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作者:鬱聞 ID:cqyouth

昨天,“開跑車接送孩子被移出群”登上了微博熱搜:一位家長被踢出了家長群,原因竟然是自己開跑車接送孩子……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據《濟南時報》消息,日前,在某個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家長群裡,老師@了某位家長,說有其他家長反映他開跑車接送孩子。老師還提示說“此舉會引起孩子們的攀比心理,這樣不利於教育。”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隨即有家長附和老師說,這樣確實不妥,有錢也要低調一些;

另一位家長也說,不就是送個孩子嗎,普通點的車也行,反正你們不差錢。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緊接著,開跑車的家長便作出了回覆。他表示自己辛苦賺錢不偷不搶,掙到錢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對的,而且自己也沒有義務再買一輛“普通”的車來服務大家。

可話還沒有說完,這位家長就被踢出了群聊。

可笑的是,這不是孩子在攀比,恰恰是這群“舉報”與附和的家長們在攀比,那一股子“氣人有,笑人無”的勁兒在作祟。

在開跑車的家長眼裡,自己只不過和其他家長一樣在接送自己的孩子;落入某些家長的眼中,則成了“不低調”的表現,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甚至提出無理的要求,讓別人開和自己一樣的車。

從其他家長的話語中,我看到的滿是諷刺、嫉妒,甚至不屑,滿不在乎的語氣也掩蓋不了他們內心的虛弱。他們不知道的是,窮人們都在忙著攀比,而富人們卻在拼命。

01

曾經大火的電視劇《歡樂頌》中有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樊勝美。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photo / 《歡樂頌》

有人將她成為“坐在公車裡的虛榮女”,因為出身窮苦的她虛榮、現實、又拜金。

這樣一個人物太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畢竟我們身邊太多這類角色。

我上大二時,聽人說起過一個狂熱的學姐,特別愛買衣服,買的還全是好幾千一件的名牌。其中有好些我們從來都沒聽過的牌子,只要出新款,她總是第一時間買下。

那時候,我們都以為這個學姐家一定特別有錢。後來,有人在聊天時談及此事,我才知道原來這位學姐是農村出身的姑娘,家裡特別窮,大一剛來學校的時候穿著特別土氣,當時她是全班同學的笑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本樸素的她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再關心學業方面的事,整天想著如何穿得比別人好,偶爾和朋友出門吃飯也要去高檔餐廳。

有次,這位學姐買了件挺貴的衣服,有朋友見她老不去吃飯,忍不住勸她說,咱把錢留著吃飯吧,買那麼多衣服也不能當飯吃啊!

她回道,我知道自己窮,但我真的特別害怕別人那種看不起的目光。

每每聽到看到這樣的故事,我總是不免要問自己,為什麼越是貧窮的人越是抑制不住虛榮、攀比之心?人就不能活得真實一些麼?

02

兩位麻省理工的教授曾經歷15年的調查實證後寫下《貧窮的本質》一書,獲得《金融時報》評選的“年度最佳圖書獎”。

書中探討了貧窮的原因,作者發現了一個現象:越窮的人越在意麵子和虛榮。

南非的窮人為了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會花光整個家庭全部的積蓄。而印度的窮人會攀比嫁妝,為了在嫁女兒的時候有面子,很多母親會把家庭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收入花到籌備嫁妝上。

兩位作者曾在摩洛哥一個偏遠山村遇見過一名男子,問他如果有錢會拿來做什麼,男子回答說買更多的食物。

然而二人在他家發現了電視機和DVD機,一臺電視機的價格就佔他年收入的40%,二人問他為什麼吃不飽還要買電視機,他說,電視機比食物重要。

我想,有一種貧窮是物質上的匱乏,然而更可怕的貧窮是精神層面,還有認知上的貧乏。這類人哪怕有一天擺脫了窘迫的生活,在心理上也仍是一個標準的“窮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感論》中寫道:當一個人生活在無人的孤島上,沒有他人的目光,他可以忍飢挨餓,住在沒有屋簷的房子裡。可一旦島上出現了第二個人,這個原本孤苦無依的人就會意識到“有別人在”,他的虛榮心就開始運轉了,他想要獲得別人的尊敬。

愛慕虛榮是一種心理,而攀比與炫耀則是這種心理外露出來的表現。可以說,攀比本身就是“心理窮人”的標誌。

03

《新零售業態下奢侈品市場的未來》顯示,去年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1204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人買走了全球近一半奢侈品。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這樣的現象不難理解,對於剛剛富裕起來,甚至並不算富裕的人們來說,他們急需在身邊構築起堅實的壁壘,而似乎只有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才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前幾年曾看到過一則消息,那是直播行業最火熱的時候,許多網絡女主播在這浪潮中賺的盆滿缽滿。

