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人比上班族更愜意嗎?真實現象還是冷暖自知?

步入社會後,我們要找到各種各樣的方式獲取收入以維持生活,有人選擇與企業簽署合同,成為上班族,有人選擇自己創業,成為生意人。無論哪種形式,都有選擇它們的道理,但是,近期一個說法引起各方關注。

生意人比上班族更愜意嗎?真實現象還是冷暖自知?

有人表示,自己做過生意後,就不願意再回到上班生活了。這書為什麼呢?有網友說道,之前自己在外面做生意,相當於自己當老闆,工資、決策等不用等上級建議,而後來,原來停薪留職的單位要求他回去上班,一下子從隨意的工作狀態轉到為人打工,他表示非常不適應。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類似的感受,自己做生意時,獲得的成果全部來自己的付出,多付出些,就得到更多,只有不斷前進,才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工作效率與積極性自然不低,這對無論業務還是生意人本身都是有益的成長。而對於上班族,他們無論付出多少,朝九晚五的工作帶給他們的都是差不多的薪資待遇,如果遇上加班,更是怨聲載道。在他們看來,自己就是企業的“打工仔”,企業的成長與自己沒有太多的關聯,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長此以往,自然不會取得質的成長。

也可以說,上班族的工作態度是被動的,沒有自主權,只是機械化、公式化的完成上級交代的業務,如果有私事外出還需要冒著被扣工資、印象分下降的風險;而生意人的工作態度是主動的,他的計劃、時間有很大的活動性,怎麼對自己有益怎麼行動,做起業務來更是方便。二者出發點就大不相同,得到的結果可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同時,上班族還面臨“職業倦怠”,每天公式化的業務真的會讓人心生厭惡。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朋友對於上班的吐槽,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憤恨的想:“我不想上班!”第二天鬧鐘一響還是要整理儀容出門,這是現代人們的常態。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曾公佈一組數據來表示人們的職業倦怠,約5成以上的人在工作中感到不適,勞動和疲勞幾乎將他們壓垮。而《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表明,上班族中,約70%的人輕微職業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可想而知,大家都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步入公司、坐在工位、開始每天的工作。

曾經,日本的稻田和夫說過,很多人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快樂,工作的原因只是迫於生活壓力,這種心態日積月累,工作就變成了“必要之惡”。但是,這樣的狀況長時間裡是無法得到改善的,這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無奈。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生意人也有不利之處。沒有人可以保證業務一定呈上升趨勢,好了壞了都要自己擔著,甚至必須承擔賠本的風險,而上班族不同,無論公司業績如何波動,基本工資一定會發放,而無需面臨錢貨兩空的狀況。只能說生意不易,冷暖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