,同時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積極評論發言。最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能否點贊關注加轉發,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