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河湖連通”,通向生態之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在吉林省西部,有這樣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白城。這裡的莫莫格溼地鶴舞鳥鳴、蘆葦葳蕤,鄉間沃野河湖互濟、草茂糧豐,城市中綠地如茵、噴泉流水隨處可見。

曾經的白城十年九旱、風沙滿天,卻又年年防洪。自2013年白城在吉林省率先實施河湖連通工程以來,逐漸擺脫了“憂”於水的發展困境,成為“優”於水的生態之城。

打造生態美景

“前些年的興隆漁場可不是漁場,是荒漠。”在白城通榆縣興隆漁場,場長齊春晟講起了漁場“退荒還水”的故事。大約30年前,興隆漁場就開始水源吃緊、魚群銳減。從2003年到2013年,漁場乾涸,職工們只能開墾土地變成“農民”,靠種田養家餬口。

興隆漁場的荒漠化只是白城為水所困的縮影之一。歷史上的白城江河交錯、湖泊泡塘星羅棋佈。然而,20世紀90年代後,白城連年乾旱少雨,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致使生態環境加劇惡化。2000年以來,白城8條較大河流有7條連續12年斷流,人均水資源量1166立方米,已接近世界公認的1000立方米的貧水線。

2013年,吉林省啟動首個以恢復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的重大生態水利工程——河湖連通工程,白城出現了轉機。藉助河湖連通工程,白城在全省率先破譯“水密碼”,利用自然水系和興修的水利工程,通過採取提水、引水、分水方式,把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的富餘水資源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溼地當中。

“溼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在位於白城的莫莫格溼地,白鶴棲息數量由原來的50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3800餘隻;在向海、牛心套堡世界A級溼地,往日如詩如畫的美景又得以再現;在通榆縣興隆、勝利兩座中型水庫,連續12年乾枯的歷史終於結束。

齊春晟說:“2013年秋天,興隆漁場獲得補給。通水的那一天,職工們都激動不已。如今的興隆漁場,不僅漁船滿載而歸,還能給周邊的5個小泡塘補水,而且天鵝、丹頂鶴等珍稀鳥類也陸續回來繁衍生息。”

河湖連通工程實施以來,白城124個水庫泡塘得以連通,形成了網絡縱橫、星羅棋佈的水系網絡。全市共增加可蓄水能力2.5億立方米,改善和恢復溼地面積640平方公里,恢復草原、蘆葦面積105萬畝。

帶來產業振興

今年是白城鎮賚縣大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豐收年。該社理事長劉清傑說:“今年,我們每公頃水田收穫水稻12000斤,照去年每公頃增收1000斤!”

劉清傑合作社的耕地正位於“河湖連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主幹渠上,工程的實施有效地保障了合作社農田用水。

也是從“引嫩入白”工程實施起,劉清傑逐步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面積。“原來用井水,水質不好、水溫低,既影響糧食產量也影響品質。雖然水稻效益好,但井水水量跟不上,根本不敢種太多。”劉清傑說,有了“引嫩入白”工程,用水不愁,也基本不受乾旱天氣影響,明年他打算再擴大60公頃水稻種植面積。

自河湖連通工程實施以來,白城約1.5萬農田井得以恢復灌溉能力,增加農田灌溉水量近5.5億立方米。全市水稻種植面積從2013年196.3萬畝增長到現在的315.7萬畝,成為全省水田第一大市。從2013年到2019年,全市糧食連續7年獲得大豐收,產量呈逐年提高趨勢。

不僅僅是水稻種植,2015年,月亮泡水庫冬捕創下了一網捕魚40多萬斤的該庫單網捕魚歷史記錄;白城市水產品產量由2013年的3.22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4.72萬噸;2012年,白城市開始實施“稻漁種養增收工程”,到2019年累計實施144.5萬畝,佔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的半壁江山,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穩糧增效、稻漁雙贏”的綜合效益。

破譯幸福密碼

春夏之際,走進白城,撲鼻而來的是滿城花香,映入眼簾的是成蔭的綠樹,身邊流過的是鶴鳴湖盪漾的碧水。

張成立是白城的老市民,說起這座城市的變化,他既驚歎又感到幸福,“原來,老百姓有句順口溜‘兩米一個坑,百米一盞燈。頭上蜘蛛網,腳下臭水坑’,誰能想到就這麼幾年間,白城就換了模樣”。

變化源於河湖連通的附屬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副書記高博說,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通過一系列城市設施的建設與合理規劃,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收、過濾,並收集儲存起來;在需要水的時候,城市又能夠像海綿一樣將水排出,進行合理利用。

為此,白城建起了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綠化帶裡散落著鵝卵石。針對寒冷氣候,白城還研發出道路抗凍融透水鋪裝與融雪劑自動滲濾棄流技術,並申請了專利。

此外,白城創新實施了“海綿城市+老城改造”建設模式,在改造過程中率先實施“街區制”建設,建設地下管廊28公里,主要路面上空的電力線和網線實現全部入廊,改造老舊小區172個、道路48條、公園廣場6個……張成立說:“現在走到哪兒都是美景,小區變花園,老城變新城。”

(本報記者 任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