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慌還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民工慌還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僅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創歷史新低;外出農民工中,進城農民工13506萬人,比上年減少204萬人,下降1.5%,創流出人數歷史新高。

2016年首次公佈農民工進城數量即比上年減少157萬人,2017年則增加了125萬人,2018年又減少204萬人。從輸入地看,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上年減少185萬人,下降1.2%,其中,在京津冀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上年減少27萬人,下降1.2%;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上年增加65萬人,增長1.2%;在珠三角地區就業的農民工比上年減少186萬人,下降3.9%。

由於公佈的數據太少,無法做相關性分析,農民工進城數量的增減是否與外需有關。2016年外需不足,導致出口增速回落,2017年歐美經濟復甦,帶動中國出口增速提升,2018年貿易紛爭,加上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下降,使得外需再度走弱這只是猜測。

從大趨勢看,新增農民工數量的減少是必然的,農業可轉移人口數量的遞減是人口規律。從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就開始下降了,這會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的減少。

第一代農民工老了,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為22.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近五年呈逐年提高趨勢。一般而言,外出農民工比本地農民工要年輕,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5.2歲,本地則接近45歲。

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就業人口從第二產業流向第三產業,從低端轉向高端,在這一過程中,年紀大且缺乏技術專長的農民工的就業難度增加,也不得不離開東部製造業相對發達的地區。

2018年進城農民工數量減少了200多萬,按理說城鎮常住人口增加缺少了主力,為何城鎮化率還提高了1.06%,城鎮人口比2017年增加了1790萬?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簡單計算,不難發現,主要靠戶籍城鎮化:2018年加入城鎮戶籍的人口增加了1605萬,即便剔除自然增長人口,至少也有超過1200萬農村人口實現了農轉非。也就是說,當前城鎮化率的提升,大部分靠行政區劃的重新設定和戶籍政策的放寬來實現了。

2018年重慶人口淨流入近16萬;成都暫未公佈自然增長人口的相關數據,不過根據四川全省淨流入5.3萬人,以及其他地市人口淨流出10多萬人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簡單推算,2018年成都人口也在大幅流入。

2018年京津冀的農民工淨減少了27萬,同時,該地區人口也是淨流出的。天津的人口吸引力從2014年就開始明顯走弱。特別是2017年,天津人口首次出現淨流出,幅度高達9萬多人,當年GDP增速也跌至3.6%。儘管2018年天津經濟增速有所企穩,但GDP增速排名仍是全國最低,人口雖略有迴流,但淨流入量也不到1萬人,往日輝煌不再。

河北除了廊坊和秦皇島人口淨流入外,其他地方或減或不變。因此,京津冀人農民工淨流出的現象,倒與產業升級的關聯度不大,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的長期動能在減弱,新興產業的佔比不高,傳統產業則面臨增速下行壓力。

正是出於人口淨流出的壓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採取了“搶人政策”,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天津、南京、成都、西安、珠海等直轄市或省會城市在內的大約有20多個城市制定了搶人政策。但如果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遲緩,沒有帶來相應的就業機會,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深圳、廣州同樣遇到農民工大幅流出壓力,但由於經濟增轉型較為順利,增長動能依然較足,能夠吸引更多中高端人才源源不斷流入。因此,從總體看,長江經濟帶及以南地區的大部分城市經濟增速要快於長江以北地區,人口流入與經濟增速呈現高度相關性。

近兩年,農民工的增量部分主要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區,2018年東部地區的農民工數量減少185萬人,東北地區農民工數量減少9萬,而中西部地區則增加378萬,呈現“孔雀西南飛”的特徵。

其中安徽作為一箇中部地區的省份,一直是農民工的輸出大省,但2018年人口淨流入規模在全國排名第三,這確實有點匪夷所思。除了北部的宿州、蚌埠和淮南三市以外,2018年安徽其餘13市都出現人口淨流入,其中省會城市合肥流入規模最大。安徽人口的淨流入,除了有農民工返鄉因素外,還與安徽各城市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有關,如合肥、蕪湖、馬鞍山、滁州、亳州、池州、阜陽、宣城等城市都出臺了人才優惠政策。因此,在安徽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部分製造業向安徽轉移的背景下,也帶來農民工更多的就業機會。

2018年陝西全省常住人口淨流入達11.9萬人,其中西安就淨流入了近32萬。這說明陝西的人口增加主要靠西安,但西安的人落戶政策五次放寬有關。2018年西安戶籍人口增加了81萬,但常住人口只增加38.7萬,剔除西安人口增加的因素,陝西省人口實際上是淨減少。西安這種發展模式是否可持續值得懷疑,畢竟人口流入需要靠產業發展支持。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農民工的從業結構的變化也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有關。如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2%。對應的農民工三次產業從業分佈上,也呈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從業佔比下降,第三產業佔比上升的特徵。第三產業農民工的就業人口占比已經超過50%,2018年增幅達到2.5%,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領域的增速尤其快。農民工在住房、醫療、養老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會大幅增加,這需要政府及社會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你感覺,民工荒還能持續多長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