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流感高發 加強個人防護

廊坊日報訊近段時間以來,氣溫變化較大,感冒發熱的人群也隨之增加,秋冬季流感高發期已經來臨。市疾控中心提醒,今年的秋冬季要警惕流感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學校以及托幼機構應更加註意預防。

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氣溫降低有利於新冠、流感等病毒的存活與傳播。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關鍵階段,“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秋冬季要嚴防警惕流感與新冠疫情疊加。

其中,流感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病毒存在於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的口鼻腔分泌物中,通過說話、咳嗽、噴嚏,隨飛沫散佈,借空氣傳播,也可通過被病毒汙染的用物間接傳播。所以,對於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地方,尤其要注意防範。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患者以及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活動的人群,容易受到寒冷天氣影響,需要特殊關注。老年人體力漸衰和活動能力減弱,代謝功能降低,產熱相對減少,體溫調節功能差,以致在低溫環境或接觸寒冷後,很容易發生寒顫,出現身體失溫。

此外,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時,一些疾病也比較敏感。比如,心腦血管疾病,低溫刺激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環境溫度的驟變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導致高血壓患者血壓急劇上升而發生腦卒中,也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導致心肌梗死;呼吸系統疾病,冷空氣可使鼻咽部的局部粘膜變得乾燥,以致發生細小破裂,病毒、細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發,氣溫驟降也會誘發哮喘等疾病的加重;長時間在寒冷地帶工作、生活或氣溫驟降期間長時間在室外工作和活動的人群,容易引起凍傷,使腰腿痛和風溼性疾病病情加重,對孕婦和胎兒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國家衛健委組織制定併發布的《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方案指出,人群普遍易感流感,但老年人、年幼兒童、肥胖者、孕產婦、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為高危人群,這五類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後較易發展為重症病例,應儘早進行流感病毒核酸檢測及其他必要檢查,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具體包括: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併發症);年齡≥65歲的老年人;伴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免疫功能抑制等疾病或狀況者;肥胖者(體重指數大於30);妊娠及圍產期婦女。

市疾控中心提醒,當氣溫發生驟降時,市民要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病人、呼吸系統病人等慢性病患者應注意保暖,加強營養,適度鍛鍊,減少外出;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關注天氣預報。當前,流行性感冒已經進入高發季。與此同時,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蔓延,疫情輸入風險持續存在。因此,市民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牢記“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做個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記者 呂新穎 通訊員 郝軍 編輯 李雨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