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前生今世

拔罐屬中醫外治法之一。中國中醫文獻中最早記載拔罐療法的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距今約二千四百年的。此後,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元代薩遷的《瑞竹堂經驗方》、明代申鬥垣的《外科啟玄》都分別以“角法”、“針角”、“水煮竹筒”的描述記錄了拔罐療法,基本都是用於治療瘡瘍膿腫的外科“排膿術”。

拔罐的前生今世

直到清代徐彬的《金匱要略論注》中“餘見近來拔火罐者,以火入瓶,罨人患處,立將內寒吸起,甚力”。提出了使用拔罐法來治療身體的內寒病症。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拔罐的罐具、操作方法、適應病證都有比較詳細的描述,“火罐, 江右及閩中者皆有之,系窟戶燒售,小如大人指,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入肉即牢不可脫,待其自落。患者但覺有一股暖氣,從氣孔透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痺、腹痛等症。”

拔罐的前生今世

隨著加工水平、材料的改進,臨床需求的多樣化,目前罐具逐漸從獸角、竹筒等發展為玻璃罐、陶罐、金屬罐、橡皮罐、抽氣罐、塑料罐等。在拔罐的吸拔方法上,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氣的火罐法, 包括閃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氣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氣的抽氣罐法。在操作方法也逐漸發展為留罐、閃罐、走罐、刺絡放血罐、藥罐等。

拔罐的前生今世

上:玻璃罐;左下:抽氣罐;右下:竹罐

拔罐的講究和門道有很多,醫生會根據您的病症選擇適合您的拔罐治療方法,歡迎來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

#寬街明醫說# #科普一下#

供稿人:張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