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風波背後的中國資本市場反思

4月29日,中國赴美上市公司瑞幸咖啡(L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文件稱,無法如期在4月30日前提交2019財年年報,原因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及公司內部調查還未結束。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風波引發公司股價暴跌,隨後,教育培訓公司好未來(TAL)自爆員工偽造銷售合同,視頻網站愛奇藝(IQ)遭遇獨立調查機構渾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做空。一系列針對中國公司的質疑導致了新一輪中國概念股信任危機。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風波背後的中國資本市場反思

中概股新東方曾經因為股權架構問題遭遇機構做空,圖為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新華社)

中概股“留洋”往事

事實上,中國公司赴美上市遭遇誠信危機和機構做空,瑞幸不是第一家,愛奇藝也不會是最後一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公司開始受到境外投資者的關注。1997年7月14日,第一隻中概股——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天股價從美股20美元飆升至67.2美元。自此,中國企業開始在華爾街掀起投資熱潮。

2005 年8 月5 日,互聯網公司百度(BIDU)登陸納斯達克,當日漲幅高達353.85%,創下當時海外IPO(首次公開募股)漲幅最高紀錄。2009 年,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價平均漲幅高達130%,其中有5 家漲幅超過1000%,中國公司IPO數量更是佔到美國全年IPO 企業總數的1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股哀鴻遍野,納斯達克指數狂跌41%,但中概股業績表現一枝獨秀,成為投資機構的救命稻草。

中國企業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追捧,自然也需要經受市場監督和考驗。從2010年開始,伴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登陸美國交易所,其受到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僅渾水一家做空機構,就先後曝光了東方紙業、綠諾國際、分眾傳媒等18家公司,其中6家被迫退市。

2010年8月,在華爾街頗具影響力的《巴倫週刊》(Barron's)質疑在美國借殼上市的中國公司,引起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不信任情緒。隨後,第三方做空機構和中概股之間的交鋒進入白熱化。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有超過50家中國公司因為未能滿足信息披露條件、不符合交易規則、財務造假等各類原因被退市。

這也引起了美國監管機構的關注。2010年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著手調查。2011年6月,有美國券商宣佈,由於擔心中國公司可能存在的會計違規行為,禁止客戶以保證金交易買入部分中國公司股票。這份“黑名單”列出了132家公司的159種不同證券。與此同時,德勤(Deloitte)、普華永道(PwC)、安永(EY)、畢馬威(KPMG)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暫時關閉了中國公司通過反向收購登錄美國資本市場的業務。

2011年,從美國交易所退市的中國公司總市值,甚至超過了同期IP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數據顯示,2010 年至2011 年,美國證券市場共產生了1,529 起交易訴訟。僅2011 年,針對中國公司的案件就多達44 起,佔到全美證券訴訟的18%。其中,標準案件佔據了47%,併購案件佔到了29%,信貸危機案件佔5%,龐氏計劃引發的案件佔1%。

受信任危機影響,從2011 年7 月9 日至2012 年7 月10 日為期一年的統計週期內,多數中概股的股價出現明顯下跌,部分公司的股價跌幅更是超過了50%。中概30指數(IC S30)在上述統計週期內累計跌幅為46.63%,而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6.90%。

瑞幸咖啡打了誰的臉

時隔十年,相同的故事正在上演。號稱“中國星巴克”(Starbucks)的瑞幸咖啡,在2017年10月成立後,以火箭班的速度擴張,燒錢補貼消費者的模式讓其迅速獲得了市場份額。但從天使輪風險投資開始,瑞幸咖啡始終沒有盈利。即便如此,僅用一年半就完成上市融資,創造了中國最快上市公司記錄。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風波背後的中國資本市場反思

共享單車企業倒閉後,閒置的單車被用作公益項目。(AFP)

瑞幸的模式,是風口炒作“掙快錢”的典型代表。看準時機,融資燒錢,補貼用戶佔領市場份額,IPO上市股東套現離場。因為其咖啡價格低廉,部分網民稱瑞幸咖啡是“中國之光”——用美國投資人的錢請中國消費者喝咖啡。但這樣的觀點粗淺而短視。作為中概股中的一份子,瑞幸暴雷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聲譽,甚至是中概股的信用都受到打擊。

