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祖師聖誕

庚子年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祖師聖誕

庚子年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祖師聖誕

至心皈命禮

鶴髮童顏叟,長生不老仙。

恆州寄跡,往來汾晉之間;

秦政亂平,養息嵩華之穴。

坐騎之變幻偏奇,齒落之重生更異。

太宗高宗,徒切白駒之慕;

百歲千歲,疇知年數之長。

佯卒於妒女廟前,欺武實所以拒偽;

樂素於集賢院內,談道總有以開君。

號錫明延,冠衝斗酒。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中條洞天帝主,通玄應變天尊。


張果老,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其神異事情多多 ,為八仙中最年長者。


張果老,確有其人,儘管他自己隱去出身、年歲和籍貫,而其 得長壽胎息之法,時人有目共睹,況史不絕書。他曾三次回絕太宗、高宗和武則天皇帝之召 請,第四次應玄宗之召請,到東都洛陽,住集賢院,其種種超常跡象,表露無遺;其高深箸 作流傳後世。

庚子年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祖師聖誕

居中條回絕二帝請 妒女祠死抗武則天

張果,又叫張果老。兩當(今甘肅)人。後隱於恆州中條山,往來於汾河、晉水一 帶。當地不少人都說他長壽有密術,老人們說,兒童時見到他,他說都己幾百歲了。究竟多 大歲數,誰也說不清。


唐太宗聽說他的事蹟後,很感奇異,便派人去召他進京,他再 三推辭,不肯應召。唐高宗時,又派人去召見。就是避而不見,高宗也只好作罷。


張 果老為了迴避朝官的干擾,便索性離開中條山,移住鸑鷟山去了。


鸑鷟山,又名南岐 山,又叫來儀山,因為鸑鷟是鳳凰的別名,自古有“鳳鳴岐山”“有鳳來儀 ”之說,這就是來儀山名字的來由。來儀山位於甘肅兩當縣的東南,山南有個登真洞, 張果老就在登真洞住下來。


登真洞環境清幽,遊人罕至,古來是高道隱居修道之地。 有一天,風和日麗,山花爛漫,張果老一時詩興大發,便提筆寫了一首《題登真洞》的詩:

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謾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篠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張果老題詩之後,又自吟了一遍,頓覺心曠神怡,恬然自得,心想就在 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住下來,好好修煉。

庚子年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祖師聖誕

張果老沒有料到,鬼使神差,朝廷卻有人跟 蹤了來。這一天,大周朝的命官,奉則天皇帝御旨,特請張果老先生,到神都洛陽,面見皇 上,張果老原知武則天的為人,怎麼說也不願應召赴都。朝廷命官見張果老有不從的行為, 便推推拉拉強行把張果老請下了山。


張果老隨來使一行人到了幷州妒女祠,眾人下馬 休息。張果老趁機告訴來人說:“妒女祠奉祀的女神我認識,她是晉國大夫介之際推的 妹妹。”張果老又指著祠旁的泉水說:“這叫妒女泉,如果哪個女人愛漂亮,好 打扮,一到這裡,這泉水就立即興雲作雨,把她淋得一個落湯雞。”眾人聽了,很感奇 怪,正在這時,張果老一頭栽倒在地,斷了氣。大家十分驚慌。當時天氣炎熱,屍體己腐爛 、生蛆,來使趕快叫人把張果老的屍體掩埋在一個山腳下,精神顏喪地回洛陽稟報武則天, 武則天信以為真。


沒有過多久,張果老又在恆州中條山出現,他倒騎著一頭小白驢, 能日行數萬裡,休息時,就把它摺疊起來,它的厚度跟紙張一樣,可放在巾箱裡;需騎時, 用口噴水就復原成驢了。

庚子年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祖師聖誕

張果老與金榼

話說從前有一位道士,名叫張果,隱居在恆州中條山修道,修成了長生不老之術。他到底有多大年紀,誰也說不清楚。當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說,他很小的時候就見過張果,那時張果就有幾百歲了。張果自己說,生於堯丙子年間,可是看他的相貌,只像六十多歲的人。他經常往來於汾晉之間,時常騎著一頭白色毛驢,據說一天就可以行數萬裡。休息的時候,他既不給毛驢草吃,也不給毛驢水喝,而是像變戲法一樣,用手往毛驢背上一拍,毛驢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般,慢慢癟了下來,變成了一張紙那麼厚的平展展的東西。他把這張紙一樣的東西摺疊起來,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等到第二天要出發上路了,他才把這張“紙”取出來,舀上一碗水,喝進口裡,然後卟卟地往那張“紙”上噴,噴過水之後,那張“紙”就慢慢地膨脹起來,越脹越大,又變成了一頭白毛驢。


