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

挑夫(文

/蔡丽双)

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一根扁担挑着大山

山道从天垂下

如绳盘桓脚边


戴着竹笠

顶着青天

一双磨出老茧的脚板

烙下浸着血汗的诗行


挑不足妻儿的柴米油盐

品不完生活的苦涩辛酸

走不尽山道的曲曲弯弯

迈不出际遇的坎坎坷坷


竹笠遮挡住冷雨炎阳

扁担绵延着传统力量


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

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


作者简介

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

蔡丽双博士,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文联主席、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兼执行监事长、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荣誉主席。已出版百部个人专著。作品入编《大学语文》课本、《百年新诗》(社会卷)等。

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文/沙浪-香港)

月前,香港文联主席蔡丽双博士在聚会上,热诚赠送其《海鸥》等两本诗集于我。当夜,笔者即于灯下拜读,久久不能掩卷,颇感诗集中的每一页,均闪烁着女诗人的灼灼挚情与熠熠心志。据悉,蔡博士随夫于香港经济领域打拼数十年,砥砺前行,事业有成。同时,她始终不忘初衷,刻苦钻研文艺,笔耕不辍,屡获大奖。迄今,蔡博士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她在文化领域的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方面,无论是在新诗还是在古诗词的创作上,均硕果累累,有目共睹。难能可贵的是:生活于优裕环境、外秀内慧的女诗人,一贯富有仁爱之心,关怀劳苦大众,热衷于公益事业,不断慷慨捐赠,令人由衷钦佩。蔡丽双主席的诗集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撰写劳动者题材的《挑夫》《老船夫》《煤矿工人》之类的作品,尤为感人,彰显了其不凡的诗才与博大的人文情怀。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兹择其《挑夫》一诗,略作析评。此诗仅十四行,短小精悍,从结构上剖解,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写实(诗中有画)

作为漫漫人生之途的跋涉者,女诗人时常攀登莽莽苍苍的华夏大山,居高临下,胸襟开阔,视角独特。她凝望于羊肠小道上佝偻着背脊,负重缓行的挑夫,顿生恻隐之心,感慨万端。犹如一个眼明手快的优秀摄影师,蔡博士开篇即迅速地捕捉了三个至关重要的画面,突出了三个具体而又鲜明的物象:扁担、山道、竹笠。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每一幅画面上,总能巧引神来之笔,将寻常的物象,赋予了不寻常的丰富内涵。读者均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其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扁担

此诗首句,开门见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作者以极度简练遒劲的速写笔法,把劳动者为了生计而挑着重担,颤巍巍上山的沉重镜头,刻意放大,郑重呈现于读者眼前。

接着,女诗人旋即笔锋一转:“一根扁担挑着大山”,笔触豪迈而又稳健,引人入胜。彰示了挑夫肩上所挑的既是沉甸甸的生活大山,又是依依难舍的巍巍故乡大山。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诚强烈,有机切入主题。

显然,上面第一句属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第二句则应是李太白“将进酒”般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手法,作者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运用,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2、山道

“山道从天垂下/如绳盘桓脚边”。

举凡普天下之形形色色大山,其山巅,抑或半山腰,无不云遮雾绕,如梦似幻,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往往不知究竟伸向何方?在视觉上,它似乎是通向了朦朦胧胧的云外。换言之,绵延细长的山路,仿佛是从天际垂落下来的一根长长的绳索,悠悠盘桓于挑夫的脚边,牵引其求生的步伐,欲罢不能,堪为神奇。

此时,一连串相关问题势必突如其来:挑夫负重登山之路该是何其漫长?何其曲折?何其坎坷?无须解答,登山者皆心知肚明:登山简直比登天还难!

山水画的高手在其大胆泼墨、写意式的画面上,总是留有恰如其分的空白。蔡丽双博士在本篇的创作中,亦显露了此方面的深厚功力,语言简练,构思精巧,不枝不蔓,足以使读者获得必要而又宽广的想象空间,妙不可言。

3、竹笠

“戴着竹笠/顶着青天”。

作者自大山高处往下俯瞰,雾气腾腾,只见竹笠难见人,颇感挑夫们头上“戴着竹笠”,逆风而上的人文景观别有洞天,情趣盎然。一则表明了挑夫们因任重道远而不得不埋头弯腰。二则象征着劳动人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秉性与胸怀,他们的铮铮铁骨始终顶着家庭与历史的重担,始终不折不挠地“顶着青天”!

作者落笔竹笠,虽区区八个字,却字字铿锵,发人深省。

第二层次:写意(画中有诗)

1、脚板烙诗

水到渠成之时,作者不由自主地打开了心中的闸门,将飞溅的感情浪花,全然贡献给了山道上的斗士:“一双磨出老茧的脚板/烙下浸着血汗的诗行”。

此两行诗,若从结构上来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可或缺;不过,若以内容上分析,则可归附于第二层次。

女诗人纵情赞美了大山中勤劳朴实的挑夫,不怕风吹雨打,不顾严寒酷暑,任重道远,自强不息!事实上,他们是在用自己布满老茧的脚板,用自己晶莹的滴滴血汗,在漫无止尽的山路上,写下了一行又一行人生的凄美诗歌,胜似不可磨灭的火烙之印,弥足珍贵。

