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中秋到了,天朗氣清,涼風徐徐,桂香陣陣,明月皎皎。古往今來,他鄉遊子,天涯孤客,面對明月,顧影自憐,思鄉念親,感慨良多。更有那些文人騷客,在中秋佳節裡,吟詠出無數的千古名篇!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如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又如北宋晏殊的《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然而大家最熟悉的還是古今第一才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熙寧九年(1076年),從頭到尾,幾乎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除此以外,蘇軾還寫有多首和中秋有關的詩詞,如《陽關曲·中秋月》、《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秋見月和子由》、《念奴嬌·中秋》等等,在古代詩人中,蘇軾是寫中秋詩詞最多的一個。

其中很特別的是《念奴嬌·中秋》,這首詞抄李白、抄柳永、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念奴嬌·中秋【宋代: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念奴嬌·中秋》作於元豐五年(1082)中秋節,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開頭寫了中秋之夜的晴空之美。作者置身高處,視野更加開闊,長空萬里無雲,引人入勝。接著由晴空寫到月亮。古代傳說中的月亮有桂樹,所以月亮又稱為“桂魄”,“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把月光比作水流,月光所照耀的地方,秋天的碧空感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一個“浸”字,讓人內心陡生涼意,作者的心境初露端倪。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由此,作者浮想聯翩:”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在清涼的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來來往往,自由自在。這個典故出自《異聞錄》,講的是唐玄宗遊月宮,看到“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作者羨慕仙女們快樂自由的生活,因為此時的他在黃州,是戴罪之身,境況和流放差不多。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到了月宮上,作者接著想象往人間俯瞰的情景:“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江山秀麗,如同圖畫,雲煙繚繞的樹木清晰可見。既有如此秀美的江山,為什麼還要迷戀月宮的美好呢?這裡比較含蓄地反映出經歷了“烏臺詩案”後,作者的苦悶和無奈。“江山如畫”,一般人認為是蘇軾的“發明”,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其實,這裡蘇軾“抄”的是柳永《雙生子》中的詞句:“江山如畫,雲濤煙浪,翻輸范蠡扁舟。”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下闋開頭,蘇軾又“抄”李白的《月下獨酌》:“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想象奇瑰,詩人在人間找不到知音,只有邀請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蘇軾化用李白的詩歌,也用李白的詩意來代表自己的喜惡:他不滿於當時的社會現實,他不願和那些汙濁的權貴為伍。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接下來,作者又“抄”自己的詞句,“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詩意頗為相似。作者借酒消愁,翩然起舞,正是為了消除愁悶與抑鬱不平之氣。到最後,作者還是更想與月為伴,所以“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他要乘風到月宮去,在明淨的月宮裡,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嚮往。這裡又化用的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我欲乘風歸去”一句。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縱觀蘇軾在中秋之夜所作的這首詞,有蘇軾一貫的飄逸灑脫,同時還有一種狂放不羈。作品中飽含著個人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對超凡的清空境界的追求。在許多詞句中“抄”柳永,“抄”李白,甚至“抄”自己,表面看似無新意,深層次看,其實是作者有意為之,那就是羨慕李白的灑脫與不羈,堅持自己一貫的政治主張和價值追求。他用這種“抄”,“抄”成了又一首中秋的千古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