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三個碧水攻堅治理樣本,看昔日臭水溝如何大變樣展新顏

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沿河環境一度日趨惡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溝。

探訪北京三個碧水攻堅治理樣本,看昔日臭水溝如何大變樣展新顏

通州北運河

治理水環境,本市一直在行動。截至6月底,本市基本完成第二個“三年治汙行動方案”。在這為期三年的治水行動中,我們的城市又增加了26座再生水廠、升級改造了8座汙水處理廠、新建了1956公里汙水收集管線、解決了864個村的汙水收集處理問題……別小看這些數字,本市水務部門通過加強汙水管網建設、清淤疏浚河道、統籌流域治理等方式,還清黑臭水體、提升河湖水環境、恢復城市生態功能,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這場碧水攻堅戰,讓我們的城市因水而美,更因水而繁榮。

探訪地1

朝陽壩河 新添“守門員”兜底處理汙水

■新顏

自從去年10月開始,壩河流域甚至是壩河下游溫榆河的水質,開始發生了變化。水不僅不黑不臭了,水量大了,水清澈了,連兩岸的景色也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了。記者上週來到位於東壩地區的壩河一河段,河兩岸滿眼綠樹,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岸上的綠樹,野花盛開,綠草叢生。有人在河邊兒吊著嗓子,有人在岸邊等魚上鉤,有人帶著孩子在小橋上散步,別有一番情趣。“我們實在太喜歡治理後的壩河了。”在周邊居住的居民們回想起過去汙水橫流的河道,再看看眼前的美景,滿足感倍增。

■舊貌

壩河曾是2016年上了市級黑臭水體“黑名單”的一條河,時常可見渾濁的汙水從直排口流入河中,河水渾濁不堪,甚至有大塊油汙漂浮,臭味明顯。但兩岸汙水直排只是導致壩河汙染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流域內汙水處理廠能力不足——汙水處理能力趕不上汙水產生量。

■治理

壩河流域面積大,沿線有北小河、酒仙橋和高安屯一期再生水廠來處理流域沿線產生的汙水,然而這三個再生水廠的總處理能力加起來,也不能完全“消化”汙水。因此,高安屯再生水廠二期工程應運而生。

高安屯再生水廠廠長陳靖軒告訴記者,壩河流域的汙水主要來自亞運村、望京、東壩、金盞、草房等地區,經過北小河、酒仙橋和高安屯一期三個再生水廠處理之後,每天仍然有六七萬立方米的汙水無法滿足處理的需求。自去年10月高安屯再生水廠二期建成投用之後,新增汙水日處理能力為18萬噸,可一舉緩解壩河流域汙水處理設施超負荷運轉的壓力。

走進高安屯水廠,二期的水廠外觀呈深紅色,地上建築物高三四米,地下部分深五六米,是一座典型的半地下再生水廠。透過頂層玻璃,可以看到生物池內混濁的汙水正在翻滾,但鼻子裡聞不到汙水的臭味,耳朵邊也幾乎聽不見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噪音。經過這兒處理的再生水,將通過管線流入下游溫榆河。

高安屯再生水廠二期可以說是壩河流域最後的“守門員”,它地處壩河流域末端,扮演著兜底處理的角色。目前水廠處理的高品質再生水,約三四萬噸用於園林綠化,其餘部分約10多萬噸將退回河道,持續更新壩河水體,確保高品質再生水匯入溫榆河、流向副中心。

探訪地2

大興岔河 昔日臭水溝 變身荷花帶

■新顏

76歲的高連生是大興區安定鎮後野廠村土生土長的村民,老爺子身體硬朗,吃喝不愁,沒事兒的時候,最愛到家門口的岔河河邊兒坐著。“坐在這兒,看著荷花兒,聽著鳥叫,就是舒坦。”高連生眼前,就是治理後的岔河,雖然水面不寬,只有六七米寬,雖然水流不大,只有幾十釐米深,但兩岸護坡環境整潔,綠植遍地,河道里種植著大量荷花,大部分已經綻放花蕊,在岸邊棕色木棧道上慢步,一派安逸閒適的景象。

探訪北京三個碧水攻堅治理樣本,看昔日臭水溝如何大變樣展新顏

治理後的大興區岔河

■舊貌

但是在一年多前,這裡並不是這番模樣。岔河起源於青雲店鎮王各莊村,向東流經魏善莊鎮、安定鎮、青雲店鎮、長子營鎮和採育鎮,於沙窩營村處匯入老鳳河,是一條陪伴當地多年的老河道。“這條河雖然改過道,但是從小就在我們身邊,可以說是看著我們長大的。”高連生還記得這條岔河原來在村北,為了行洪改到了村南,一直是現在的位置。

近些年來,岔河一直是村民眼中的臭河溝。由於當地不是建成區,沒有專門收集汙水的管線和設施,當地村民洗澡洗菜用過的汙水,隨便接根塑料水管,就捅到了河道里。尤其是夏天的河道里,混合著河底淤泥和汙水的臭味從河道里飄出,讓村民不敢靠近。

■治理

2017年,岔河被北京市水務局列為黑臭水體治理重點,大興區水務部門為其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大興區水務局供排水科負責人楊再俊介紹,岔河的治理方法並不複雜,首先就是要把河底十幾年尚未清理過的淤泥給清理乾淨,其次對沿線村莊建設汙水收集措施,最後再清運垃圾、種植水生植物等等。

岔河治理段有18公里長,流域覆蓋48平方公里。楊再俊告訴記者,為了瞭解具體情況,水務人員做了詳細調查,逐一排查河道具體有幾個排汙口,明排還是暗排,哪裡經常有垃圾,甚至具體到每戶的門牌號、倒垃圾點位和次數、排汙口位置,實現了臺賬的精細化管理。

