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技能新英雄——鄭州商業技師學院“第三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奪冠側記

11月22日下午,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翟培明、郭海朝、皇甫志遠,三名來自鄭州商業技師學院的老師以裝配鉗工(教師組)全國第一的成績,站上了“第三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的頒獎臺,代表河南高高捧起了獎盃。劉嶽院長也上臺接受了“冠軍選手單位”的榮譽頒獎。這一刻,終於實現了河南此項大賽奪冠零的突破,對河南來說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獎項,也意味著河南步入了全國智能製造競技的第一陣營。

鍛造技能新英雄——鄭州商業技師學院“第三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奪冠側記

鍛造技能新英雄——鄭州商業技師學院“第三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奪冠側記

奪冠不易

本屆大賽裝配鉗工(教師組)賽項,有41支隊伍參加決賽,派出的都是各路頂尖高手,不乏廣東、山東、北京、江蘇等傳統熱門強隊。“國家一類大賽一屆一個新變化,體現著新與變的特點,因為比賽標準要與行業發展同步,也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領技能人才培養方向,想拿冠軍實屬不易。”教學副院長李順發在談到競賽難度時如是說。

智能製造大賽是三人一組的團隊賽,要求選手同時掌握數控銑、數控車和機電一體化等多種技能。相較傳統的單項技能比拼,一方面技術更前沿,比如在線檢測探頭、智能製造控制軟件MES、西門子1200PLC均屬於比較前衛的技術,是平時教學中接觸不到的。另一方面涉及知識面、技能面更廣,包含工業機器人操作編程、PLC編程、數控車床編程及加工、加工中心編程及加工、智能製造控制軟件MES操作等,三人需要跨專業密切配合,默契度直接決定能否成功完成任務。

參賽組長翟培明說,“人越多,不確定性也越多,上千個變量的正確性、程序的準確度,機器人點位的準確程度、加工中的走刀等等,正負0.01毫米的精準度是最大的考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個小小誤差都會在後面的環節中放大,造成任務失敗。”

“競賽7個任務,從訓練開始的8、9個小時到決賽時的4個半小時,是競賽團隊用拼搏和汗水換來的。”劉永明用幾個數字道出成績的來之不易。


團結備賽

智能製造大賽是團隊能力的比拼,學院便是團隊能力的體現。曾參加過第一屆全國智能製造技術應用技能大賽的翟培明、皇甫志遠,因當時缺乏經驗和訓練設備,只拿到了三等獎。這一屆大賽學院及早動手,先要解決設備難題。領導班子於6月便多方協調,暑假就安排參賽團隊赴設備提供廠家學習,後期又專門租借競賽設備回學校,同時邀請專家來校指導訓練,設備和專家的到位確保了訓練效果。

劉永明教練仔細研究競賽文件和規則,制定出基礎模塊、專門化模塊、綜合模塊、模擬比賽模塊等訓練計劃,科學組織,有序推進,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訓練科目讓選手們受益匪淺。

在線檢測系統在競賽中有三個任務都要用到,需要掌握幾十個程序編制方法。翟培明請教多名工程師也未能很好解決。他不認慫,一個方法一個方法地試、一個程序一個程序地調,失敗,找原因,改;再失敗,再找原因,再改。功夫不負有心人,重複產生力量,他們漸漸開悟,最終撥開迷霧走了出來。

三伏天裡,他們駐紮在設備廠家,頂著車間高溫訓練,每天要換兩次工作服。“咱們又溼身了”成為他們打趣加油的嘴邊話。午間吃飯在開空調的餐廳待會兒,是當時最愜意的事兒。從市賽到省賽,從省賽到全國決賽,參賽團隊在4個月的時間裡,連續奮戰,反覆打磨,象釘釘子一樣,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苦不苦?郭海朝說,鑽進去了,想到的就是再精確一點、再速度一點。

累不累?劉永明說,大家天天在一起,上千次的演練,搞定一個又一個難題,不累是不可能的。想想學院,想想家人,就一定要堅持。

是的,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優秀的女人。夜以繼日的訓練,家庭給了他們無言的支持。一次,接連幾天沒著家的翟培明,回家發現空無一人,給愛人打電話才知道,1歲多的孩子生病住院已經3天了。原來,為了不影響他,愛人一直瞞著他。見到消瘦的孩子,翟老師潸然淚下。

如果讓他們發表獲獎感言,感謝家人一定是最動情的話。


不忘來時的路

此次奪取冠軍的三名選手,全部來自農村,都在而立之年成為技能世界的“收穫者”。他們共同表示,學院給了自己成長成功的平臺,推崇技能的新時代給了自己人生出彩的機會。

皇甫志遠在這次大賽開幕式上作為選手代表莊嚴宣誓,深深感到了“技能人”、“商院人”的光榮。他說,2009年高考結束時,自己放棄了大專錄取通知書,放棄了復讀,從焦作博愛的農村走出來,走進了鄭州商業技師學院這片技能天地,是一次無比正確的選擇。從學院畢業留校任教,也是一次無比正確的選擇。

翟培明來自林州農村,血脈裡流淌著“紅旗渠精神”。他說如果不是選擇了技能,可能會在工地裡拉沙搬磚,做夢也不會想到成為“翟培明數控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 的領辦人。

同樣來自林州農村的郭海朝,從小就喜歡拆卸小電器。他說,選擇機電、選擇興趣,能一直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種幸福。他愛技能,技能也回報了他。在2017年央視《中國大能手》第三季中,他登上電氣裝置項目全國總冠軍,並被授予“中國大能手”稱號的那一刻,是他最難忘的時刻。

技能帶來的獲得感,賦予他們超越自我的力量。


鍛造技能新英雄

“明星效應”對技能人才培養推動力巨大。“通過競賽,讓技能英雄、競賽英雄脫穎而出,對他們加以表彰獎勵,可以吸引更多學子投身技能成才行列,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氛圍會更濃。”劉嶽院長把競賽作為贏得職業教育新發展的關鍵一招。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學院堅持“競賽引領,培優帶動”,搭建起“技能節、市賽、省賽、國賽、世賽”的競賽平臺,近3年來,承辦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競賽70餘場,1000餘名師生獲得各類競賽獎勵。翟培明3人組合正是從競賽中百鍊成鋼,鍛造出的競賽英雄。

為了讓技能與世界先進看齊,學院聯合德國建立庫卡工業機器人學院,與意大利合作開展“中國製冷維修良好操作項目”培訓,德國職業資格培訓考核認證體系的全面引入加快推進。翟培明、郭海朝、皇甫志遠都曾被派往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等地參加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方向)、數控技術以及“雙元制”教學模式等學習培訓,成為國際合作技能進步的受益者。

奪冠,收穫了成長,收穫了信心。走下領獎臺,又是新起點。衝擊46屆世賽,技能英雄“翟培明們”正心懷夢想,厲兵秣馬,全力備戰,劍指上海,向著技能之巔進發!

(河南經濟廣播記者:曉暉 通訊員: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