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我們在溝通的時候70%是情緒,30%是內容,而當兩個人的對話逐漸上升到吵架的程度,那麼事情的本身對錯並不重要,而是為捍衛自己的觀點而做出反應。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溝通是一種技巧,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先要為必然的笨拙做好準備,如果你願意持續練習那些新技巧,你將會越來越自在和成功,讓其內化為自己的本能,溝通不僅是表現語言能力的藝術,也是需要不斷學習並深入實踐練習的技術。

個體處在和社會的連接之中,溝通是社交的必備途徑,有效的溝通是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達成個人的目標,並且理想上要能維持或增加關係,學會溝通就是學會如何通過說話的方式促進和他人的有效交流。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溝通的藝術》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是人本主義的先驅和個體發展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溝通的藝術》全書包括四大板塊,前言是人際溝通入門。正文第一部分看入人裡從溝通主體出發,從媒介、自我認同、知覺和情緒四部分展開。第二部分看出人外從語言、非語言、傾聽三部分展開。第三部分看人之間從溝通與關係、親密關係、氣氛、人際衝突四部分進行敘述。

個人認為,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自我認同,知覺理解和學會傾聽是影響溝通的重要環節。

01擁有正確的自我認同是學會溝通的關鍵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個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自我概念是指“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這一概念是由他人所傳送的信息而創造出來的,也經由與參照團體的社會比較而得出。

日常生活中從別人那裡得到的信息在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通過別人對我們的描述所形成的,我們從別人的口中知道了我是什麼樣子。

別人對我們的瞭解程度不一所以形成的評價不盡相同,所以自我概念的形成會受過時的信息,扭曲的回饋和社會期待的聯結所影響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主觀而且多元的,會隨著時間逐步形成,對我們在與人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決定著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以及以何種態度和方式與別人進行溝通交流。

如果別人對你的評價是“遇事冷靜,能夠有條不紊的處理各種事情”,那麼在和對方的交流過程中你就會盡力的在你的言行舉止中表現你冷靜的一面,而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如果對你的評價是“待人熱情,風趣幽默”,那麼你表現出來的大多數狀態都會盡可能的貼近這種認知,不自覺的收起另外的一面。

自我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為在關係中角色扮演的不同,所以立場和溝通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媽媽輔導小明做作業的過程中因為小明總是粗心把答案寫錯而生氣,正在發脾氣的時候老師突然打電話過來詢問小明在家的情況,媽媽立刻轉變了剛剛的態度用很溫柔的語氣和老師溝通。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在回應別人行為時,溝通者就在通過語言和行為建構他們的自我。溝通並不是分離的,不能分隔成單獨的一件件事件,事實上,某一刻所發生的事,是由兩人長期關係累積的各種經驗而導致的。

社會學家用一種戲劇性的隱喻來描述認同管理,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編劇,會創造角色來對我們希望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加以反映。

所以,我們希望別人怎樣看待我們就需要用我們希望自己成為的理想狀態去和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02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別人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進行溝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刻板印象,即思想偏見,我們總以為世界和我們想象的一樣。用僵化的思維去思考眼前的現實問題,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身上,強迫別人的想法和意願必須跟著自己走。

事實上,每個人由於大腦構造的不同對外界的解讀不同,生理因素會使得每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注意力不同。

“收音機關小聲點!我的耳朵快要聾掉了!”“這哪裡大聲了?聲音再轉小,我就聽不見了!”

“這裡好冷喔!”“你沒搞錯吧?如果你把暖爐調熱,我們就熱得喘不過氣來了。”

“你為什麼不超車?那臺卡車前面至少有一公里都沒有車子。”“我不覺得有那麼長,而且我不想害死大家!”

這些爭執不只是因為意見的不同,更是因為我們大腦讀到的信息各異其趣,所產生的解讀也存在不同。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個人的思維方式是由其成長背景和價值觀念所組合形成的,每個文化都有其不同的世界觀,在看世界上都有其特有方式。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解釋說:聞朋友味道不只是有教養的行為,也是令人期待的,不讓對方聞到你的呼吸是一種羞辱對方的行為。

相反的,美國人被教導不能呼氣到對方臉上.自然而然的,美國人在試圖表示禮貌的時候反而傳達了羞辱。誰會想到我們的最高級外交人員,在表現高禮節的時候也傳達了羞辱?但這種憾事卻是外交上的家常便飯,因為外交不只是眼球對眼球,也是鼻息對鼻息。

賦予的職責或職業需要的不同也會使得看待問題有不一樣的角度和思維,就像建築師看到房子會立刻聯想到的是它的材料,構架和麵積,而藝術家看到建築會從空間幾何,配色,整體設計去思考等等。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我們從自身的角度對別人的語言進行片面的理解,很可能陷入知覺的誤區,造成不良的溝通。

想象一下別人對你這樣說: “你為什麼對我生氣?”(誰說我生你的氣了? ) 即便你的詮釋是正確的,然而義正詞嚴、一針見血的評論很可能讓對方產生防衛。

知覺檢核的技巧為你提供了處理這些詮釋的更好方法,知覺檢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個部分:

