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幸福

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幸福||“少即是多”效應

請分別想象下面幾個情景: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面的冰激凌?

3個小冰激凌球裝在中杯中(杯中的冰激凌有一種要溢出的感覺)

3個大冰激凌球裝在大杯裡

收到下面的禮物時,你覺得哪個送禮人更慷慨?

一件55塊錢的羊毛衫

一條45塊錢的羊毛圍巾

對於獲得銅牌的運動員和獲得銀牌的運動員,你覺得誰更開心?

問題1:儘管用來裝兩份冰激凌的容器大小不同,但顯然8盎司的冰激凌比7盎司的冰激凌值得更高的價格

問題2:儘管禮物不同,但顯然送更貴禮物的人更慷慨不是?

問題3:獲得銀牌自然比獲得銅牌更開心,難道還有名次高反而不開心的道理嗎?

然而,當以上幾個問題中的兩件事物單獨呈現時,人們卻往往會有與常識相反的評價。

“少即是多”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大多願意花更多的錢買第一份看起來溢出的冰激凌,儘管實際上它的分量並沒有第二份大;

收到45塊錢的羊毛圍巾的人大都比收到55塊錢的羊毛衫的人對送禮人更感激,儘管後者實際上花了更多的錢;

更奇怪的是,當詢問銀牌獲得者和銅牌獲得者他們各自的開心程度時,銀牌獲得者實際上比銅牌獲得者更不開心。原來,擁有的更少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無獨有偶,當同時對以下兩套餐具進行評價時,B套餐似乎應該會被給予更高的價格,因為它比A多出7件完好無損的餐具。

然而,事實上人們對A套餐具的出價往往更高。對於B套餐具來說,儘管它有著各式各樣的餐具,但是多出來的9件破損餐具彷彿拉低了B套餐具的整體檔次。

而面對一本有兩萬個詞條但封面破舊的字典A,和一本只有一萬詞條但封面嶄新的字典B,想必詞條多的字典A具有更高的價值。

但當人們對兩者進行單獨評價時,詞條數目不再是人們考慮的標準,嶄新的封面使得字典B會獲得更高的出價。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少即是多”呢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結果呢?究其原因,在於評價方式的不同。

當我們共同評價以上事物時,我們往往會十分理性地對兩件事物進行比較,進而得出合理的結論;

而當單獨評價以上事物時,直觀的想法則更容易影響我們的判斷,由此使我們做出和共同評價時相悖的選擇。

綜合以上幾種不同的情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們做出了不一致的決定。

原因1:“顯而易見”的答案——可得性啟發

當對某件事物單獨進行評價時,我們多會依據一些容易注意到的事實做出判斷,而非充分地進行理性的思考。

因為這些“明顯”的事實(如冰激凌是否溢出)和那些需要思考比較的內容(冰激凌的量是多少)相比更容易獲得,因此我們懶惰的大腦便會直接據此得出結論。

左邊獲勝

原因2:比較出真知?—代表性啟發

當對某件事物進行評價時,我們大多會情不自禁地拿它和同類別的東西進行比較,去找一個代表來衡量東西的好壞。

此時,45塊錢的圍巾和其他圍巾相比絕對是圍巾中的“佼佼者”,而55塊錢的羊毛衫和其他羊毛衫相比則略顯“寒磣”,因此人們會對圍巾做出更高的評價也不足為奇了。

原因3:如果能…就好了——模擬式啟發

儘管既得事實是影響我們生活幸福與否最直接的因素,但困擾我們的其實還有那些實際上沒發生的可能的結果。

個體模擬與事實相反的事情的思維過程即模擬式啟發,也叫反事實思維。對於銀牌獲得者來說,他們腦海中所思考的多是“如果自己能夠……,也許就可以獲得金牌了”,於是痛失金牌的遺憾導致他們無法充分享受得獎的喜悅。

而對於銅牌獲得者來說,他們所能想到的多是“如果自己剛才……,可能就拿不到獎牌了”,於是最終獲獎的事實讓他們格外高興。

生活中的“少即是多”效應

儘管進化賦予了人類超越一般動物的決策和判斷能力,我們的大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勤勞,直觀的參考和比較對我們心理上的影響也許更大,有時還會出現“少即是多”的情況。在實際生活中,直觀性和參照點在評判中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直觀且易於比較的內容往往對我們的決策有更大的衝擊力,因為我們的大腦比我們想象的要懶很多。

一套商品中一件破損的附件便會影響我們對整個產品的評價;和原品打折相比,一份聖代上附加的冰激凌便能帶給我們更愉悅的感覺,儘管實際上前者更划算。

因此無論是處於評價者的地位還是被評價者的地位,都需要注意直觀信息所帶給我們的巨大影響,在評價的時候採取儘量客觀全面的視角進行理性判斷,在被評價的時候注意小的細節,避免因為個別細節影響他人的整體評價。

另一方面,事物的好壞取決於你把它放在什麼背景下去思考,貧民窟裡的萬元戶也許比富人區裡的億元戶擁有更高的幸福感,相比于勒緊褲腰帶給女朋友買一份自己剛剛能買得起的高檔化妝品,一份十分精緻的“高價”小禮物也許能帶給她更大的滿足感。事物本身可能是少的,但如果能放在合適的參考框架下來看待,也會帶來“多”的心理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