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佛教歷史簡稿3:吉林省唐代渤海國寺廟佛塔

一、渤海郡王仿唐推崇佛教


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中國東北地區的秣羈族首領大祚榮,建立地方民族政權,先稱震國後易名渤海國。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從屬於唐。 翌年,大祚榮遣子去長安,請求入寺禮佛。 渤海國為了弘揚佛教,在境內修建了許多寺廟和佛塔,僧侶成為社會中的一個重要階層。在今吉林省行政區域內,已發現佛教寺廟遺址16座,發現並能確指的佛塔2幢。 這些佛教文化遺存主要分佈在琿春、和龍、龍井、安圖等市縣境內。在這些遺址周邊,曾出土了鎏金銅佛、銅佛、磚佛、泥塑佛的造像,其中有釋迦牟尼佛和菩薩並坐像。 從出土的佛像和寺廟遺址的建築,可以看出渤海國接受唐朝佛教文化和寺廟建築藝術的情形。


二、寺廟遺址


馬滴達廟遺址:在琿春市馬滴達鄉政府駐地東50米處,東北距馬滴達遺址約1公里。渤海國各寺廟原名無考,今皆以遺址所在地地名稱之。

四方坨子廟遺址:在琿春市三家子鄉新城村南開闊地上。距渤海國東京龍源府古城遺址(八連城)很近,寺廟遺址規模較大。

五一廟遺址:在琿春市馬川子鄉政府駐地東約350米處,五一村的一農門院內。1967年曾出土一尊銅佛造像。

楊木林子廟遺址:在琿春市楊泡滿族鄉楊木林子村東漫崗上,距八連城古城遺址15公里。曾出土一尊石佛造像。

大荒溝廟遺址:在琿春市英安鎮政府駐地東北28公里處,在密江河上游的河谷平地上。曾出土佛像殘片。

神仙洞廟遺址:在安圖縣福興鄉太陽村(原名神仙洞村)福壽屯南1公里的山坡處。

大東溝廟遺址:在安圖縣石門鎮北山村頭溝屯東1公里處。

傅家溝廟遺址:在安圖縣石門鎮茶條溝村西2.5公里的傅家溝處。

舞鶴廟遺址:在安圖縣石門鎮舞鶴村南1.5公里山谷中。

鹼場廟遺址:在安圖縣亮兵鄉鹼場村西南0.7公里山腰處,依山而建。

東清廟遺址:在安圖縣永慶鄉東清村一塊菜地內。

龍海廟遺址:在和龍縣龍水鄉龍海村西500米處。寺廟遺址西北150米處,有渤海國貞孝公主墓遺址。

高產廟遺址:在和龍縣德化鄉高產村附近山坡處。曾出土泥塑佛像殘面和銅佛像。

軍民橋廟遺址:在和龍縣西城鄉通往八家子鎮的公路橋西50米處。

東南溝廟遺址:在和龍縣八家子鎮河南村古城遺址東南溝1.5公里處。

仲坪廟遺址:在龍井市德新鄉政府駐地北1公里仲坪屯南緣處。


三、佛塔遺存


長白靈光塔:在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鎮西北郊塔山(古名龍華崗)四用 端臺地上,海拔820米。原塔名失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長白府知府張鳳台命名“靈光塔”,沿稱至今。靈光塔是一座磚造樓閣式空心方培, 北朝南。靈光塔由通道、甬路、地宮、塔身、塔剎等五部分組成。原塔七級,塔平面為方形,與長安小雁塔平面圖相同。據《長白山江崗志略》載,早在明代塔頂已毀,1936年地方士紳資助修葺,用五口鐵鍋扣在一起、中間串一根鐵化塔剎安裝在第五層頂上,才有了塔頂、塔剎。塔基已被盜掘。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對塔基進行了清理和維修。1981年鑑定確認為唐代渤海塔,列為吉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次撥款維修,在塔的四周修建了保護欄,豎立起石質標誌牌和說明牌。仿照1936年式樣鑄造塔剎安裝,按原樣鑄風鐸20枚掛在各層塔簷四角,在塔剎頂端安裝避雷針,維修後的靈光塔基本上恢復了原貌。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吉林省靈光塔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滴達塔基:遺址在琿春市馬滴達鄉政府駐地東北山腰處,距馬滴達屯1公里。塔已坍塌,原塔高七級,西靠山,東臨河。地宮已被盜掘。塔平面為方 形,與唐代長安小雁塔平面圖相同,與長白靈光塔平面圖亦相同,系唐代渤海國時期建築物。


本文自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吉林省志》卷四十四/宗教志,整理東北向前/2020年5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