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甘薯品種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生產基本情況

甘薯是世界上第七大糧食作物,在我國列為水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之後的重要糧食作物。我國甘薯種植面積約佔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1/3,近年我國甘薯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左右(由於受政府補貼政策的影響,統計數據明顯低於實際種植面積),甘薯是產業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扶貧的優勢作物,目前已由糧食作物轉變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用來鮮食和加工。產品主要供應國內市場消費,消費仍以加工為主,澱粉和食品加工用佔50%左右,鮮食佔30%,種用比例在10%左右,貯運損耗佔10%左右。種植分佈在全國各地,北方春夏薯區佔30%,西南夏薯區佔25%,長江中下游夏薯區佔25%,南方薯區(南方夏秋和秋冬薯區)佔20%。

我國甘薯品種發展現狀及趨勢


二、種子市場規模

經營甘薯種薯種苗企業300家左右,規模性企業較少,有1/4的企業是自繁自育自用。國內種薯種苗市場價格較為穩定,受疫情影響,2020年價格略有下降,種薯銷售量和銷售價格年度間會出現波動。按常年種植面積6000萬畝、春夏薯平均畝用種量20千克、需種總量12億千克、商品化率30%、種薯價格3.0元/千克估算,商品種薯市場規模10.8億元。

根據產業技術體系2019年調查,規模較大的50家國內種薯種苗經營企業2019年種薯生產總量為10.64萬噸,其中脫毒種薯7.65萬噸。種薯銷售量約佔生產量的60%,銷售額1.96億元種;種苗62.9億株,銷售額6.3億元。

三、品種推廣應用

(一)主導品種

根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全國農技中心調查,2019年優質食用品種比例顯著增加,龍薯9號仍佔有市場份額較大,煙薯25、廣薯87、濟薯26、普薯32種植面積擴大較快;澱粉用品種商薯19面積最大,徐薯22仍在多省份種植,濟薯25、渝薯17、鄂薯6號、冀薯98、川薯219等種植面積擴大較快;秦薯5號、湘薯19號、龍薯28號等在部分省份種植面積較大;徐紫薯8號等紫肉品種擴展較快。

(二)國外品種

國外引進品種多作為親本利用,近年來日本紅瑤、高系14、紅東等少量優質食用品種在國內點片種植,總量不足3%,對甘薯產業的發展基本沒有影響。

(三)品種風險與不足

品種最大風險是抗病性較差,推廣種植面積較大的優質食用品種煙薯25、普薯32均不抗病。2019年新發生病害在部分薯區發生嚴重,浙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發生由病原菌Plenodomus destruens引起的真菌性莖基部枯萎病,發病2年以上田塊基本絕產,並逐漸向內陸地區擴散。目前生產上抗病品種缺乏、無有效藥劑。

種薯種苗市場上南苗北調,引起的蟻象在北方薯區、長江中下游薯區多地發生,給產業帶來很大風險。據瞭解,甘薯蟻象僅在河北、江蘇山東被列為補充檢疫對象,應積極爭取列入全國檢疫對象,為南苗北調製定法律依據。

此外,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急需抗病耐逆性強、水肥利用效率高的資源節約型品種。

我國甘薯品種發展現狀及趨勢


四、品種主攻(發展)方向

注重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甘薯育種改良創新,加快優質高產多抗專用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速度。北方甘薯優勢區重點選育和推廣高產、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抗黑斑病的澱粉用和鮮食用品種;西南甘薯優勢區重點選育和推廣高產、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抗黑斑病的加工用和鮮食用品種;長江中下游甘薯優勢區重點選育和推廣高產、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抗蔓割病的食品加工用和鮮食用品種;南方甘薯優勢區重點選育和推廣高產、抗蔓割病、抗薯瘟病抗瘡痂病、抗蟻象的鮮食用和食品加工用品種。


本文內容選編自《登記作物品種發展現狀及趨勢》,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責任編輯史詠竹。

推文選題: 陳瑩

審校:馬建陽、朱妍婕、王偉紅

設計:陳瑩

核定:劉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