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歷史觀裡,歷史並不遙遠

兔哥讀《通鑑》系列10

今天,兔哥讀《通鑑》系列10不跟大家分享歷史小故事了。生活中,總是有人跟兔哥說你所說的歷史太遙遠了,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感興趣。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是實際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而已,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今天,很難讓人靜下心來讀一讀書,因此,兔哥曾想過將歷史故事打碎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分享,這樣讀者就不會費多少時間來閱讀了。儘管效果並不理想,但是兔哥卻樂此不疲,哈哈。

我的歷史觀裡,歷史並不遙遠

大秦帝國之裂變

所以,今天兔哥就想聊一聊兔哥的歷史思維。對了,兔哥還是要先說一下蘇秦的事情,給大家一個暫時的結尾吧,因為後面肯定還會提到他。話說蘇秦六國合縱失敗後,就從趙國去了燕國,然後就去離間齊國以報燕國之仇,這一故事之後再說。史書上的蘇秦大體就是這些故事,但是據考古發現這些事情極有可能並非全是蘇秦乾的,尤其一點,蘇秦與張儀並非同一時期人物,也就是說張儀在連橫天下的時候,其對手並不是蘇秦,較大可能是公孫衍這個被史書嚴重低估了的人物。至於蘇秦所幹的這麼多的事情,由於資料的缺乏,連司馬遷也只好說

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很多合縱的事情找不到是誰幹的,就都牽強附會般的放在了蘇秦身上,這就給後世留下了很多謎團。由此可見,考古的發現往往能證明很多歷史錯誤,來矯正人們的觀念。

我的歷史觀裡,歷史並不遙遠

下面,兔哥正式聊一聊所謂的歷史思維。兔哥是一個24K純工科生,之所以對歷史有興趣,完全是因為喜歡歷史人物和故事,有時候也難免會開啟上帝視角來看待歷史人物,但是隨著自己的成長,慢慢發現很多東西並非是非黑即白的,更不像戲曲小說裡說的那樣。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的,好的壞的,放在他們生活的環境當中,都有一定的因果,完全跟今天的人們是一樣的。《資治通鑑》名稱的來源就是宋神宗覺得“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毛主席更是將其讀了十七遍,終生伴其左右。

有人說,歷史完全就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沒錯,不管是成功者書寫的,還是隻寫了帝王將相,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也並不是那麼的沒用。國也好,家也罷,其實大了是國,小了就是家;帝王將相,坐在那個位置才叫帝王將相,放到老百姓的座位上,他們依然只是普通人而已,因為他們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誠如宋神宗所說,參照過去,是有利於修身持家的。兔哥讀史,也正是喜歡上了這一點。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無法跟史書中那些人物一樣叱吒風雲,左右人們的命運,但是卻可以從細微處找到自己想要的,讓自己活得明白一些,心靈自由一些,而不至於整日憤世嫉俗,怨天尤人。

我的歷史觀裡,歷史並不遙遠

大秦帝國之崛起

兔哥也有自己深深的感悟,但是兔哥一直也沒有梳理一下,今天說到這了,就舉幾個自己從歷史中讀到的感悟吧。

首先就是作為後來人對前人的評價和自己的做人,那麼多的歷史人物,有的功成身退,有的人亡政息,多少讓人扼腕嘆息。一個人物是全面的,與他生活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是有關的,至於結局,或許早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我們說過的商鞅,作為一位知名的法家學派人物,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將秦國打造成了他理想的國度。後世常常為商鞅被車裂而嘆息不已,但是商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是完人,性格中的東西改變不了,趙良勸說他的話他未必不懂,但他不是急流勇退的人,或許後世的張良從中學到了什麼,這就是商鞅給人的啟發,也是我們今天從中要讀到的東西。

有人問如何評價姚廣孝,其實歷來就有正反兩種。一種認為作為布衣宰相,其智慧謀略足以與張良、劉伯溫媲美,輔助朱棣奪取皇位,然後激流勇退。堪稱謀略家的典範。一種認為他興風作浪,本來大明王朝安安穩穩的,是他讓朱棣起兵並幫助朱棣奪了朱元璋欽定接班人的皇位,這是大逆不道的,也是為正統人士所不恥的。其實在本人看來,前者可能是“個人本位論者”,後者可能是“國家本位論者”,而姚廣孝他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至於大明王朝如何,他不在乎,而一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他也就沒有遺憾了,反而可以做到逍遙自在。作為後人,我們無法估量大明朝是在朱允炆手中還是在朱棣手中能夠走的更好,如果是前者,那麼姚廣孝可能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以一己私利毀了帝國命運;而如果是後者,那麼他就成就了一個帝國。

另外,兔哥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不缺歪門邪道,也不乏旁門左道,但是最好走也最長久的可能只有人間正道。龐涓威武,如果沒有孫臏,他或許也會成為一代名將,但是他對孫臏所做,真的為人不齒,歪門邪道走通了,也就關死了人間正道,更何況,他連歪門邪道都沒有走通。《雍正王朝》裡面鄔思道說的好,治國要用陽謀。是的,治國治家都需要陽謀,陽謀天下才無所畏懼,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歷史人物早已故去,不管三七開還是對半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但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聯繫到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在那種環境下所做的選擇能給如今的我們以怎樣的啟示。作為普通人,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如是而已。

其次,通讀戰國,可見魏楚齊燕趙都曾強大過,可為什麼最終是秦國統一了天下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道: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何為六世之餘烈?秦自孝公始,歷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六代人七位君王,140餘年的時間,起用商鞅、張儀、魏冉、白起、范雎、樗裡疾、呂不韋、王翦等等聲震千古的名臣將相,始終不渝的將統一天下作為贏姓家族和秦國的奮鬥目標,也始終不渝的堅定遵奉商鞅之法來富國強兵,每一代人每一位君王都有自己的貢獻,最終在努力了140年後才實現了目標。反觀他國,楚威王、齊威王、趙武靈王,都有一時雄起,但是,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均出現不可挽回的失敗,要麼人亡政息,要麼餓死王宮,一代不如一代。同樣的,秦二世而亡,始皇帝沒有選好接班人是一重大因素。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人說富不過三代;“由簡入奢易,有奢入簡難”;這些無不是從前人的故事當中汲取的經驗教訓。一個家族如果沒有嚴格的族訓與傳承,很難屹立不倒。霍氏家族強大,承武帝信任,輔佐昭帝,廢劉賀,立宣帝,但族人張狂,終究招致滅族災禍,類似者,不計其數。可見,家風家教的重要,先祖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才開始小有家業,如果不秉持艱苦奮鬥的傳統,而崇尚奢靡浪費,入不敷出,那麼多大的家業能夠用來揮霍呢?所以,教育不止是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而是要貫穿於一個家族的前前後後。始皇帝兢兢業業,千古一帝,怎奈胡亥昏庸,指鹿為馬,“奮六世之餘烈”建立的家國,毀於一旦,倘若始皇帝有靈,難道不該反思嗎?

兔哥讀《通鑑》就是想從一個個的歷史小故事中發掘這些道理,當然了,道理都懂,但是處事艱難,那是因為我們都在一個個的旋渦中難以看清全局。站在後來者的角度讀歷史,就好比跳出了旋渦俯視,細節也能看的清楚,但是處在當下,又怎能跳出旋渦呢?唯有讀書,不斷提高自己的眼界,才能逐步跳出旋渦,遠視將來,回視過去,知己所處。

今天的兔哥讀《通鑑》就分享這些吧,因為兔哥目前就想到了這些,以後有了新感悟再跟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