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掛麵成致富新動能——河北省新河縣扶貧一線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2月20日電(賈玉韜、範世輝)每天凌晨4點,河北省新河縣望騰村宏福巷侯家小院裡,村民侯景濤穿好圍裙,戴上套袖、口罩和帽子,走進家裡的掛麵加工坊,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今年65歲的侯景濤,上世紀80年代從部隊退伍後學做傳統手工掛麵,至今已近40年。

侯景濤將50斤麵粉倒入深褐色的大瓷盆,開始和麵。傳統手工掛麵製作過程中,和麵是個體力活。後續的過程更是複雜:擀麵、拉條、搓條、上軸、分面、上架晾曬、下架切面。“過去買傳統手工掛麵需要用麵粉換,每斤只收幾毛錢的加工費。隨著人們對傳統手藝的逐漸認可,現在每斤賣到7元錢。”侯景濤說。

望騰村黨支部書記張建國介紹,村裡專門成立了合作社,採用“合作社+農戶”方式,每年幫助銷售掛麵1萬斤,銷售額7萬元。

侯景濤經常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發佈做面的短視頻,吸引全國多地網友的關注和購買。

問及為什麼繼續堅守這門傳統手藝,“多年的手藝捨不得丟。‘小車不倒只管推’,只要能動就要幹下去。”侯景濤坦言,他也像許多老手藝人一樣,擔心“後繼無人”,因此對慕名而來的求學者,總是傾囊相授。

“支持傳統手工技藝發展,既能激發從業者傳承和發展這門技藝的責任,又能為致富增收注入新動能。”新河縣委書記李群江說。

下午3點,侯景濤夫妻倆將兩米多長的幹掛麵從晾曬架上小心取下,放到案板上依次切成10釐米長的小段,而後分別打捆包裝。

傍晚5點,望騰村宏福巷侯家小院裡飄出飯香,忙碌了一天的侯景濤吃著蔥花爆香的湯麵,幸福又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