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提起山東,人們首先想到的兩個詞語往往是“挖掘機”和“煎餅卷大蔥”。以至於自認為是正統山東人,卻不會開挖掘機不吃煎餅的我,一度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正經山東人。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山東和煎餅卷大蔥的那些事。

到底,什麼是煎餅卷大蔥?

很多人雖然經常說煎餅卷大蔥,可是連什麼是煎餅卷大蔥,他們都不知道。

雖然當今人們對於煎餅的認知,多是一張薄薄脆脆的小麥麵餅,但是對於常說的山東煎餅來說,原料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是小麥,而是玉米甚至高粱,因此吃起來也絕不是薄脆的。

飲食結構源於農業發展,農業發展取決於當地的自然環境,因此討論什麼是煎餅卷大蔥,首先需要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山東省地形圖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煎餅卷大蔥,主要盛行於魯西南和魯中地區,主要分佈在臨沂、泰安、棗莊等地級市。雖然山東整體來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是對於魯西南、魯中山區來說,卻並非如此。

由於地處山區,可耕種土地面積小,而且土層較薄、土壤貧瘠,因此能夠生長在這裡的農作物必須能夠耐得住惡劣環境的考驗。相比於其他糧食作物來講,玉米根系更為發達,產量也更高,自然更容易受到土壤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民的青睞。

不僅是玉米,高粱等雜糧也是如此,2018年,地處魯西南的臨沂市還被作為雜糧產業的發展典型在山東省內進行推廣。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在生活水平比較低的年代,產量較高、價格較低的玉米和地瓜才是大多數農村人的主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之前,人們往往把玉米麵和地瓜面摻合在一起攤成煎餅,可以長期保存,也便於隨身攜帶。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尤其是農忙時節,人們沒有時間炒菜,就直接坐在田間地頭,拿張煎餅捲上大蔥就可以往嘴裡送,可以說是貧窮年代最受歡迎的快餐了。

攤煎餅其實是個技術活兒,首先需要磨面然後做成麵糊,再支上鏊子將麵糊攤到鏊子上,是否能夠做到配比恰當、薄而不破,是檢驗兒媳婦是否能夠持家的重要依據。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過去能吃上白麵煎餅是很奢侈的事情,現在的煎餅麵糊卻有了多種組合,貧困時期的雜糧煎餅倒成了健康食品。

不是所有山東人,都吃煎餅卷大蔥

讀完上文的你應該就會發現,絕不是所有山東人都吃煎餅卷大蔥,或者可以說多數山東人並不吃煎餅卷大蔥。

其實山東作為一個沿海省份,再加上泰山在山東中部拔地而起,海陸兼備加上山地、平原俱全的特點,將山東在飲食上分為了不同的片區。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內陸地區的九轉大腸、糖醋鯉魚、四喜丸子、德州扒雞,沿海地區的蔥爆海參、紅燒大蝦,雖然分屬於陸地和海洋兩個不同的飲食片區,但均是魯菜中的經典菜品。

即使是煎餅,也有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泰山煎餅,以小米為主要原料的濟南糖酥煎餅,被稱為“魯南熱狗”的棗莊菜煎餅,曲阜的五穀雜糧煎餅,兗州麥子煎餅等等。

當然大家也可以看出,前邊提到的煎餅多出自魯中、魯西南山區,1998年,地處泰安市的新泰樓德鎮還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煎餅第一鎮”。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現在的山東煎餅,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特產進行贈送,或者是人們在富裕生活之餘憶苦思甜的憑藉,當然還有人是為了追求健康的飲食,畢竟在咀嚼煎餅的過程中既可以鍛鍊面部肌肉,還可以促進生津,利於飲食的消化。

當然,作為特產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對那些一直認為山東人都吃煎餅的朋友來說,此處應有竊喜表情(山東煎餅曾位列最不受歡迎的特產榜首)。

熒屏上的煎餅卷大蔥

正如全國人都知道山東人會開挖掘機一樣,山東人都吃煎餅這件事兒,也少不了媒體的功勞。

尤其是建國之後,為了宣傳沂蒙老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突出貢獻,尤其是在淮海戰役中的支前精神,拍攝了《沂蒙六姐妹》等影視劇,“沂蒙紅嫂”為前線戰士烙煎餅的場景不免讓人印象深刻,自然也讓山東煎餅聲名遠播。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這並不是影視劇刻意為之,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帶領新四軍轉戰沂蒙山區,部隊中南方人比較多,這些戰士不會吃煎餅,累得牙根兒疼也咬不動。

戰士們為此不免抱怨:反攻,反攻,攻到山東,吃著煎餅,卷著大蔥,累得牙痛,肚子發空!身為四川人的陳毅老總髮現了這個情況,組織了一段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教給戰士們如何吃煎餅:吃煎餅,卷大蔥;張開嘴,往裡擁。牙一咬,手一鬆,口手配合有要領,吃張不過幾分鐘。可見,易於攜帶和保存的煎餅,的確曾經在戰爭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的誤解嗎?

《高山下的花環》電影截圖

1984年,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高山下的花環》引發轟動,影片中的梁三喜就是山東沂蒙人,而在他犧牲後,七十歲的老母親和妻子為了省下車票錢,抱著出生三個月的女兒,從160裡以外的火車站翻山越嶺地走來,吃的也是從山東帶來的地瓜幹煎餅。

在那個網絡媒體並不發達的時代,“山東煎餅”作為一個標籤,隨著這些影視劇的傳播而牢牢停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即使在古代,出生于山東淄博的清初文學家蒲松齡也曾經為煎餅做賦,名字也很樸實,即名《煎餅賦》:“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回到題目,煎餅卷大蔥,到底是不是對山東人的誤解,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