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戰疫在江蘇|白衣為甲,捨生忘死換得山河無恙

時下,南京各大醫院門診、病房內外,人流如織,一派忙碌,早已恢復了正常的診療秩序。而在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日益嚴峻的湖北疫情形勢,按照“全國一盤棋”部署,江蘇衛健系統抽調精兵強將,星夜成軍,跨省馳援。在湖北和江蘇兩地“戰場”上,醫護人員捨生忘死,眾志成城,交上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亮麗答卷。

最長的戰線,最久的堅守

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較量中,江蘇的醫務工作者以濃厚的家國情懷,危難時刻勇擔當,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省委書記婁勤儉為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壯行時動情地說:“國家有難,江蘇兒女總是衝鋒在前,這是崇高的使命,是心靈的呼喚。” 1月25日晚,首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集結馳援湖北,是全國出發時間最早的援湖北醫療隊之一;4月13日,我省援湖北醫療隊最後一批隊員凱旋。我省先後派出282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當全國各省市300多支馳援湖北的醫療隊陸續撤離時, 我省仍有兩支隊伍堅守重症救治陣地。 無論是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黃石市中心醫院的重症病房,還是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黃石市疾控中心,都有江蘇醫務工作者爭分奪秒全力救治患者的身影。他們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創下了1小時收治40多名患者的“江蘇速度”。他們首創患者俯臥位機械通氣“糖果翻身法”、鼻腸管床邊置入等操作流程,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總結推廣。他們還成功實施了兩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生命奇蹟。 哪裡最困難、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江蘇醫療隊的專家。最後留守的20人國家專家督導組中,我省專家有10位,佔據“半壁江山”。直到4月底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面“清零”,這10位江蘇專家才揮別“黃鶴樓”,這也標誌著江蘇馳援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的重大政治任務圓滿完成。 “打勝仗、零感染”,是江蘇援湖北醫療隊的莊嚴承諾,也是必須實現的目標。在80多天裡,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共收治患者5500餘人,其中重症危重症1400餘人,累計治癒出院3400多人,為打贏武漢保衛戰、黃石保衛戰、湖北保衛戰貢獻了江蘇力量,贏得中央指導組專家組的充分肯定。醫療隊凱旋之時,當地市民自發組織表達感謝,“感恩江蘇”“祝福武漢”響徹天河國際機場候機大廳。

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較量中,江蘇的醫務工作者以濃厚的家國情懷,危難時刻勇擔當,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省委書記婁勤儉為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壯行時動情地說:“國家有難,江蘇兒女總是衝鋒在前,這是崇高的使命,是心靈的呼喚。” 1月25日晚,首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集結馳援湖北,是全國出發時間最早的援湖北醫療隊之一;4月13日,我省援湖北醫療隊最後一批隊員凱旋。我省先後派出282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當全國各省市300多支馳援湖北的醫療隊陸續撤離時, 我省仍有兩支隊伍堅守重症救治陣地。 無論是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黃石市中心醫院的重症病房,還是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黃石市疾控中心,都有江蘇醫務工作者爭分奪秒全力救治患者的身影。他們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創下了1小時收治40多名患者的“江蘇速度”。他們首創患者俯臥位機械通氣“糖果翻身法”、鼻腸管床邊置入等操作流程,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總結推廣。他們還成功實施了兩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生命奇蹟。 哪裡最困難、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江蘇醫療隊的專家。最後留守的20人國家專家督導組中,我省專家有10位,佔據“半壁江山”。直到4月底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面“清零”,這10位江蘇專家才揮別“黃鶴樓”,這也標誌著江蘇馳援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的重大政治任務圓滿完成。 “打勝仗、零感染”,是江蘇援湖北醫療隊的莊嚴承諾,也是必須實現的目標。在80多天裡,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共收治患者5500餘人,其中重症危重症1400餘人,累計治癒出院3400多人,為打贏武漢保衛戰、黃石保衛戰、湖北保衛戰貢獻了江蘇力量,贏得中央指導組專家組的充分肯定。醫療隊凱旋之時,當地市民自發組織表達感謝,“感恩江蘇”“祝福武漢”響徹天河國際機場候機大廳。