與此同時,在沿河的村鎮,水務部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村鎮建設了汙水收集裝置或者鋪設汙水管線,將汙水引至附近的汙水處理廠。最後,再通過上游小紅門再生水廠每天給河道補給再生水,營造優美的水環境。

在大興區,這樣的黑臭水體治理工程還有不少。在第二個“三年治汙行動方案”當中,大興區共有18條段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全長149公里,其中建成區10條段49公里、非建成區8條段100公里。截至2018年年底,大興區完成了市、區兩級要求的各項任務。此外,按照“河長制”工作要求,大興區各屬地落實專業管護隊伍,對河道開展巡查管護,確保整治效果長期保持。

探訪地3

通州北運河 河長制聯動治汙 生態效應初顯

■新顏

長安街一路向東,快到東六環的時候,會看到一個非常開闊的水面,大橋橫跨河道,水面碧波盪漾,剛剛下過雨,兩岸美景如畫。運河奧體公園裡,廣場上人們聞歌起舞,孩子們踩著水坑嬉戲玩鬧。“我最近發現,河裡居然有麥穗魚了。”岸邊,一位老大爺把魚竿伸進水裡,歪著頭跟旁邊的魚友閒聊兩句。這位老大爺在北運河邊生活了大半輩子,曾經在河裡抓魚摸蝦,也曾經歷過河裡魚蝦絕跡、群鳥逃離。麥穗魚是他小時候在河裡撲騰的時候撈過的品種,如今再次出現在河裡,老人的興奮難以言表。

探訪北京三個碧水攻堅治理樣本,看昔日臭水溝如何大變樣展新顏

通州北運河美景

水質的清澈、麥穗魚的迴歸、兩岸環境的優美,這一切都與通州區近些年花大力氣治理汙水、打造水生態密不可分。

■舊貌

通州區位於北京市河流下游,有“九河下梢”之稱,中心城區90%的河流都要流經北運河最終出境,在這些流經通州的水當中,存在著大量的黑臭水體。在2017年市水務局公佈的84條黑臭水體名單當中,有53條都在通州境內,可以想象通州治水難度之大、壓力之大。

■治理

聲勢浩大的治汙行動由此拉開。首先,市水務局根據通州區實際,制定了“1626”工程,即通州區上游的16條河治理;建設北運河和潮白河兩個生態帶;將通州分成六個片區,主要涉及農村排汙治理,包括管線、汙水處理廠站建設等。截至2018年年底,北運河流域已新建再生水廠18座、升級改造汙水處理廠3座,流域內再生水廠達到了60座,汙水處理率大幅提升,掛賬的53條黑臭水體全部還清,基本解決了城鎮地區汙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

治理工作並不簡單,也遇到過不少阻滯。北運河管理處工程科科長楊子超告訴記者,通州境內的黑臭水體絕大多數都在非建成區,很多河道都有大面積的灘地,有些當地村民就鑽了空子,佔用灘地建房、搭建養殖場,不僅違反了河道灘地禁止修建建築物的規定,還產生了大量汙水。在漷縣鎮一村莊河段河灘地內,工作人員就曾經發現此處有個規模很大的畜禽養殖場,裡面散養著雞、鴨、鵝等兩萬多隻畜禽。“這個養殖場特別隱蔽,在灘地的樹林裡,一靠近就能聞見雞糞味兒,完全沒有任何畜禽排洩物的收集設施,糞便全部直接入河。”楊子超曾去現場查看情況,至今對這個養殖場的臭味記憶猶新。“我們發現後就曾經多次與當事人溝通,但是效果並不好,好在河長制來了。”北運河管理處的市級河長聯絡辦公室會同通州區屬地政府,與當地的河長聯合啟動專項行動,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養殖場就實現了徹底清退。

未來的北運河還將為市民呈現更多美景。楊子超介紹,計劃到2020年初夏,通州還將選擇綠化條件好、景觀優美的區域打造一處精緻小巧的濱水公園,設置下河臺階、汀步石,滿足市民親水的需求。由於穿越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北運河的防洪標準也將在這次治理中提升,通過擴挖河道、加高堤防的方式,確保百年一遇的洪水不漫溢。

此外,對於影響主河道的170個排水口,北運河管理處採取高科技手段對排水口進行遠程監測,實時回傳數據,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與此同時,北運河管理處還與上游河道管理單位,例如清河、通惠河、涼水河、壩河等管理單位建立水環境聯動機制,發現問題共同處理。

攻堅目標 今年再解決300個汙水收集處理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本市完成了16公里合流管線改造和中心城區445處雨汙水混接點治理;新建汙水管線58公里,完成了北苑汙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汙水收集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今年計劃再解決300個汙水收集處理問題,目前完成29個村汙水治理任務,未來將開工治理172個村。

目前市水務局正在組織制定第三個治汙三年行動方案,重點圍繞城鄉結合部村莊、重要水源地村莊、民俗旅遊村莊和人口聚集村莊,加快解決農村地區汙水收集處理問題,開展城鎮地區汙水收集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補短板工程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開展小微水體整治,加快改善首都水環境質量。

數說碧水攻堅戰

新建再生水廠26座

升級改造汙水處理廠8座

新增汙水處理能力約60萬立方米/日

建設汙水收集管線1956公里

改造雨汙合流管線 50公里

新建再生水管線430公里

解決864個村的汙水收集處理問題

全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3%

來源:北京晚報·大城之變 記者:葉曉彥 汪麗麗攝

流程編輯:洪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