她們中的一部分家庭條件並不好,本身也沒有接受過多少教育。面對這筆突如其來的巨大財富,她們選擇花重金購買奢侈品,將自己打扮成貴婦。

她們也許衣著富貴,但只要打開直播看上10分鐘,就能明白,她們在骨子裡還是沒有實現所謂的“階級攀升”。

不僅僅是奢侈品,一切可炫耀的東西都能成為自尊心的砝碼。

就在上個月,一位媽媽因為在同學群炫耀女兒的清華錄取通知書而被“請”出了群聊。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這位媽媽每天在群中自言自語,發些女兒認真學習的照片,甚至是女兒的筆記。在收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她第一時間就曬到了同學群裡,還配上一句: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就是大氣。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孩子取得了成績,想要炫耀一番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尺度和分寸,不要讓這種心理佔據了自己和別人的生活。

04

許多人買香奈兒、愛馬仕或者範思哲並不是多喜歡這個品牌或者它們的設計,而僅僅是借它們表達一個觀點:我是有錢人。這是一種極膚淺與不自信的表現。

真正的富人,早已將膚淺的炫耀變成了對自我的提升與展示。比如說,你認識一個有錢的朋友,有一天你發現他精神氣質相比過去都大大提高,甚至還有了6塊腹肌。

然後你才發現他原來“一直在讀書提升自己,還熱衷帆船,經常去到各個國家,駕自己的船出海”。

這恰印證了我們常常用來調侃的那句話:最可怕的是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拼命。

還記得前年,王健林的一句無心之語刷爆全網。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一個小目標”成了全民調侃與自嘲的對象,但看過這張表,大概就能明白,所謂“小目標”,不是炫耀,而是必然。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4點起床,還要抽出接近1個小時健身。一天內來回於兩個國家的三個城市,飛行距離達6000多公里。

與領導會見,簽約500多億的合同,這是不平凡的一天,同時也是他普通的一天。

80多歲的李嘉誠堅持每天6點起床,打一個小時高爾夫,然後8點到辦公室。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一直保持的兩個習慣:

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

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英文電視節目。

不但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他“怕落伍”。

還有今年的《最強大腦》,出現了一位新晉的“國民老公”何猷君。出身鉅富之家,他卻活的比誰都用力。

小學時就連續兩年在全港數學比賽中拿下冠軍;

18歲那年同時拿到牛津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

3年完成4年的學業,成為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輕的碩士。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這樣的成績不是憑空得來,在人人都在狂歡的聖誕夜,他選擇熬夜做題;考試前幾周,凌晨五點的圖書館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麻省理工讀碩士的那幾年,他幾乎拒絕了所有的社交。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當你在睡夢中時,我一直在工作。

原來,當我們沉浸於“歲月靜好”、“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樣的雞湯時,永遠有人在拼盡全力去活出一個最好的自己。

05

當一個人需要通過炫耀或攀比彰顯自己的價值,就說明他內心本身是失衡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有準確而穩定的認知,明白自己是什麼、要什麼,他就不會攀附外界的目標來實現自己內心的平衡。

我們常說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恰恰說明他越缺少什麼。現實中同樣存在另一種情況:“越攻擊什麼,就越想成為什麼”。

學校裡,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鄙視、孤立著“學霸”同學,心裡卻十分羨慕,巴不得自己能一夜變成“學霸”;社會上,無數的人一邊“仇富”一邊又恨不得取而代之。

這種心理上的“貧富差距”普遍存在,但只會抱怨什麼也改變不了。而現實就是:越優秀的人越努力,越智慧的人越謙卑,越富有的人越勤奮。

因為優秀的人,總能看到更寬廣的世界,總能找到更大的目標與意義。

阿吉爾亞和赫斯特教授,曾統計過幾次大規模調查,他們發現高收入、高專業水平的人士工作時間呈增長的趨勢,而低收入、低技能的人士年工作時間的總量卻在縮短;與此同時,低收入人群的休閒時間遠多於高收入人群。

也就是說,當窮人在休閒娛樂時,富人們正忙著創造更多的財富。難怪理查德·戴維斯會提出如此言論:在發達經濟體中,休閒已不再是財富的象徵,而是代表著無用。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新浪微博、騰訊視頻。

參考文獻

[1]《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 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搜狐網,2017.07.21

[2]《攀比,是心理貧窮的標誌》,壹心理, 2017.02.08

[3]《貧窮的本質》,中信出版社,2013.04

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窮人忙著攀比,富人卻在拼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