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睡成睡渣,抱哄變天使

抱睡成睡渣,抱哄變天使

不是文字遊戲,是安撫技巧的關鍵。Momo姐就被當年的我抱睡成睡渣,噠噠妹的睡前安撫也有抱,但妹妹每次都能入睡容易,中途醒來也不依賴抱睡接覺,相比老大時抱出腱鞘炎的無奈,抱睡在妹妹的睡前安撫上,她和我都樂在其中。下面的分享或許能給糾結能不能抱睡的媽媽們,一點慰藉和支持。

抱睡成睡渣,抱哄變天使

這個安撫層級圖,很多關注寶寶睡眠的家長都看到過。在諮詢中有不少媽媽會直接提問:抱睡和奶睡是不是很不好啊,怎麼戒呢?其實,圖中的所有安撫方式,沒有好或不好之分,這個圖強調的是安撫強度的大小,安撫層級的高低。判斷好或不好,準確的說是看適不適合,簡單地認為安撫強度大的方式就不好,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舉一個例子:2歲多的孩子仍喜歡靠奶安撫,夜間需要哺餵幾次,媽媽覺得給奶就可以睡,不用再費勁地想其他方法安撫,綜觀孩子的生長髮育也很正常,媽媽睡眠也沒受到影響,那麼奶睡這個安撫方式,在這對母子之間,就是合適的。好或不好就是“別人”的意見而已;

如果靠奶安撫影響到孩子生長髮育,想必媽媽們都會毫不猶豫的想著要戒,這種情況切忌的是病急亂投醫:沒搞清楚孩子長得不好的原因、沒計劃好如何替代再到戒除已經固化的安撫方式就一門心思想著破*睡,只會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主動升級了問題的難度係數,會身心俱疲的!

另一種情況是靠奶安撫對孩子一點沒影響,卻造成了媽媽嚴重的睡眠剝奪。那麼,親愛的,別硬撐,科學育兒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需求,媽媽的需求同樣值得重視。是的,是有科學的辦法能幫助你輕鬆應對寶寶的睡眠困擾。苦情不是媽媽的標配,犧牲不是好媽媽的標籤,養育這條路是馬拉松,跟自己和解,與孩子平和共處,才走得更遠更自在。

同樣的靠奶安撫,不同個體的關注點和處理方式都是不同的。說到底,睡眠這個私密性很高的話題是生活,不是科研,沒有純粹的是非對錯,更多的是考慮是否滿足了個體需求。

在照顧人輔助寶寶入睡的方式上,用抱的,用奶的,用搖的等等,都是可以的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比如不能前後搖晃寶寶;其次考慮照顧人使用這個安撫方式的可持續性,抱一天很ok,抱一週也還行,抱一個月還能堅持,但是抱上一年半載,問問自己可以麼;再次考慮寶寶的適應情況

。不少寶寶在習慣了抱睡、奶睡後是會出現抱著也不睡,奶也睡不著的情況。這種情況會讓照顧人凌亂加挫敗,不自覺的升級安撫層級,加大安撫強度,這個時候,可以試試將寶寶放下,不再抱和奶,你會發現小傢伙或許反而可以情緒平穩下來。因為隨著一天天的成長,孩子的喜好或者說當下的需求是變化的。

回到抱睡這個主題上,既然抱睡並不是一刀就切掉,怎麼操作,可以跳過抱著放不下,放下就會醒的坑,巧用抱睡安撫呢?

我們常說:在孩子清醒狀態和睡眠狀態之間,會有一個銜接,這樣可以更加自然地轉換兩種狀態,這個銜接,被稱為“睡前儀式”。細分睡前儀式:它是由過度活動,聯結和舒緩活動以及信號活動組成,從先到後,按順序進行

因抱睡安撫影響了入睡和睡眠連續性的操作,是因為照顧人把抱睡作為了“信號活動”,反覆的抱著睡著就讓孩子把抱著=睡覺匹配了,而破抱睡的關鍵就是我們應該是把抱睡或者說抱哄這個操作作為“聯結和舒緩活動”的內容。

具體來講,就是用“抱”這個安撫方式作為孩子舒緩情緒的手段,待寶寶從清醒狀態慢慢過渡到準備睡眠的狀態,情緒穩定或平復後,進入信號活動階段時,要嘗試著將寶寶放下,引導入睡,睡著這個狀態是在非“抱”的情況下發生,這就是跳過抱睡坑的關鍵。

同理,奶睡的操作也如此,靠奶哄、靠吮吸哄都只是為了舒緩情緒,而不是讓孩子把睡覺和喝奶聯繫起來。

說起容易,操作不易,對不對,是滴是滴,在安撫的時候,大家就記住這樣一句話:哄是為了幫助孩子鎮靜情緒,而不是衝著哄睡著去的。

而入睡的能力和保持睡眠持續狀態的能力是不同的,那麼除了在入睡這個環節,孩子睡著後再醒來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輔助的方式:先觀察再幹預。睡眠週期轉換出現動靜是很正常的,給孩子機會先試試自己能不能睡過去,不能的話,再按照之前入睡方式選擇的考慮,選擇輔助再次入睡的方式。

在諮詢中也有媽媽們提到:哄睡太磨人了,可不可以培養孩子自主入睡啊!想著孩子可以困了就能自己睡過去,大家都想啊,別說孩子了,成人能倒頭就睡那也是個不錯的生活技能。

實際上,對於自主入睡這個方式,根據寶寶的生長髮育階段來講,在3-4月齡以前開始培養,效果會很明顯,因為根據第四期的胎兒發育特徵,還原類子宮環境就可以相對容易的讓寶寶困了就能睡過去。當3-4月齡後,一系列大動作的發育:翻身、爬、扶站等等會讓寶寶在睡前的過度活動或聯結和舒緩活動時,不受控的出現“練習”大動作的情況,相對會難以進入到入睡狀態。甚至會越練越興奮。照顧人以輔助入睡的安撫會縮短過度活動、聯結和舒緩活動的過程,幫助寶寶儘快的困了就能睡。

而從生物學、神經學和身體發育的角度來說,嬰幼兒乃至學齡前兒童不太可能做到自我安撫而自主入睡。畢竟孩子的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發育不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安撫不是一項可以被教會的技能,而是需要孩子的身體慢慢發育,就如孩子們一步一步學會爬,再到扶站,再到學步,再到跑步一樣。那些不少實現了自主入睡的寶寶,其實並不是自我安撫的奇蹟,也不是孩子大腦的發育水平超過了同齡孩子,不再需要照顧人的輔助入睡更多是因為他們在哭鬧得不到回應後明白了:不論怎麼哭,父母都不會來安撫。

這個表述其實挺殘酷的,我不主張一定要孩子自主入睡,但也不反對。為什麼呢?因為確確實實在實際個案諮詢中,有被寶寶入睡折磨得非常痛苦的家庭,讓這種寶寶在入睡的環節不依靠父母那麼多的照顧,其實也是這種家庭在寶寶睡眠這個事情上的一個權衡利弊後的選擇。

就我自己而言,做為一個睡眠諮詢師也好,做為一個媽媽也好,在哄睡這個操作上,我是非常享受輔助寶寶入睡的存在感。既能快速達到寶寶入睡的目的,又能加強親子互動,而樂而不為的好事啊。

不糾結自主入睡,不焦慮輔助入睡的招數,關注寶寶需求和操練好安撫技能,祝福每個媽媽,每個家庭都能收穫一枚天使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