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紅籌A股上市,華潤微電子再啟圓夢之行

“當看到A股要試點註冊制並設立科創板的消息後,我們第一時間啟動了上市計劃。”說起去年6月份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的場景,華潤微電子常務副董事長陳南翔依然記憶深刻。

儘管準備時間並不充足,但陳南翔說,自從9年前華潤微電子的前身CRM(ChinaResourcesMicroelectronics)在港股私有化並退市之後,他和公司就一直等待著這樣的機會。“我們在等待資本市場對集成電路有足夠的認知、理性的評估,我們也在等待國內半導體行業迎來真正的發展拐點。”

2020年2月27日,華潤微電子正式登陸科創板,同時創造了A股市場多個新歷史,包括首家在國內上市的紅籌企業、首家啟用“綠鞋機制”的A股公司等。但對於華潤微電子來說,高效的資本市場、創新的改革機制,將助力華潤微電子開啟更重要的發展新進程。

在陳南翔看來,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正進入重大調整變革期,國內產業面臨著巨大挑戰與難得機遇。在這個重要的窗口期,我國長期以來的政策扶持、產業基金投入、人才隊伍積累、市場需求崛起、技術變革等,都有望助力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但這個窗口期所留給我們的時間也不會太多。企業家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平臺,加緊整合資源、推動企業成長;最終讓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擺脫‘卡脖子’的牽制,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他說。

探路紅籌A股上市,華潤微電子再啟圓夢之行

“五位一體”的驅動合力

從上世紀80年代攻讀半導體專業起算,陳南翔扎身這個行業已經近40年。對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觀察和感悟,陳南翔有著自己“五位一體”要素分析的方法論。

“如果回顧從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集成電路發展,發展確實並不迅速。但是如果從國外解除技術封鎖的2000年作為起點,這20年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取得了飛速的進步。我們如果再進一步把這20年分為上、下半場,近十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更令人矚目。”陳南翔感慨道。

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到底會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在這個半導體“老大哥”眼中,這會是一條既有產業規律、又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陳南翔稱,縱觀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產業發展軌跡,下游需求是推動半導體進步的最關鍵原因。這種發展背後,依然是“整機和應用強則半導體強”的行業規律在顯效。但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卻面臨著重大變革。一方面,全球市場格局加快調整,投資規模迅速攀升,市場份額加速向優勢企業集中;另一方面,移動智能終端及芯片呈爆發式增長,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集成電路技術演進出現新趨勢。

而近十年來,中國集成電路發展迅速。這是因為,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來自華為、中興通訊等通信巨頭和格力、美的、海信等家電企業的需求,還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有沒有市場需求,這是集成電路發展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為下游需求的爆發,中國集成電路終於逐漸走出了‘世界加工廠’的定位,開始了產業升級與轉型。”陳南翔稱,下游應用催生上游新產品、新分工模式、新技術的出現,這也是產業後來者得以後來居上的蹊徑。

市場需求的崛起,還在推動著更多關鍵要素髮生變化。陳南翔強調,近十年來,集成電路產業的扶持政策持續出臺,政策職能也發生較大轉變,推動產業和企業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技術人才儲備不斷壯大,政府引導資金和產業基金也持續投入。而就全球集成電路發展現狀來看,當前正處於新舊技術更迭的節點,這種有可能是迭代式的,也有可能是一種全新的替代式技術。“在集成電路新一輪的發展裡,某種程度上來說,各國都處在同一個技術起跑點上。”

市場、人才、資金、技術、政策五方面的合力,推動著中國集成電路迅速發展,產業鏈也不斷完善。近年來,國內產業鏈已經覆蓋了材料、裝備、製造、產品、應用等各個環節;而在泛半導體產業鏈的部分領域,比如固態照明等細分行業,國內相關產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未來幾年裡,中國集成電路會出現一批世界級的產品公司。這些公司一定是踏準了市場趨勢、滿足了客戶需求,同時做到了最高級別的規模水平。”陳南翔直言,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平臺,能夠快速地實現資源配置和整合,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

半導體的研發和製造,具有典型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特點;但同時也會有投資大、產品更新換代快、研發和回報週期長等隱憂。這給企業融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行業內佔比較高的仍是中小型半導體公司,融資難的現象極為普遍——銀行渠道融資存在較大難度,股權融資往往又對企業自身綜合資質要求較高。

2018年11月,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改革號角吹響。以半導體行業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是科創板重點支持的行業之一。次年6月,華潤微電子就遞交上市申請。2020年2月27日,華潤微電子正式登陸科創板。這也意味著,在面對新一輪的發展週期時,華潤微電子將充分藉助資本市場來完善公司治理,搭建長效的員工激勵機制,並運用綜合的資本運作手段促進產業與資本的深度融合,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持續加碼的研發動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潤微電子矢志要成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領軍企業,並最終成為世界領先的功率半導體和智能傳感器產品與方案供應商。為實現這個目標,華潤微電子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含金量”,這也是國內半導體產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石。

回溯歷史,華潤微電子是國內集成電路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記憶。華潤集團是國內最早進入微電子行業的大型國企之一,早在1982年就進行實業化初探,並開始試水集成電路領域;二十多年來,已先後整合了華科電子、中國華晶、上華科技等國內半導體先驅。公司還建成並運營中國第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第一條6英寸晶圓生產線,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專項工程。

從主業來看,華潤微電子目前擁有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能力,產品聚焦於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與智能控制領域。產品設計自主、製造全程可控,華潤微電子在分立器件及集成電路領域,目前都已具備較強的產品技術與製造工藝能力,形成了先進的特色工藝和系列化的產品線。

功率半導體對設計與製造環節的結合要求更高。目前,國內半導體行業內主要採用IDM、垂直分工兩種較為成熟的經營模式。華潤微電子採用的是IDM經營模式,即採用覆蓋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在內全部或主要業務環節的企業經營模式。採取IDM模式,將更有利於設計和製造工藝的積累,推出新產品速度也會更快。

“基於IDM經營模式,公司能更好發揮資源的內部整合優勢,提高運營管理效率,能夠縮短產品設計到量產所需時間,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更高效、靈活的特色工藝定製,更有利於企業的持續經營。”華潤微電子相關負責人稱。

根據Gartner統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廠商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就有八家採用IDM模式,包括了三星電子、英特爾、德州儀器等。而在國內半導體企業前十中,IDM模式企業寥寥無幾。華潤微電子目前已是國內最大的功率器件廠商、領先的運營完整產業鏈的半導體企業。

而下一步,華潤微電子正逐步向綜合一體化半導體產品公司轉型發展。

半導體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的技術水平對於其產品成本、性能、質量等關鍵指標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是否能夠持續、高強度進行研發投入,是否自主掌握核心技術,這直接決定了半導體企業的前景甚至存亡。

目前,華潤微電子已在主要業務領域掌握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大部分核心技術均為國內領先,其中還有些核心技術在業內有一定的優勢,成熟並廣泛應用於公司產品的批量生產中。不僅如此,華潤微電子還不斷加碼技術團隊建設和研發能力提升。連續多年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7%。研發技術人員佔比近40%,其中核心技術人員都是在半導體領域耕耘數十年,研發經驗豐富且技術研判前瞻。

“目前公司已建立分工明確的研發體系,面向市場需求開展研發工作,不斷推動公司技術創新與進步,並通過不斷形成核心技術形成較強成長性。”上述負責人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