  •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
  • 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 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做澄清。

知覺檢核是幫助你正確瞭解別人的一項工具,它並不假設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確的。因為它的目的是互相瞭解,所以這個邁向溝通的檢核需要彼此協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確的知覺外,這個檢核藉著維護對方的面子來減少對方的防衛。知覺檢核採用更謙恭的途徑表達或暗示:“我知道沒有其他線索的幫助,我不夠格對你下判斷。”而非直接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對於先前的例子知覺檢核可能會想這樣:

  • “當你大聲踱步走出房間,並大力地關上房門時,”(行為)
  • “我不確定你是否對我生氣,”(第一種詮釋)
  • “或者你只是比較匆忙。”(第二種詮釋)
  • “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請求澄清)

知覺檢核是幫助你正確瞭解別人的一項工具,它並不假設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確的,因為它的目的是互相瞭解,所以這個邁向溝通的檢核需要彼此協力合作。

除了得到更精確的知覺外,這個檢核藉著維護對方的面子來減少對方的防衛,知覺檢核採用更謙恭的途徑表達或暗示:“我知道沒有其他線索的幫助,我不夠格對你下判斷。”而非直接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用自己的思維對別人的行為做出片面的判斷是最愚蠢的行為,個人所持的立場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受生理因素,文化差異,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所以無法證明自己一定是對的,加入主觀感情色彩的評判是因為你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用現有的認知去解讀你感知到的一切和捍衛你的立場,所以一個人的認知對其行為處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想要解決這種問題的途徑是克服刻板印象和僵化思維,試圖從多方面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要憑主觀臆斷輕易對一件事情下結論,要去除對別人的分類,如紋紋身的一定是壞人,餵養流浪狗的就一定是好人,要學會多角度分析。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03學會傾聽能有效提高溝通的質量

想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必須先聽懂別人在說什麼,然後做出及時的回應,傾聽,不只是聽見,重要的是聽懂。

聽是聲波傳到耳膜引起振動後經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傾聽是大腦對這些生化電波衝動重新建構成原始聲音表徵之後再賦予意義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傾聽是耐心的聽完別人想說的話就可以,實質上我們需要對別人提供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才能真正的理解對方的意思,從而進行有效的溝通。

我們在傾聽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無法接受到對方有效的信息並做出有效的反饋,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的願望、需求、慾望和興趣,等等,都決定了我們選擇的焦點,所有個人對信息是處理能力是有效傾聽的關鍵。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聽分為無效傾聽和有效傾聽,無效傾聽主要包括虛偽傾聽/自戀傾聽/隔絕傾聽/選擇傾聽/防衛傾聽,超負荷的信息,心不在焉的思想,外在的噪音,錯誤的假定等都是造成無效傾聽的因素,其中錯誤的假定是常出現的情況,即把自己的觀念帶入到別人的經歷中,並試圖用過去的經驗指導現在所發生的事情。

例如,當我們遇到熟悉的話題時,我們很容易會開始覺得“這我們之前就已經聽過了”,於是就開始不專心,然而事實上說話者提供給我們的都是新的資訊。

還有一個類似的狀況是,有時候我們會假定說話者的想法太簡單、太淺顯,不值得我們付出專心。

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別人的評論太複雜而不容易瞭解,於是就會放棄去嘗試理解他們,想想看有時候你在聽演講的狀況,你就可以瞭解了。

最後一個常犯的錯誤是假定談話的主題是沒有價值的,所以當應該專心的時候,我們反而停止付出專心。

深度書評《溝通的藝術》 | 學會溝通既是藝術也是技術


傾聽的過程應該,包括聽到-專注-瞭解-回應-記憶,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閉環,作者在文中提出,想要做到有效傾聽要做到少說話,擺脫注意力分散,不要過早的判斷,尋找關鍵的信息。

  • 少說話。季諾(Zeno,斯多葛學派之祖)的語錄中說“我們一生下來就有兩個耳朵,但卻只有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要讓我們可以多聽而少說。你的目的是要了解說話者的意思,那麼你就要避免自私地搶奪說話者的舞臺並一昧地轉換話題或發表自己想法的做法。
  • 擺脫注意力分散。當你面對重要的資訊時,儘可能地排除所有會讓我們分心的內在和外在干擾剌激是很必要的,這可能意味著關掉電視,拔掉電話聽筒,換到安靜的房間裡,以使你不受電腦誘惑、不必牽掛桌上未完成的工作或眷戀櫃子上的食物。
  • 不要過早的進行判斷。不要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對別人進行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當你不贊同別人地說法或是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反擊回去的確是一個強有力的方式,但是當別人對你提出一些真誠的忠告時,試著去了解這些忠告與事實反而對你更有利。

結語

溝通是時刻都在發生,是對話雙方和諧互動的過程,要想進行良好的溝通,必須能夠有意識的覺察自身看待事情的思維方式 ,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換位思考,溝通不僅是語言藝術,同時也是一項技能,需要不斷從實踐中反覆練習才能成為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