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些硬筆書法字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好看的字,都是從臨帖來的。這一副裡寫的不錯的幾個字,大部分學自1600多年前王羲之的字,書聖的審美是經過了多少年的考驗?


寫的不好的,比如那個“時”字,就是原作者不懂草書而自創的。


再看題主的字,有兩幅很明顯的對比: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在寫行書的時候,過多隨性放縱的筆畫是自創的。這種誇張的用筆,新手粗看覺得像是挺瀟灑,但是久看就很淺薄,嚴重破壞章法。這是不臨帖不懂帖,自以為美的典型江湖體。下面半楷半隸的寫法,儘管鉤也比較誇張,但整體上要比上面行書收斂的多,看起來就規矩一些。


就像《演員的誕生》裡說的一樣,悲痛不一定非要嚎啕大哭才能表現,笑也可以是悲的,演戲要收著演。書法亦然,瀟灑不一定要拉長筆畫才能表現,含蓄也可以是瀟灑的,而且是更高級的瀟灑。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有沒有很放縱的筆畫?有,但是很少。這是很含蓄的吧。

可能有的朋友會噴我,你貼出的這幾幅作品不是黃庭堅的代表作啊,不是我們認識的黃庭堅啊。確實,這不是大部分人所認知的黃庭堅。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我們對古人的認識是極其片面的。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這是黃庭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長橫長豎長撇長捺,如長槍大戟,個人風格極其強烈。面對這樣的作品,我們除了知道它是“好”的作品以外,也應該嘗試著瞭解它為什麼“好”,或者說為什麼這樣寫。


中國雖然很早就懂得造紙,但是造紙術真正得到快速發展的時期還是在宋代。宋代以前,受技術限制,紙的成本和大小的侷限性是比較大的。我們看晉唐時期的書法,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字形都是偏小的。行書蘭亭序大約就2cm左右,指甲蓋那麼大,小楷就更小了,唐代歐陽詢九成宮被稱為中楷,實際上平均也就3cm。晉唐時期想寫大一點的篇幅,也就只有去刻石頭,像顏真卿的小楷《大唐中興頌》就是在崖壁上刻出來的。


但是宋代開始紙張的尺幅就逐漸變大,在書法上相應的字的大小選擇也就更多,寫大字的條件和需求就有了。請注意看我前面貼出第一幅黃庭堅手札裡寫的內容:爾所送紙太高,但可書大字。可見宋代就有意識地去區分大字和小字的差別了。


書法不是把小字放大了就是大字,大楷和小楷,大行書和小行書,不是簡單的字形大小區別,其中筆法、結構和章法都有很大區別。小字求雅緻,大字求氣勢。因為字形小,筆畫短,更注重於筆畫兩端的技術性(起筆和收筆),行筆往往是順勢而行,少有變化。但是字形一旦寫大,如果還是隻有兩端有變化,那麼行筆作為更主體的部分就會顯得更單調。

比如,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這樣的蘭亭序放大好看嗎?注意,這裡的“放大”是變形,長度“放大”,寬度不能同幅度“放大”。因為寬度由毛筆的筆尖大小決定,是有限的,而毛筆可以書寫的長度理論上是無限的(只要有墨)。


王羲之其實是沒有寫過大字,僅僅只取法王羲之,是不能滿足後人大字的需求的。書法要汲古立新,古人的手帖沒有大字怎麼辦?前面我們說過晉唐寫大字靠書碑。所以大字走碑派的人特別多,黃庭堅是其中一個,他學《瘞鶴銘》。


黃庭堅說《瘞鶴銘》是王羲之寫的純粹扯淡,但是稱讚“大字無過《瘞鶴銘》”,很明顯受這個碑的影響。黃庭堅寫的“一”是這樣的: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劉禹錫經伏波神祠詩》


除了起筆和收筆的技巧性動作以外,他在行筆中也加入了提按變化,這樣就使得字形寫大以後,在筆畫上依然具有很強的豐富性。我們之所以覺得有些字“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電腦上看的侷限。如果你去看真跡或者仿真作品,大尺幅下看整體的氣勢,那是很壯美的。

回過頭來看黃庭堅的跋寒食帖


硬筆書法:隨筆字是怎麼練出來的?


從上面黃色框出的小字來看,黃庭堅的這個字絕對不小。對比一下傳統的小楷或者小行書,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者的差異極大。


我們講宋四家,論經典傳承、風韻雅緻,蘇、黃、米皆不如蔡襄,何以“本朝第一”的蔡襄最終的影響力遠遠不及蘇黃米呢?就是在時代開拓性上,他要遠遠弱於後三者。當然我們現在回顧古人,黃庭堅的技巧上還是屬於大字行書方面的一種探索和初創。明清碑法在大字方面的發展就更多,比如在墨法、章法上更多地處理等等。


硬筆的侷限性比較大,字形偏小,學二王帖學一脈的相對較合適和容易。1.5cm左右的硬筆字,和2cm左右的毛筆帖審美差別不大,但是和15cm甚至100cm的毛筆大字相比,那就真的不是簡簡單單地把大字縮小就能解決。


另外在扯一點習氣的問題。黃庭堅這種長筆畫,是他自主選擇,是以手控筆,他這幅字用了長槍大戟的風格,下一幅字很快能轉換成蘇軾的小行書風格,這就不能稱為習氣。習氣指不受人為控制的寫法,比如題主可能這種拉長筆畫的習慣養成多年,是以筆役人,你現在讓他改,沒一年兩年根本改不過來的,這叫習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