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百年巨匠——林散之》开机仪式暨学术研讨会2015年4月16日在南京林散之纪念馆举行。

央视CCTV-1《新闻联播》、CCTV-1《晚间新闻》、CCTV-13《朝闻天下》、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凤凰网、新浪等报道了开机仪式。

“书债”难还

对求字者,林散之一般是广结墨缘,来者不拒。可是到了八十岁以后,因脑动脉硬化、心律不齐,加上高血压等,林散之经常头昏嗜睡,不能长时间写字。但是,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求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从北京来,有的从河南来;有的是官员,有的是百姓。有一个人,要了大字要小字,一下子要了十一张,林散之写完后,病了十多天,不得不躲到老家乌江。乌江交通不便,比较偏僻,林散之原以为可以好好休养休养,没想到求字的人仍然不断。

一天,风雪交加,路无行人,林散之说:“今天应该没有人来了。”可话音刚落,进来四个求字的人,而且是远道而来。林散之急得赶快写信给儿子林昌庚,要求接他回南京。在南京,有的人甚至守在门口,不写就是不走。求字的人说得很简单,就要一张。可是,你要一张,他要一张,这一张张都要林散之来写。无奈之下,林散之又悄悄地来到扬州女儿家,谁知扬州的情况和乌江、南京差不多。林散之在诗中无奈感叹:“江南住不住,江北住不安。”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孟浩然·春晓》林散之

百年定论

初冬的一个晚上,南京市中央路117号,林散之和他的学生章炳文正在进行“笔谈”。林散之在纸上写道:“现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做学问的人少了,拉关系走后门的很多。你怎么看?”章炳文写道:“自五九年学书画以来,一不拍人马屁,二没有后台。后台是我的大伯、大妈,无用之人,这一点我感到自慰。”

林散之看到后,在“后台”旁边加了一行小字:“还有一个林老。”章炳文写道:“有的人书法才练了几年,就说自己是书法家。现在到处都是书法家,大家、大师满天飞。”林散之摇头叹息:“我看得多了,当时轰轰烈烈,死后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章炳文接着写道:“您是真正的书法大家。前次日本名古屋书法代表团的团长来拜会您,他们说您是中国的‘书圣’。”

林散之写道:“瞎吹,我不承认。站住三百年才能算数。”章炳文又写道:“人民和历史是最公正的,自有人评论。”林散之看后写道:“百年定论。”然后,在“百年定论”的边上又加了四个圆圈。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声明】文章和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2015年4月16日,《百年巨匠——林散之》开机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林散之纪念馆举行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2015年4月16日,《百年巨匠——林散之》开机仪式出席嘉宾合影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2014年12月19日,《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林散之长子林筱之,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合影于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匠·书法篇》开机仪式

文章来源 / 中国书画报

监制 / 渊默 燕辰

编辑 / 神奇海螺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长按二维码关注“百年巨匠”

巨匠轶事 | 林散之:“书债”难还

走近巨匠 | 启功:我够不上一个书法家,我的职业是教书

走近巨匠 | 饶宗颐: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充满幻想

走近巨匠 | 关山月:中国画姓“中”,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巨匠轶事 | 65年前黄胄的婚礼

走近巨匠 | 老舍:我还愿意大家傻一点

名家话巨匠 | 陈丹青:蒋兆和因一幅画当了几十年“精神流民”

巨匠文选丨林风眠:论画一一给无极

画说巨匠 | 李燕 孙燕华:苦禅先生何以说“古人师大造化”?

六位百岁老人题写“百年巨匠”

回眸丨梅兰芳的最后一场戏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阴、博览栏目)、重庆卫视、浙江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甘肃卫视、新疆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西藏卫视、广东卫视、广西卫视、北京纪实高清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等国内100余家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以及马来西亚电视台等海外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百年巨匠》已获8项纪录片奖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