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會不會人人985,211雙一流?你怎麼看?

遠離目標669


不會,以後會有更多的人享受985、 211、雙一流大學的教育,但不會是人人。二本、大學、大專和職業學校也非常重要,也需要人們去讀。


學而時習之真為


以後不會所有人都雙一流的。

簡單說,雙一流建分校,是國家教育戰略。就算所有雙一流都建分校,不過也就80多所,所以不會所有人都進名校。

為什麼這麼做呢?

因為中國的名校太少了,看看世界名校排名就知道了。

中國現有全日制高校兩千多所,有大學生3000多萬人。但是,雙一流高校不過42所。

其中,有很多還是因為“地緣”因素而成的雙一流。

想要快速提升名校數量,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利用明顯師資、技術孵化新學校。

把其他學校“提成”雙一流,然後重金打造不行嗎?

不行。真不行。

這不是錢的事。因為一所名校的底蘊,不是錢能砸出來的,其承接國家重大課題能力,開展重大研發工作,是需要很長的週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有可能。

也不是派過去幾個院士就能解決問題的。首先,院士沒那麼多,其次,院士也需要團隊。光有院士,沒有團隊,院士也幹不過來啊。

所以,與其往普通學校砸錢砸人,短期還沒有效果,不如利用名校資源重新建校。這樣見效最快。

而新建學校若干年後,可能還會超過本部。比如哈工大深圳,很多專業的分,就超過了本部。

綜上,中國名校太少,全建分校,也不可能人人都上雙一流。


輔導員範兒


沒有二流三流,哪來的一流,對高校如此,對人才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人才結構,都是金字塔型的,或者是紡錘型的,頂尖的總是少數。

作為高校工作者,真經其實對985、211、雙一流等建設工程並不感冒,這些工程的行政化導向太重了,嚴重扭曲了高校自身的正常發展。比起這些把高校分為三六九等的工程,真經反倒覺得,大學排名可能更有利於高校的發展(當然,現在的排名也普遍比較片面)。

高校與高校之間,原本是沒有明確界限的,比如燕山大學,比起河北工業大學,即便有差距,差距也不會太大。但前者是雙非,後者是211、雙一流,在發展上就是兩種命運。

一方面國家資源傾斜。211有211工程投入,雙一流有雙一流的投入,還有地方的重點投入,而像燕山大學,也就是今年才獲得了河北省的重點支持,待遇是有差距的。

另一方面生源有差距。可能河北考生比較認可燕山大學,但外省考生,如果分數能上211,多半會選擇河工大而不是燕山大學。

如果沒有雙一流和211工程,任由這兩所學校自由發展的,兩所學校誰發展得好真說不準呢。

所以,真經覺得,未來如果要改革的話,最好就是取消這些建設工程。國家和地方對學校的支持,完全可以體現在科研經費、學科建設經費等方面,減少對高校發展的人為干預。這樣,未來所有高校都不是雙一流,也可以都是雙一流。

當然,高校自發的聯盟還是可以有,比如C9,華五,這些聯盟對高校發展還是有利的,因為同層次高校需要這樣的報團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