2、毕生吟诗

作者在第二层次的主要部分,连用四个语言结构相似、意境不断深化的排比句,高度概括了挑夫们毕生负重前行之种种状态:“挑不足妻儿的柴米油盐/品不完生活的苦涩辛酸/走不尽山道的曲曲弯弯/迈不出际遇的坎坎坷坷”。

女诗人精心选用了“挑”、“品”、“走”、“迈”四个动词,并分别加上否定性的补语,生动形象地彰示了:挑夫们虽经年累月穿行于弯曲坎坷的山道,栉风沐雨,却始终难以养家糊口,苦不堪言。

“文以气为主”,此四个排比句,真可谓一气呵成,气韵生动。古人云:“气之流行而成物,韵之流行而成诗。”这一小段字里行间的磅礴张力,恰似旋律低沉而又雄壮的劳动者的人生交响曲,跌宕起伏。读者亦会纷纷深陷其境,难以忘却的尘世往事,犹如电影镜头历历在目,扣人心弦。

第三层次:豹尾(哲思闪烁)

此诗结尾,寥寥两句:“竹笠遮挡住冷雨炎阳/扁担绵延着传统力量”。

作者虽然仅仅揭示了“竹笠”“扁担”两个物象,但是聪明细心的读者皆能感悟:竹笠(是在山道上)遮挡住冷雨炎阳,扁担(是在山道上)绵延着传统力量。所以实际上,女诗人所倾情讴吟的乃是开篇所推出的三个镜头、三个物象:竹笠、扁担与山道。经过其匠心独运,这三个大山中常见的普通物象,均已骤然升华为内涵丰美、灵光闪闪的三重意象,予人哲理思辨性之启迪。

此诗结尾,当属文学艺术上的“豹尾”,斑斓多姿,引人瞩目。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谆谆告诫:“艺术的使命不是临摹大自然,而是表达它!你不是一个恶劣的临摹者,而是一个诗人。”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亦曾郑重教诲:“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

毋庸置疑,蔡丽双博士绝非是一个大自然的“恶劣的临摹者“,而是一位足以“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的成功诗人。

其《挑夫》的创作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写诗的诀窍:并非依赖华丽的词藻、空洞的说教或响亮的口号,而是须要高远有益的立意与独特完整的意象。古今中外,只有具备了此种特色的诗歌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赞赏,才能千古不朽。

一切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均系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蔡丽双博士身为经济条件相当富裕的香港女士,其诗歌作品中竟不乏劳动人民的光辉形象,委实令人诧异。究其原因,源远流长,绝非偶然!只因为故乡劳苦大众精神方面的勃勃青苗,早就植根于她幼时纯洁的心田。她出生于闽南依山傍海的美丽小城,天性善良,家教优秀。少儿时期就与当地的劳动人民有过较多、较亲密的接触。自然而然地日渐同情他们的际遇,感佩他们朴实、正直与勤奋之类的品行。而今,她虽身处香港闹市,乡野情结却始终挥之不去。每当回老家,或者游览九州山水之时,她总不禁触景生情,赋诗抒怀。其即兴之作,多属厚积薄发,情真意挚,佳作连连。例如她所创作的《煤矿工人》《老船夫》等,均属语言精练、意境幽远之诗作,充分体现了其可贵的大爱之心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且看女诗人另一佳作:

《老船夫》


盛载脚步的渡船

撑离渡口

包裹着希望

飘摇在两岸间

迎接风霜雨雪

书写迭迭沧澜


河水汩汩流逝

芦苇黄了又绿

老船夫的额头

深刻着岁月的烙印

炊烟缭绕亲切的岁丹

唇角掠过欣慰的笑容


芦花岸换新颜

波光辉映老船夫

桨橹哼唱摇落晚霞

竹篙冉冉撑起朝阳


显而易见,此乃女诗人的又一幅献给劳动者的人物速写精品,线条简约,神态逼真,诗意盎然。

此诗首句:“盛载脚步的渡船”,真可谓出手不凡,先声夺人,蕴藉深沉!一般文学作品描绘船上所盛载的无非是人、物或情意,可是本诗所盛载的竟是“脚步”!究竟是何种“脚步”?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此篇同业已赏析的前一篇《挑夫》,当属姐妹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无须赘言。

内地著名诗人、诗评家绿岛先生曾尖锐指出:“诗人要站在现实世界的高度之上,去敏感地、深切地、热情地融入生活的土壤之中,要真切地、深刻地去感受并感悟生命的本质和真谛,还要透过现实生活的平面和表象,探寻真理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蔡丽双博士倾心歌颂劳动人民的《挑夫》《老船夫》等佳作,正是萌发于现实主义的深厚土壤、萌生于她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并最终绽放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的花朵,芬芳馥郁,闪耀着意象上的迷人光彩!

(2020.11.23)

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


作者简介

视角独特 意象感人──赏析蔡丽双博士诗歌佳作《挑夫》

沙浪-香港(李景斌),诗人、诗评家、作家。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主席,国际汉诗评论学会会长,《国际汉诗研究专刊》总编辑,香港青年文学促进会顾问,香港爱情诗探索学会会长。著有多部诗集、中短篇小说集。其作品主要发表于香港及海内外报刊、网络。有诗歌被选入香港学生教材,亦有作品被选入《中国诗歌微信年鉴》。曾应邀出席《国际华文诗人笔会》 《两岸四地诗歌高峰会议》及《台湾艺文论坛国际交流会》等国际性诗歌活动,多次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