不懼風險,在“生死較量”中拼盡全力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傳染性極強、破壞力很大,醫護人員近距離搶救病人,尤其是每一次面對面插管搶救危重病人時,就面臨一次生死考驗。 3月26日下午3點半左右,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病房內,一臺生命監護儀發出警報聲。一位80多歲老人生命告急!金銀潭醫院收治的全是危重症患者,有“風暴中心”之稱。 “患者年齡大、肺部細菌感染嚴重,因腦梗神智不清,自主咳痰能力非常差!”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科ICU 副主任醫師韓藝回憶道,當時操作空間有限,她看患者床頭和牆壁之間有塊狹小空間便想出辦法——雙膝跪在老爺子床頭的地上,她幾乎與老爺子面貼著面,雙手托起他的下頜使用面罩加壓通氣。10秒、20秒、30秒……氧飽和度上來了,韓藝趕緊打開老爺子口腔實施插管,成功了!老人各項生命指標穩步上升,化險為夷。 氣管插管是最危險的操作之一,因為插管時病人肺部會有大量含有高濃度病毒的分泌物噴濺而出,有時會濺到醫護人員臉上和身上。但這也是搶救病人生命的最關鍵動作之一,如果不及時插管,病人很有可能一口氣上不來就“過去”了。 同樣捨生忘死搶救生命的,還有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醫生潘純。一天中午,一位50多歲的重症女患者突發險情。“病人出現嚴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飽和度不斷下跌,最低只有65%,如果不進行氣管插管,病人隨時面臨死亡。”潘純說,當時已來不及進行更充分防護,僅穿著隔離服的他將白色的正壓通風系統往頭上一套,就為病人插管,好在完成僅用了5秒。危急狀況立即得到緩解,病人得救了。 這樣生死攸關的操作,幾乎每位ICU醫生都遇到過。為了搶救生命,江蘇省人民醫院專門成立了氣管插管、氣管鏡等15個突擊隊,曾在20天內開展氣管切開4人、氣管鏡檢查1人、氣管插管有創通氣12人、無創通氣6人……每一次操作,可以說都是一次“生死較量”。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傳染性極強、破壞力很大,醫護人員近距離搶救病人,尤其是每一次面對面插管搶救危重病人時,就面臨一次生死考驗。 3月26日下午3點半左右,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病房內,一臺生命監護儀發出警報聲。一位80多歲老人生命告急!金銀潭醫院收治的全是危重症患者,有“風暴中心”之稱。 “患者年齡大、肺部細菌感染嚴重,因腦梗神智不清,自主咳痰能力非常差!”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科ICU 副主任醫師韓藝回憶道,當時操作空間有限,她看患者床頭和牆壁之間有塊狹小空間便想出辦法——雙膝跪在老爺子床頭的地上,她幾乎與老爺子面貼著面,雙手托起他的下頜使用面罩加壓通氣。10秒、20秒、30秒……氧飽和度上來了,韓藝趕緊打開老爺子口腔實施插管,成功了!老人各項生命指標穩步上升,化險為夷。 氣管插管是最危險的操作之一,因為插管時病人肺部會有大量含有高濃度病毒的分泌物噴濺而出,有時會濺到醫護人員臉上和身上。但這也是搶救病人生命的最關鍵動作之一,如果不及時插管,病人很有可能一口氣上不來就“過去”了。 同樣捨生忘死搶救生命的,還有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醫生潘純。一天中午,一位50多歲的重症女患者突發險情。“病人出現嚴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飽和度不斷下跌,最低只有65%,如果不進行氣管插管,病人隨時面臨死亡。”潘純說,當時已來不及進行更充分防護,僅穿著隔離服的他將白色的正壓通風系統往頭上一套,就為病人插管,好在完成僅用了5秒。危急狀況立即得到緩解,病人得救了。 這樣生死攸關的操作,幾乎每位ICU醫生都遇到過。為了搶救生命,江蘇省人民醫院專門成立了氣管插管、氣管鏡等15個突擊隊,曾在20天內開展氣管切開4人、氣管鏡檢查1人、氣管插管有創通氣12人、無創通氣6人……每一次操作,可以說都是一次“生死較量”。

