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這句話?

飛魚蝸牛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句話出自《菜根譚》,從字面上的意思可以這樣去理解。一個人即使再聰明,那麼他也不可以鋒芒畢露,不妨裝著笨拙一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太自命清高。有時候可以退縮,但是不要積極的冒進。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我來簡單談一談這幾句話的看法吧。

其實古人的言語有的時候在現在也是非常適用的,這幾句話在身處職場的人士可以好好的品一品

有的時候一個人可以很聰明,但是如果你鋒芒畢露,或者是說你什麼都愛拿來顯擺。這樣是會讓人討厭的。 我經常有看一些有名的企業家發表一些演講之類的,這些人可謂是真的很聰明,也很有錢。但是他們在演講的時候,從來不會把這個表露於形色當中,他們在演講的過程中,會讓聽者覺得這個人很隨和,也很有趣。


假設有兩個人,都很聰明。這時候你去對他們說啊,你們兩個真的好聰明呀。 其中一個人說對沒錯,我就是這麼的聰明。而另一個人說不,我很笨。如果說吃魚能夠變聰明,那麼我需要一隻很大的鯨魚。 就這樣簡單的言語,你就會覺得後面這個人更加的有趣,同時也更加的富有幽默感,更加的謙遜,更加的不鋒芒畢露。

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作清高。這句話就不僅僅是面向於職場,我舉一個當時我在讀書的例子。 當時我們宿舍是10個人住一間的,其中有一個泉州過來的男生,我從家裡面打包了一些土特產給他吃,他居然說這些東西能吃嗎?這個看起來好髒啊。 其實說了這句話就讓我很不爽,你可以不吃,你可以自命清高,但是你一定要表現的隨和的樣子,有的時候換一種拒絕方式會讓我聽的好受一些。

有時候該退縮的時候就要退縮,不要太積極的冒進。 男子漢大丈夫,可進可退。要像兔子一樣狡兔三窟,做什麼事情都要留有一些餘地。


芯科訊


這幾句話出自於《萊根潭》,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錄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言論集。

其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說,一個人做人寧可裝得笨拙一點,不可顯得太聰明,寧可收斂一些,不可鋒芒畢露,寧可退縮一點,不可太積極。

農夫對於這幾句言論是不敢完全恭維和苛同的。農夫認為,古人的話不一定都是正確地,就如《增廣賢文》中有精華,也有糟泊一樣。我們應該吸取的是其中的精華,而摒棄糟泊,也就是有取捨的繼承。

別的暫且不論,這幾句言論使筆者聯想到此次的"疫情",如果李文亮畏手畏腳,不鋒芒畢露,不及時"吹哨",如果終南山,李文娟等退縮一點,不首先表態,“人傳人",而不及時採取"封城"的措施,後果是不堪設想地。

所以農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地,要看情況而採取對策,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可以先考慮自已的安危,這才是正確地。

以上言論,只是農夫一家之言,乞待各位仁人志士的批評。


秦一農夫


真正的智慧者大智若愚,從不刻意表現自己的才智,這正是君子內精明而外渾厚的表現,君子總是敏於行而訥於言、不露鋒芒。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拙,以屈為伸是大智,每每少言寡語、平和恬淡、喜怒不形於色,從不譁眾取寵,處事練達、遊刃有餘!這才是人生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