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瑞德西韋究竟如何在新冠病毒病面前發揮功效?

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瑞德西韋究竟如何在新冠病毒病面前發揮功效?

來源:文章內容綜合來自澎湃新聞、第一財經、醫藥魔方等

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瑞德西韋究竟如何在新冠病毒病面前發揮功效?

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暴發以來,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結果,不僅是被全球科學家,也是被全球人類寄予厚望的抗病毒治療方案。而今天,有3項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幾乎同時彙報了各自的研究結果。然而,研究結果似乎並非讓人撥開雲霧,卻顯得有些霧裡看花。

4月29日,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瑞德西韋中國臨床數據。同一天,吉利德科學公司對外宣佈瑞德西韋兩項研究結果利好消息,一是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臨床試驗已經達到主要終點,並且數據正面;二是一項吉利德開放標籤的臨床試驗,顯示至少一半患者接受治療5天后臨床症狀改善、出院,並且接受5天用藥和10天用藥療效相似。除意大利外,兩組患者14天死亡率都只有7%。

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中國研究

4月29日晚,The Lancet在線發表了在中國武漢進行的COVID-19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全球首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危重症住院患者,並未加快COVID-19的恢復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

這項研究由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和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共同撰寫。

該研究(NCT04257656)在湖北的10家醫院進行,入組標準為實驗室確診的SARS-CoV-2感染的成年患者,這些患者從症狀發作到入組間隔時間為12天及以內、血氧飽和度≤94%、動脈氧分壓/吸入氧分壓≤300mmHg。

患者隨機(2:1)接受10天瑞德西韋(第1天靜脈給藥200mg初始劑量,剩餘9個治療日中每天100mg)或安慰劑的治療。期間,允許患者同時使用lopinavir/ritonavir、干擾素和皮質類固醇。

主要終點是臨床改善時間(Time to Clinical Improvement, TTCI),定義為出院、修訂版等級量表評分與基線相比降低至少2分或同時符合上述兩條。(6分量表如下:1. 未住院;2. 住院治療,不需要吸氧;3. 住院治療,需要吸氧;4. 住院治療,需要經鼻導管高流量氧療、無創機械通氣或這兩者;5. 住院治療,需要有創機械通氣、ECMO或這兩者;6. 死亡。)

在2020年2月6日至2020年3月12日之間,共有237例患者接受治療,結果顯示,瑞德西韋治療組(n=158)較對照組(n=79)沒有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13.9%對12.8%,HR1.23),病毒載量下降方面也無統計學差異。但在症狀持續時間不超過10天的患者中,觀察到瑞德西韋治療組臨床改善時間快於安慰劑組(HR1.52)。安全性方面,瑞德西韋組較對照組不良發應發生率較高(65%對64%),因藥物副作用提前中止治療發生率更高(11.6%對5.1%)。

結果分析表明,在這項針對COVID-19重症住院成人患者的研究中,瑞德西韋沒有顯示出統計學意義上的臨床獲益。關於較早接受治療的患者臨床獲益率還需更多的研究數據來證實。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諾里(John Norrie)教授(未參與該研究)在The Lancet發表同期述評文章,對此研究結果評價到:“這項研究設計合理,是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隨機試驗,並且實施良好,具有較高的方案依從性,且極少失訪。”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這個研究是全球第一項關於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試驗研究。4月29日晚,主導這項研究的曹彬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王辰院士全程指導參與了這項試驗設計與進行,試驗設計非常完善、在研究過程中執行了最嚴格的標準、實驗結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

“本試驗發現,儘管瑞德西韋安全、耐受性好,但與安慰劑相比並沒有顯著的益處。”曹彬表示,根據這個研究預期試驗設計方案,在中國武漢COVID-19爆發得到有效控制病例減少的情況下,或者在該研究的數據安全監督委員會根據研究方案中設立的終止標準的建議下可以結束研究,並進行數據分析。

吉利德發佈瑞德西韋5天與10天療效比較結果

吉利德官網發佈了一項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認為瑞德西韋5天療程與10天療程的療效相當。

這項試驗迄今招募了397名新冠重症患者,在入組第1天,所有人都接受了200 mg瑞德西韋,然後就換成每天100 mg瑞德西韋:其中200名患者接受了共計5天的瑞德西韋,另外197名患者則接受了共計10天的瑞德西韋。

到第14天,兩組患者都有超過半數達到了臨床治癒(5天療程組129/200,10天療程組106/197)。

這項實驗,沒有安慰劑對照組,療效究竟怎麼樣也不好說,大概就是“不太毒、有希望”的意思。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公告瑞德西韋顯示出療效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發表公告,認為瑞德西韋在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顯示出了療效。

NIH對全球大約1090名患者展開的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評估的主要終點是康復時間(time to recovery),也就是達到患者足以出院或恢復正常活動水平的時間。研究結果顯示,31%的患者在用藥後症狀出現改善。瑞德西韋治療組的恢復時間為11天,對照組的恢復時間是15天;瑞德西韋組的死亡率是8%,對照組的死亡率是12%。瑞德西韋治療組比安慰劑對照組康復快31%(P <0.001>

這項臨床試驗是從2月開始的,設置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組,其中瑞德西韋治療組接受的劑量/時間,也是與第一個實驗的10天療程組相當。

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承認,死亡率的改善沒有達到預期。據福奇數小時前在白宮記者會上透露,這是一項在國際範圍內進行的臨床試驗;進行試驗的地點,包括美國、德國、丹麥、西班牙、希臘等多個國家。

研究者點評結果為何不同

從中國研究者曹彬教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採訪中,我們看到,曹教授認為,中美兩國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研究結果,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個實驗的研究終點設計不同,美國NIH研究終點指標過鬆,為臨床恢復時間,中國則是設計了基於6分量表的臨床改善時間。例如,NIH的恢復定義比較寬泛,包括住院,但不需要氧療、出院(但可能仍有活動受限、需要吸氧),相當於中國量表中的1-2級+回家吸氧。

同時他強調了中國研究對用藥時機的要求,其時間窗口為症狀出現後的12天以內。曹教授認為,從客觀角度來審視兩國的研究設計,中國瑞德西韋研究更具備較強的科學性。

//////////

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瑞德西韋究竟如何在新冠病毒病面前發揮功效?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瑞德西韋究竟如何在新冠病毒病面前發揮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