穿梭奔忙,“車輪上”戰鬥5萬公里

我省派出精兵強將馳援湖北的同時,江蘇大地上的抗疫也在緊張進行。 1月20日至目前,全省發熱門診累計接診150.7萬人次,留觀2.8萬人次,累計集中隔離各類人員逾14萬人次。從3月14日江蘇本土重病例“清零”到6月8日,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53例(其中本土631例、境外輸入22例),已全部治癒出院,實現患者“零死亡”和醫護人員“零感染”。 這一奇蹟的背後,是全省數萬名臨床、護理、檢驗、影像、感控等醫護人員主動請纓、不懼犧牲、忘我奮鬥、無私奉獻。從除夕前一天,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就開始了在“車輪上”的戰鬥:無錫去了3次,鎮江去了2次,蘇州去了2次……有時候一天穿梭在3個城市間,每到一處,將所有重症患者情況查一遍、指導當地醫生救治要點。兩個多月,從蘇南到蘇北,從江蘇到祖國東北、西北,楊毅跑了近5萬公里車程。 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黃茂,自江蘇確診首例新冠肺炎陽性患者起,就帶著專家組成員奔波全省各地會診,最忙時一天內輾轉幾個城市。 1月28日起,設在省人民醫院的省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實現了和全省定點醫院以及湖北武漢、黃石等地醫院的信息對接,黃茂每天早上準時出現在遠程醫療會診中心,為抗疫一線危重症患者救治及時給出指導意見。

我省派出精兵強將馳援湖北的同時,江蘇大地上的抗疫也在緊張進行。 1月20日至目前,全省發熱門診累計接診150.7萬人次,留觀2.8萬人次,累計集中隔離各類人員逾14萬人次。從3月14日江蘇本土重病例“清零”到6月8日,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53例(其中本土631例、境外輸入22例),已全部治癒出院,實現患者“零死亡”和醫護人員“零感染”。 這一奇蹟的背後,是全省數萬名臨床、護理、檢驗、影像、感控等醫護人員主動請纓、不懼犧牲、忘我奮鬥、無私奉獻。從除夕前一天,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就開始了在“車輪上”的戰鬥:無錫去了3次,鎮江去了2次,蘇州去了2次……有時候一天穿梭在3個城市間,每到一處,將所有重症患者情況查一遍、指導當地醫生救治要點。兩個多月,從蘇南到蘇北,從江蘇到祖國東北、西北,楊毅跑了近5萬公里車程。 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黃茂,自江蘇確診首例新冠肺炎陽性患者起,就帶著專家組成員奔波全省各地會診,最忙時一天內輾轉幾個城市。 1月28日起,設在省人民醫院的省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實現了和全省定點醫院以及湖北武漢、黃石等地醫院的信息對接,黃茂每天早上準時出現在遠程醫療會診中心,為抗疫一線危重症患者救治及時給出指導意見。

白衣作戰袍,大愛顯擔當

吳地懸壺盡入楚,從此白衣成戰袍。有一段時間,因為病人蜂擁而至,而醫護人手不足、初期送達戰“疫”前線的物資也不充裕,生活保障不能完全到位,但大家辛苦不言苦、有難不畏難,始終保持高昂鬥志。 隔離病房工作強度非常大,醫護人員常常兼任護士、護工、保潔員,每個人都穿著嚴實的隔離服滿負荷工作。有位護士一個班次走了1.6萬步,換下的空吊瓶多達148個。2月下旬的一天,武漢氣溫大幅上升。穿著裡三層外三層的防護服,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胡慧敏累得中暑暈倒。虛脫了的她被同事及時發現救起,連喝了8瓶礦泉水,終於轉危為安。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父母子女心連心。2月21日清晨,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暉,在湖北接到噩耗——他父親因中風病情惡化,於當日凌晨1點去世。李暉是家中獨子,指揮部立即聯繫相關部門安排送他回家弔唁和辦理送葬事宜。可就在這時,李暉神情莊重地向領隊表示:他和母親溝通後決定不回去了,因為自己援湖北抗疫任務還沒有完成,回去後也擔心增加後方的壓力。回到自己的房間後,李暉面向家鄉、雙膝跪下,放聲大哭…… 形勢險、任務重、環境惡,在這場偉大的抗疫鬥爭中,在湖北前線擔當“江蘇軍團”主力的,有許多年輕人。統計顯示,我省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80後和90後佔比為70%。 抗疫期間,許多人看過這樣一段視頻。76歲的武漢劉大爺從重症到危重、病危,最後用上了無創呼吸機,江蘇醫療隊硬是把他從死神那兒“拽”了回來。揚州大學附屬醫院護士、90後李娟娟一路陪同,兩人相處得如同爺孫。劉大爺要出院了,她戴著口罩和護目鏡來查房,甜甜地叫了一聲“爺爺”,劉大爺快樂地拉長聲調應了一聲“哎——”,娟娟又問知不知道她是誰,劉大爺一字一頓朗聲答道“小—可—愛”…… 宜興市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許雯嬌,1998年出生,是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去年8月才參加工作。面對支援武漢的任務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而她的父親因直腸癌手術正在家休養,男朋友遇車禍還要靠雙柺走路。第一次離家這麼遠、離開爸爸媽媽這麼久,她堅守在武漢醫院,經受住了成長道路上一次重大考驗。 同樣讓人感動的90後,還有來自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的護士莊麗燕,指揮部本來安排她在後勤崗位,但她主動申請到一線工作;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護士劉莉為了參加一線抗疫,主動推遲了婚禮;江蘇省第二中醫院的孫春選與女友相繼來到武漢,兩人在不同的醫院奔忙奮鬥,互相鼓勵打氣……正是這群“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以堅定的職業信仰和精湛的專業技能,為人民的健康築起一道可以依靠、能夠遮風擋雨的銅牆鐵壁。 本報記者 仲崇山

