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留園一起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於1961年3月4日列入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7年,拙政園等蘇州園林作為蘇州古城園林的主要範例,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園林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成為全國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拙政園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拙政園,代表了明代疏朗優雅的園林藝術成就,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佈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還鄉,將大弘寺拓建為園,借西晉潘岳之《閒居賦》,“築室種樹,灌 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一句的意境為園命名,表示要向潘岳一樣隱退於林泉,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拙政園佔地51950平方米,合78畝。全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水面,有處理獨具匠心,各類建築疏密有致,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淡泊疏朗,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佈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之句,象徵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淨如蘭雪的高尚情。中間屏風上有一幅漆雕畫室,是拙政園的全景圖。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綴雲峰」——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兩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了來賓的視線,這種造園手法,被稱為“抑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芙蓉榭」——“芙蓉榭”,就是建築在荷花池池邊上的水榭。水榭,下面架空或半架空,借水面而成景。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之分。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者蓮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座荷花,背後是一堵高牆,形成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如果你走在芙蓉榭的前門向西面看,可以見到一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裡的油畫。如果你走過去再仔細看看,又可以發現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兩岸桃紅柳綠,這就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天泉亭」——“天泉”是一口古井的名稱,據說它是元代大弘寺的遺物。這口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天泉”上蓋有一座重簷八角攢尖頂亭。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秫香館」——秫香就是稻麥飄香。“秫香館”是一座捲棚四面坡頂的單層敞廳,四闊五間,屋柱移在外部,形成迴廊。兩側為短窗,南、北兩面的正中部位設有落地長窗可供出入。窗的裙板和束腰上,刻有48幅黃楊木惜文浮雕,“狀元及第”“洞房花燭”等場景,還有“張生跳牆會鶯鶯”、“鶯鶯拜月”、“拷紅”、“長亭送別”等戲文,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從手工藝的角度上展現了蘇州古典園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在見到的“秫香館”,其構架和材料是20世紀50年代從東山搬遷過來的,體型頗大。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東復廊」——拙政園的復廊,齊著分割園景和承前啟後的作用。這條復廊中間的花牆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刻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人們信步走在遊廊裡,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的變換。這種現象稱為“移步換景”。如果你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得就是水凌紋和冰裂紋,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裡的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現,在亭臺樓閣之旁,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的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於是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裡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態,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無一雷同。每一個建築物都是一個極佳的景觀點,而每一個建築物也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別緻,四個大大的圓洞門。如果你站在亭子裡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墨寶。亭旁種有梧桐和翠竹以應景。廳內有一副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這是清代篆刻家趙之謙的手筆。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了兩幅水墨山水畫:一幅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心脾;另一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有這麼一段論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那麼,是否可以講這幅對聯的上聯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近山水對陶冶情操的作用。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待霜亭」“待霜”一詞,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芬芳。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雪香雲蔚亭」]——亭名由上海著名書法家錢君匋題。“雪香”是指梅花飄香,“雲蔚”是指林木茂盛。這座敞亭,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裡向周圍眺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的畫卷。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雪香雲蔚亭”裡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匾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這副對聯,有文徵明的落款,內容以動託靜,鬧中取靜,可謂佳作。“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以小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註解。

「荷風四面亭」——這裡四面環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寥寥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中蘊含了一、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的上聯,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裡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數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對聯的下聯,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稍作改動,但用在這裡,恰到好處。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見山樓」——見山樓是一座重簷捲棚四面坡建築,上層的和合窗上鑲嵌有明瓦,下層設有落地長窗。“見山樓”的樓名,取自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見山樓”三面環水,形似蒼龍戲水。樓房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明瓦是龍鱗,曲橋是龍鬚。“見山樓”下層“藕香榭”的室內陳列著明式座椅茶几,樑上懸掛著小方什景燈等,完整地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貌。相傳,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就曾住過這裡。

「香洲」——“香洲”出自唐代徐元固的詩句“香飄杜若洲”。宋代賀鑄也有“蘭芷滿芳洲”詞句。“洲”指水中陸地。這裡的“洲”同“舟”,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為石舫或者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中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臺樓閣軒五種建築類型。船頭為荷花臺,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四水軒,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至於這條船形似還是神似,歷來眾說紛紜。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而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 ,亦可覆舟”的道理。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小滄浪」——“滄浪”的出典是《孟子•離婁上》“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在《楚辭•漁父》中也有類似的論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任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嫻靜的水院。