4月2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其官網發佈聲明,包括SEC主席、總會計師、公司財務總監等多位高管聯署,稱“新型市場投資需要大量信息披露”,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在報告中被提到超過20次。

4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直接警告:“因為信息披露問題,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受此消息影響,中概股股價遭遇無差別下跌。

分析認為,瑞幸並不是一家小公司,而是市值曾超過100億美元的大公司。明晟(MSCI)指數中,多個涉及中國市場的指數將其納入計算,很多指數型基金被動跟隨買入,財務造假導致的股價大跌可能會讓基金公司產生意料之外的損失。明晟再將中國公司納入指數時,也會變得更加慎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對中國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的口碑是個不小的打擊。其實,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很多是渴求融資的小公司,這些公司市值遠不及瑞幸,缺乏曝光度和市場關注,信任危機導致這類公司更加容易慢慢被邊緣化。

因此,瑞幸不僅沒有用美國投資人的錢補貼用戶,實際上是用中概股在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信用套現。瑞幸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上市,又以同樣的速度讓中國企業蒙羞。

造假風波背後的新契機

毫無疑問,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之間從實業到資本的爭奪日益激烈。中國也正在以積極姿態,開放金融行業迎接全球資本。恰好瑞幸財務造假髮生在新《證券法》出臺,嚴厲打擊證券違法行為的敏感時間點。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風波背後的中國資本市場反思

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機可能導致更多赴美上市企業轉向港股或A股市場,圖為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Getty)

3月1日起施行的新《證券法》規定,在中國境外上市的企業將同時受到上市地與中國證監會兩地的管轄,其中,“損害境內投資者合法權益”可以適用於瑞幸目前的情況,賦予證監會“長臂管轄”權。

但考慮到《證券法》有關長臂管轄的條款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和司法實踐,同時為了避免引發管轄權衝突和司法、執法資源的浪費,中國運用長臂管轄規則可能會慎之又慎。不過,正如十年前中概股危機推動中美證券監管機構簽署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瑞幸暴雷將給兩國監管當局再次合作創造契機。

以往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資本市場發生財務醜聞,一個核心的原因是美國和中國監管機構之間存在溝通問題。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境內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受中國法律約束、中國政府監管。美國監管機構沒有權限核查工作底稿,對於審計機構工作是否盡職,監管機構存在監管空白。4月27日中國證監會回應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時稱,就跨境監管合作事宜與美國證監會溝通,美國證監會作出了積極回應。

對於瑞幸的投資者而言,分析認為,中國現有的集體訴訟制度很難對投資者形成保護。即便中國企業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敗訴後實際執行也是困難重重。美國本土企業銀行賬戶、資產很容易被凍結,但中國企業大部分資產都不在美國,即便投資者勝訴,法院能夠直接封存的資產並不多,美國司法體系中所謂的“長臂管轄”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瑞幸咖啡造假的懲處將加速中國證券監督和司法體制的成熟。尤其是面對龐大的受害股東群體,亟需完善集體訴訟制度。

4月7日和4月15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兩次聚焦資本市場,特別提到“最近一段時間,一些上市企業無視法律和規則,涉及財務造假等侵害投資者利益的惡劣行為。”會議之後,中國證監會立即開展針對擬IPO企業的現場檢查工作。儘管此項工作從2019年6月已經開始,但此時公佈信號意義十分明顯。從證監會對84家擬IPO企業現場檢查的結果看,整個過程中,12家公司收到監管機構出具警示函,48家重點關注企業被督促整改會計處理及內控等問題。最終,接受檢查的84家企業30家撤回上市申請。

無論如何,中國金融開放需要“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監管機構嚴格執法立威,逐漸肅清毒瘤,倒逼市場主體強化契約精神,讓企業放棄僥倖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只有這樣,中國公司、中國股市才能贏得全球投資者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