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01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一些开明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1867年,洋务大臣李鸿章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

邓世昌前来报考,一语惊人。

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4年之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的凯旋。

在毕业会上,邓世昌、刘步蟾与伊东右亨、东乡平八郎的对话,为日后中日两国海上交锋埋下伏笔。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洋务大臣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向光绪帝启奏向英国定制铁甲舰,得到了慈禧太后准奏。

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号召朝野大臣捐出全年10%的俸禄,购得了清政府退订的铁甲舰"吉野号"。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刘步蟾、邓世昌等"镇远号"、"致远号"将士出访日本,在日本遭遇长崎事件,两国大战一触即发。

02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在黄海大东沟中日两国海军交战,北洋水师将士们虽奋力拼杀,许多将士为之殉国,但终究未能取胜。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日本胜。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马关条约》使日本强大,其侵略野心膨胀。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03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落在日本'松岛号'上的那颗炮弹不是"臭弹",那失败的也许就是日本,中国的历史将要改写。

中日甲午大海战,北洋水师的将士们也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将士们都有誓死报国的决心。"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死得是何等壮烈。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今日无非一死,但虽死而海军的声威永在!今天是我们报国的时候了

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从邓世昌的话语里,可以看出将士们的誓死决心,甲午大海战的惨败并非是输于士气。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中日甲午战争败在哪?中日甲午战争败就败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内忧外困之际,慈禧太后还在为自己60大寿挥霍。本来军费够用的,结果军费不足,那军费都到哪里去了,都去给慈禧拜寿用了。

清政府在1840年鸦片战争,就开始了赔款。国库再充盈,也经不起这样的赔款,往外扔钱。

反观日本,为了筹钱买铁甲舰,从天皇到各级官员都捐俸,才有了后来的"吉野号"。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士虽有誓死决心,终因清政府腐败而亡

清政府的官员腐败,都往自己的口袋里捞银子,不去想怎样办好工,当好差,为国家出点力,这是失败的一大原因。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的落后,还在做狂妄自大的美梦,泱泱大国怎怕一弹丸小国。格局太小,没有积极备战,导致惨败。

总之,不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尽管北洋水师的将士们把最后一滴血都拼净,也无法挽回败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