吳地懸壺盡入楚,從此白衣成戰袍。有一段時間,因為病人蜂擁而至,而醫護人手不足、初期送達戰“疫”前線的物資也不充裕,生活保障不能完全到位,但大家辛苦不言苦、有難不畏難,始終保持高昂鬥志。 隔離病房工作強度非常大,醫護人員常常兼任護士、護工、保潔員,每個人都穿著嚴實的隔離服滿負荷工作。有位護士一個班次走了1.6萬步,換下的空吊瓶多達148個。2月下旬的一天,武漢氣溫大幅上升。穿著裡三層外三層的防護服,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胡慧敏累得中暑暈倒。虛脫了的她被同事及時發現救起,連喝了8瓶礦泉水,終於轉危為安。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父母子女心連心。2月21日清晨,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暉,在湖北接到噩耗——他父親因中風病情惡化,於當日凌晨1點去世。李暉是家中獨子,指揮部立即聯繫相關部門安排送他回家弔唁和辦理送葬事宜。可就在這時,李暉神情莊重地向領隊表示:他和母親溝通後決定不回去了,因為自己援湖北抗疫任務還沒有完成,回去後也擔心增加後方的壓力。回到自己的房間後,李暉面向家鄉、雙膝跪下,放聲大哭…… 形勢險、任務重、環境惡,在這場偉大的抗疫鬥爭中,在湖北前線擔當“江蘇軍團”主力的,有許多年輕人。統計顯示,我省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80後和90後佔比為70%。 抗疫期間,許多人看過這樣一段視頻。76歲的武漢劉大爺從重症到危重、病危,最後用上了無創呼吸機,江蘇醫療隊硬是把他從死神那兒“拽”了回來。揚州大學附屬醫院護士、90後李娟娟一路陪同,兩人相處得如同爺孫。劉大爺要出院了,她戴著口罩和護目鏡來查房,甜甜地叫了一聲“爺爺”,劉大爺快樂地拉長聲調應了一聲“哎——”,娟娟又問知不知道她是誰,劉大爺一字一頓朗聲答道“小—可—愛”…… 宜興市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許雯嬌,1998年出生,是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去年8月才參加工作。面對支援武漢的任務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而她的父親因直腸癌手術正在家休養,男朋友遇車禍還要靠雙柺走路。第一次離家這麼遠、離開爸爸媽媽這麼久,她堅守在武漢醫院,經受住了成長道路上一次重大考驗。 同樣讓人感動的90後,還有來自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的護士莊麗燕,指揮部本來安排她在後勤崗位,但她主動申請到一線工作;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護士劉莉為了參加一線抗疫,主動推遲了婚禮;江蘇省第二中醫院的孫春選與女友相繼來到武漢,兩人在不同的醫院奔忙奮鬥,互相鼓勵打氣……正是這群“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以堅定的職業信仰和精湛的專業技能,為人民的健康築起一道可以依靠、能夠遮風擋雨的銅牆鐵壁。 本報記者 仲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