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 健康碼互認助力“雙戰雙贏”

晁星

日前,京津冀區域實現健康狀態互認,津冀來京人員不再實行14天的居家觀察。三地產業環環相扣、人員往來頻繁,實現一“碼”通行,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健康小碼關乎抗疫大局。復工復產不斷推進,可大量的流動人員健康狀態如何確認?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健康碼”,巧妙化解了這一難題。亮“碼”出入、見“綠”放行,三色健康碼連接起了城市“城門”、企業“廠門”、小區“院門”。過去,由於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共享、疫情形勢不同等原因,健康碼還存在互認梗阻,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現實問題。如今京津冀因時制宜調整政策,回應民生需求的同時,更為區域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一步賦能。

除了健康碼,助力戰疫的數字手段還有不少——在機場、車站、碼頭,用大數據實現旅客行蹤可追溯;五色疫情圖讓各地疫情形勢一目瞭然……從疫情信息統計分析,到流動人員健康監測,再到疫情態勢研判,越扎越密的“數字防控網”,為精準識別、科學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現如今,復工復產提速,最大限度化解掉其與疫情防控之間的現實張力,同樣需要技術助力。繼續優化、豐富“雲端”抗疫技能,讓大數據等持續跑出速度、力度和溫度,提前疏通企業申請復工、產業鏈條對接以及人員通行等存在的潛在斷點、堵點,就能更快更好實現防控與復工“雙戰雙贏”。

技術在疫情防控中釋放出的巨大動能,無疑啟示我們,科技力就是治理力。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空間增長、運轉加速,面對的挑戰紛繁複雜。很多時候,問題一籮筐,又分散在各時、各處,人力、物力常捉襟見肘、鞭長莫及。當此之時,亟須革新管理機制,激發治理效能。其中一個重要抓手就是提升智慧城市的水平,用好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和雲計算等新技術。從這個角度講,這次疫情就是一場城市數字化管理能力的試煉。當然,技術不是萬能的,從這次“突擊考試”中不難發現,將技術嵌入、融入到城市治理中去,不可避免會出現資源難共享、個人信息洩露等“水土不服”的情況。如何在提升效率時保障安全,如何利用技術之針繡好治理之圖,的確是需要好好思考的現實課題。

治理的精細化沒有盡頭、智慧化不設邊界。我們要藉助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契機,讓城市治理站上“雲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