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盤照搬胡人,還是有所借鑑?

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現在,衣服可以展現一個人的內在氣質和外在形貌,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著裝要求。而早在古代,衣服如何穿著也是有要求的。《周禮》中對於各級貴族的穿著也有著相應的規定。這些服飾不僅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還表現了人們的地位。而當時的胡人由於生活在草原等地區,以打獵為生。所以胡人穿的衣服比較簡單,不像西周那樣飄逸。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雖然不再尊敬周天子,但是一些服飾、祭祀等禮儀還是深入人心。各國的人也都看不起胡人,認為他們是無理野蠻的蠻夷。趙武靈王卻在與胡人的戰爭中,發現胡人的服裝利於作戰。於是,他下決心實行“胡服騎射”,在趙國推行穿胡服的命令。那麼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是完全照搬還是有所借鑑,竟然讓趙國軍隊的戰力短時間內飆升了好幾個段位?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盤照搬胡人,還是有所借鑑?

春秋戰國服飾

趙國軍隊原來的服飾

戰國時代各國的服飾來源於西周,軍服也和西周樣式一致。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特種部隊“魏武卒”的裝備:鐵頭盔、覆蓋上身,大腿,小腿三部分的甲、弩和五十枝箭;劍和戈。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盤照搬胡人,還是有所借鑑?

魏國特種部隊魏武卒形象

古代的一石是30公斤,十二石就是360公斤。而在抗戰劇裡出現的“常客”—92式重機槍,槍身加上槍架一共才55.3公斤。也就是魏武卒所配備的弓相當於7把92式重機槍。在電影中,92式重機槍一般是由兩個人來扛,而實際上日軍是四個人扛一把92式重機槍。看到這,是不是感覺古代特種兵段位特別高,一個人相當於現在四個人。實際上十二石是說弩的張力,也就是相當於用十二石的力把箭扔出去。實際上的弩重估計也就幾十斤的樣子,因為即使是戰國精銳部隊,體力也是有上限的,防護和裝備加在一起,不會特別重。否則,連跑都困難的士兵是沒辦法取得勝利的。

西周時期人們的穿衣風格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士兵的穿著也與這種風格類似,秦兵馬俑的風格也是如此。

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

戰國時的甲大多用動物的皮做成,也就是皮甲。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鐵,因為古代的冶鐵技術並不發達,不肯能大規模的供應鐵甲。即便在後來的隋唐時期,唐朝也不過只有玄甲軍用的是鐵甲,可見戰國時代的鐵器並不發達。

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

正如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士兵的甲並不是一體的,而是很多片連接在一起的。因為動物的身材和人不同,所以人們將皮弄成甲片,然後用繩子連在一起。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盤照搬胡人,還是有所借鑑?

戰國甲士形象

在古代,幾萬部隊甚至幾十萬部隊出征,如果軍服統一併且有醒目的標誌,那麼對敵軍會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就像李賀寫的《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我們只是讀都會感覺到一種壓抑感,那真正面對時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有的國家便在甲上塗上顏色來表現這種效果。其中在這方面花樣最多的就是吳王夫差了。

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中校之軍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親秉銊,戴旗以陣而立。左軍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軍皆玄裳、玄輿、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

這是吳王夫差北上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時所擺的三個陣型,並且每個陣型的甲都塗上了不同的顏色,看上去很有氣勢。

說完了外邊的甲,我們再來看看士兵裡面所穿的衣裳。

凡兵事韋皮服。

周朝士兵甲內的衣服都是赤色的,和我們看的一些漢朝電視劇中士兵的服飾類似。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盤照搬胡人,還是有所借鑑?

《大漢天子》中士兵內穿的衣裳為赤色

由於鐵頭盔為魏國傾全國之力打造,趙國的頭盔不是鐵的,應該是青銅或皮甲,裡面所穿衣裳的顏色和甲的顏色不一致,其餘與上面所述一致。

趙國軍隊“胡服騎射”後的軍服

由於胡服是方便胡人騎馬射箭用的,所以原來軍服中的裙裳就會被淘汰了。

原來寬大的袖口也變成窄袖。若還是原來的袖口,那麼袖子便會迎風飄起,不打仗時倒是有一種飄逸的宗師氣概。但是在騎馬射箭時,飄起的袖口可能會擋住視線,影響作戰。

至於甲,胡人到底有沒有不得而知。但是根據戰國時甲的來源主要是在海里的動物,胡人所在的草原並沒有。草原上的動物皮禦寒還可以,但是堅硬程度與犀牛皮等比起來就要相差很遠了。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是全盤照搬胡人,還是有所借鑑?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

所以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應該還保留了原來的甲,“人無我有”,這在對戰胡人時是一個優勢。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籓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

趙武靈王十九年春打算推行“胡服騎射”,一年的時間便打敗中山、林胡,使得林胡王獻馬。

其中包含與大臣爭辯,挑選士兵,訓練士兵的時間,可見趙國軍隊戰力在短時間內便提升了好幾個段位。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對於“胡服”並未完全照搬,而是在原來軍服的基礎上,借鑑“胡服”的優點而成。

而我們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是如此,不斷吸收其它文明的優勢,不斷整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最終,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服飾史》

《荀子》

《史記》

《春秋》

《周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