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雲詩話 | 風搖菡萏趁波光

淞雲詩話 | 風搖菡萏趁波光

最謝陽春錦繡手,旋開紫鳳玉嬌叢。這裡,既有彼岸的寧靜與喜悅,亦有此岸的無奈與悲傷。

請聽淞雲詩話:《啟窗猶待鳳凰鳴》


風搖菡萏趁波光

——賞讀《七律·戊戌仲夏詠荷》

詩作者:淞雲 詩話:霞光

風搖菡萏趁波光

也動花容也送香

紅萼應教詩萬首

楚腰猶寄賦千行

澄湖未覺蓬萊遠

浮碧能邀月色長

裁得蓮心成一曲

吟來還自沐清涼

注:

1.趁:逐、向之義。

2.菡萏:[ hàn dàn ] 荷花別稱。

3.萼:[è ] 4.裁:裁取


我對家鄉的記憶,是星羅棋佈般散落著很多的荷塘。碧綠的荷葉,紅的、白的蓮花,清清爽爽,亭亭玉立。那時候,除此以外,我也描摹不出她了。後來,讀到古詩詞裡關於蓮的詩句,才知道荷與裙袂、少女、戀愛那麼多的意象相關。我原本不是愛花人,悄然間,我卻愛戀她了。

春天如約而至,期待已久的花次第吐蕊,我想那蓮花了。想起了家鄉的萬畝荷塘,四百餘種荷花,在六月裡妖嬈多姿;還有那棣花古鎮的十里荷香,也曾輕蕩小舟,愜意的在村莊間穿行。那些情景惹人懷戀。

捧起詩人淞雲的詠荷之作,暫且躲在詩情畫意裡,享受一份寧靜安逸。淞雲描寫眾花之形態,既有工筆細描、生動傳神之佳句,諸如他的“冰肌不染霞”(《五絕·梨花》)、“依水施朱傍玉床”(《七絕·詠荷》)的詩句,也有側重描述主觀感受的妙境,使得吟詠之花意蘊豐富,寄情深遠。這首《七律·戊戌仲夏詠荷》的詩作,多從側面落筆,巧用修辭,藉助想象和聯想,抒寫著月夜賞荷的獨特感受。


淞雲詩話 | 風搖菡萏趁波光


仲夏之夜,月朗風清,銀色的清輝灑滿了荷塘,也感動了淞雲,他漫步於這幽靜的時光裡,裁得蓮之風韻,自沐一份清涼。在晚風細語中,詩人欣然吟誦道:風搖菡萏趁波光,也動花容也送香。月色朦朧,風輕搖著荷花,吹拂著湖面,波光瀲灩,花逐光影。她嬌容含羞,更見其幾分風致多情,輕拋一縷清香留人沉醉。

自古至今,蓮花一直被世人所鍾愛,她活躍於詩詞歌賦中,姿態萬千。正如淞雲所寫:紅萼應教詩萬首,楚腰猶寄賦千行。描寫採蓮的詩歌很早就出現了,漢樂府中就有《採蓮曲》的曲子,時至唐代,寫採蓮更是一種時尚。我甚是喜歡王昌齡的那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和田田荷葉渾然一體,彷彿一色,幾乎分不清孰是荷葉,孰是羅裙;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好像那荷花正朝著臉頰綻放,她們相互映照,花人難辨,引人遐想,極富生活情趣。延及宋朝,周邦彥的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它極具畫面感,又得荷之神韻。

而讓我知道蓮花寄寓相思之意的還是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對其中幾句的印象尤為深刻:“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初讀時,對於詩中所注甚為不解:蓮諧音“憐”,寫採蓮以表達內心的愛戀之情 ,“蓮心徹底紅”暗寓愛情如火一般熱情。年少不解風情,只感到這解釋既牽強附會,又傷害了意境之優美。不過,自從有了這種閱讀體驗之後,再見蓮花時,便多了幾份情思,視她不同與平常之花。


淞雲詩話 | 風搖菡萏趁波光


詩萬首,賦千行,描不盡她的婀娜多姿,風姿綽約。淞雲的這句詩喚醒了我零星的記憶,荷花之嬌態,閨婦之深情,漸漸清晰於腦海裡,穿越遙遠的時空,重溫一段美好回憶。

詩人陶然於此,醉心於這瀰漫著馨香的月光之下,不由得感嘆道:澄湖未覺蓬萊遠,浮碧能邀月色長。佛家認為相由心生,一切唯心造,而詩人於澄湖浮碧之間,暢遊蓬萊仙境,人間瑤池,這妙境,豈不是詩人內心的折射。那如水的月光,流瀉於荷塘之中,湖水與月色相融,似霧如紗。縹緲其中,如夢似幻,又似音樂之曼妙,舞步之輕盈。天上人間,仙境凡塵,何有遠近之感。

淞雲喜愛這裡的寧靜,似乎遠離了塵囂,無所掛礙。他與這清風、蓮花、明月為伴,共享這寂靜柔和的夜晚。行於湖畔,聽蛙鳴蟬聲;坐於涼亭,品茶悟道。這情景勝似雲遊深山,居於竹林禪院。心已歸隱,情已遁,人間何處不是靜謐之所。就如此刻,月色長長是去蓬萊的路,心境高遠即把荷塘做瑤池。

蓮花深知其意,灼灼其華呈祥瑞,嫋嫋婷婷為君開,於是,淞雲唱和道:裁得蓮心成一曲,吟來還自沐清涼。雖是仲夏之炎炎,詩人卻能心如止水,唯有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在這樣的夜晚,徜徉於此詩中,在安靜與虛幻裡享受著蓮的芳香。人有人言,花有花語。蓮花輕搖暗送香,似乎是在對我耳語,我懂她的心思。曾戲言把自己修成菩薩,還不如修成蓮吧,一汪碧水,一池明月,低眉自戀留倩影,含露吐英遺(wèi)清芳。至少,可以獨守一份安然與平靜。


淞雲詩話 | 風搖菡萏趁波光


作者小簡

淞雲 詩人,詞人,擅長經學,書畫,文字學。其人豁達平和,如高空的朗月般照人。


詩話 : 霞光,中學高級教師。


注: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