「小飛虹」——廊橋名“小飛虹”倒影在水裡,猶如彩虹。“小飛虹”之名出典是南朝劉宋鮑照《白雲詩》的“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之句。這裡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韻未盡的感覺。這裡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遠香堂」——“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有一片水池,種有蓮花,後有一片水池,廣種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室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得了堂名。“遠香堂”是一座四面都設有落地長窗的廳堂。廳主可以坐在廳裡一邊品茗,一邊聊天,一邊透過長窗看景。廳的南面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水遠山、山高水低的感覺。

“遠香堂”的楹額,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所寫。兩邊有一副對聯,共有80字。這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時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站在遠香堂的露臺上,環顧四周,可以看到栽種牡丹的“繡綺亭”,荷花環繞的“荷風四面亭,”點綴橘樹的“待霜亭”和梅花叢中的“雪香雲蔚亭”,四季花木,四時景色,盡收眼底。

「別有洞天」——拙政園的中部和西部,用一條長長的走廊隔開。走廊上開著形似圓月的“別有洞天”圓洞門。從西部花園佈局來看,庭院空間結構緊湊,內容豐富。進入花園,首先看到一條南北向的水廊,曲折蜿蜒,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漂浮。算是一條“親水走廊”。講到拙政園裡的廊,可算是造型別致,品種多樣:有形似長虹的復廊,有貼水而築的水廊,一波三折的曲廊,有步步登高的爬山廊,還有隱藏在枇杷園裡的小回廊。

隔水相望,水廊的西面有“與誰同坐軒”。“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境。園主藉此表達自己的志向,再仔細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是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一切銜接的天衣無縫。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倒影樓」——“倒影樓”位於水廊的北面,因為在池塘裡可以清楚的看到這座樓房的倒影,故名,“倒影樓”的一樓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文徵明在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沈周。兩人都是吳門畫派的鄰軍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拜文揖沈之齋”正中間的屏門上,雕刻著幾株無根竹,並配有詩文,清新淡雅,蒼翠欲滴。這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得意佳作,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倒影樓”北面的花圃裡,種了不少古樹名木。正中間是一株有120年樹齡的白木香,用支架將樹冠及藤蔓構成一把大傘的造型。花壇周邊用鵝卵石構成花街鋪地,遊人到此,歎為觀止。周圍還種有桂花若干,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沁人心脾,景色宜人。

「留聽閣」——“留聽閣”是一座捲棚四面廳結構,前面有寬闊的露臺,可供遊人觀賞和小憩。“留聽閣”南門內有銀杏木雕的落地圓光飛罩,刻有松、竹、梅、雀等花紋。構圖均稱,手法精湛。隔扇裙板上刻有古虁龍圖案,“留聽閣”運用的是唐代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句,由清代名家吳大澂題匾,再次表現了蘇州古典園林中隱逸文化的主題。

“留聽閣”的東南面有一座小石橋,溝通了“留聽閣”和西部花園主建築鴛鴦廳的往來。小橋上裝有鐵欄杆,欄杆的護板上有“延年益壽”的字文圖案。這種鐵藝欄杆,是民國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鴛鴦廳」——鴛鴦廳是西部花園的主要建築,廳內用落地屏門隔成南,北兩部分。兩部分都稱作“館”,北面客廳稱為“卅六鴛鴦館”,是夏天納涼最佳去處;南面客廳稱為“十八曼陀羅花館”,是冬天取暖的溫馨場所。蘇州古典園林的館,是接待賓客、聚會娛樂的場所,高大寬敞,四通八達。這個大廳造型非常別緻,廳內的假頂所用的椽子是弓形的,能產生很好的擴音作用。。這是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廳的四角建有耳房,是演員換裝,傭人伺候的地方。這裡是藍白相間的玻璃很雅緻,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陣陣涼意。

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北面客廳中的“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的墨寶。而南面客廳中的“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另一位狀元陸潤庠的佳作。曼陀羅花即山茶花, 廳堂南面種植的十八棵山茶,於是就有了這塊“十八曼陀羅花館”的匾額,既合題義,又有文采。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枇杷園」——“枇杷園”位於“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裡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裡,見到前面有一道雲牆,兩邊種有牡丹,好像“山重水複疑無路”了。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著人們一步步地走近,門洞就一點點的擴大。過門洞後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的遮住了。這個月洞門又像是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裡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開闢月洞門的最佳位置,使“雪香雲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在一條視線上,並通過月洞門聯繫前後佳境,從而形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闢門開窗時,除考慮出入和採光外,尤其注意截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枇杷園以庭院建築為主,由“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物又把空間分隔為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隔景”,以便豐富園景,隱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看似大小一般,但是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的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很大。“海棠春塢”體量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實現了內外景色的交融,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面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

「聽雨軒」——“聽雨軒”小院親切可人。當年,園主喜歡同客人才這裡,一邊品嚐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滴滴答答”、“淅淅瀝瀝”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