張果的這些事蹟,在民間越傳越廣,一直傳到了皇帝那兒。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想見一見這個奇人,幾次派人去請他進宮,都被他拒絕了;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中條山召他,逼著他出山,不得已他才跟著使臣上了路。可是,當走到妒女廟前時,他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地倒在了路旁。那時正值三夏暑天,天氣非常炎熱。不一會兒,便見他的屍體腐爛了,而且生了很多蛆,變得臭燻燻的。來召他的使者,只得掩著鼻子趕緊離開,策馬回宮,向則天皇后如此這般地作了回報。武則天便真的相信他死了,從此沒有再提召張果進宮的事。可是,過了不久,又有人在恆州山中見到了他。至開元二十三年,唐明皇聽說張果沒有死,便命近臣徐嶠攜帶著璽書去請他,才把他請進了京師,住進了集賢院。


第二天,請他進官去見皇帝他便跟著進了宮;可是,當唐明皇問他是如何得道成仙的?他卻閉口不答。不管怎麼問,他只是微微一笑罷了。唐明皇聽人說過:張果善於息氣養虛,可以連著好幾天不吃飯,但是非常喜好喝酒,每天都要喝好幾回。明皇心想,我不如投其所好,請他飲酒,酒間再問神仙之事。於是,就命臣僕擺上酒宴,請張果飲酒。


張果見皇帝擺上酒席,微微一笑道:“小臣雖然愛喝酒,但酒量太小了,最多也喝不過二升。我有一個弟子,酒量比我大得多,可以喝上一斗酒,可否讓我的弟子來替我喝呢?”


自從請張果進宮後,明皇就沒聽張果說過一句話,覺得要神仙開口,比要他這個天子開金口還難。如今聽張果開口說了話,又聽說他還帶來一個弟子,更想見一見。心想,也許能從他弟子的口中說出張果的一些事蹟和得道成仙的秘決來。於是龍顏大悅,連聲說道:“可以,可以。快請上仙的弟子來同飲一杯。”


明皇的話音一落,只見立即從殿簷上飛下一個小道士來,眉清目秀,面色紅潤,嫩皮細肉,舉止文雅,看上去最多不過十五六歲。他一跳下來便對皇上稽首參拜,明皇命賜坐。小道童卻很有禮貌地說: “弟子當侍立。”明皇更加高興,便命僕臣趕緊斟上酒來。小道童並不拒絕,端起海碗,一仰脖,咕咚一聲,一大碗酒便下了肚。連連喝了數碗,約莫喝到了一小斗酒,才推辭道:“萬歲不可再賜,喝過了度就不好了。我不過想引萬歲一笑罷了。”


明皇見這個小道童十分可愛,一心想讓他喝個酩酊大醉,予是就讓僕臣逼著灌他,灌了一碗又一碗,不一會兒就把小道童灌得東倒西歪的。這時,只見小道童鼓著腮幫 “呼”地一聲一呼氣,那香噴噴的酒,便咕嘟咕嘟地從他的頭頂上,像泉水一般地噴了出來,一下子把他頭上戴的道巾衝了下來,落到地上。一眨眼功夫,小道童的道巾變成了金榼。明皇和滿朝文武嬪妃都非常驚喜,忍不住地鬨堂大笑了起來。再一看,小道士不見了,但金榼還在地上。上前仔細辨認,才認出原來是集賢院裡的金榼。這種金榼最多隻能盛一斗酒。眾人這時才恍然大悟,知道方才的一幕鬧劇,是張果老施的仙術。


張果老的傳世著作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一卷,《氣訣》一卷,《休糧服氣法 》一卷。《陰符經太無傳》一卷,《陰符經辨命論》一卷,《神仙得道靈藥經》一卷,《罔 象成名圖》一卷,《陰符經注》一卷,《道體論》和《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