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

什麼是自/信?

首先,我不是一個自信的人,時常自我懷疑。

其次,關於自信,我迷茫過。

以前的我,也和很多人一樣認為“強勢”就是一種自信。認為那些站在道德至高點,因為某些內在或外在原因而藐視他人,強制他人的行為,或者自稱自信卻不允許被否定的人是自信的人。

因為他們看起來是那麼的“自信”,他們敢說、敢做、敢於表達,雖然這種表達在某種情況下不一定是正確的,或者說是正義的。

自信是什麼?

自信的人,一定不自卑嗎?

自信的人,是善良的人嗎?

自信的人,是神嗎?

前兩天看到篇文章《自信,就是我允許自己被否定》,所以想寫寫自信了。

文章開頭寫道:“當你表達需求時,總會有人拒絕你。當你做了一件事時,總會有人否定你。沒有人可以完全圍著你來肯定你、接受你、滿足你,因為你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我一直認為這是人盡皆知的基本常識……但是,每當我開課的時候,總會有這樣的人來到現場,並提出這些讓我吃驚的問題:

老師,當我的朋友/戀人/領導……拒絕我時,我就很難受。

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包括我自己也曾經這樣想過,不知道該怎麼樣應對,或者自我調整。

作者在文章中列舉了幾點原因和方法:

1、他們的拒絕和否定,和你好不好沒有關係。為什麼你害怕被拒絕和否定?因為期待被所有人接受。被拒絕和否定,就意味著我不夠好。這是被偽裝的、赤裸裸的控制。實際上自卑、焦慮和害怕。

2、總有人嘴裡很難說出表揚,總有人只喜歡錶達否定,這不是你不好。有人天生不喜歡討好,他們有自己的標準,他們的經驗構成了他們的愛好。

3、如果你感覺到自己被否定和拒絕的時候自己就是不好了,那麼這其中一定發生了兩個微妙的過程:

A、你放棄了自己的標準,認同了他們的標準。

B、你假設了他們的情境、背景和你一樣,你覺得他們可以接受,就 認為了他們也同樣是合適接受的情境、背景。可是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你不停地切換自己的標準,認同他人的標準,你總能找到否定。解決方案就是:區分,拿回自己的標準。

4、人們先否定了自己,才害怕別人否定。人們先拋棄了自己,才害怕被拒絕。人們內心有個深處的聲音,我不值得被肯定,被接受。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常常受到批評、指責、拒絕和否定。權威們即使找不到可以否定的地方,也不會去表揚和肯定,只會理所當然的就這樣。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會對否定和拒絕及其敏感,很自然地觸發保護機制:我被否定和拒絕,因為我不好。

這是一種保護。因為一旦承認“我不好”,我找到了為什麼被否定和拒絕的理由,可以放棄努力了。

自信,就是我允許自己被否定。

開朗,就是我允許自己被拒絕。

什麼是自/信?

在羅伯特·安東尼所著的《自信的秘密》一書中,寫道:“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他們中絕大多數都生活得並不開心,過著沒有成就且毫無目標的生活,似乎沒有能力應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狀況。他們任由自己過著平庸的生活,得過且過……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以至於他們無法接受完全相反的事實。”

勇敢的反義詞不是懦弱,而是順從。

是什麼使我們如綿羊一樣相互跟隨?因為我們試圖融入集/體,試圖討好他人,試圖讓所有人接受。我們把自己的生活交給別人,並且甘願被束縛。

除非你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否則是不可能樹立起百分百的自信的。只有你真正確認自己存在的獨特意義之後,你才可以從自我強加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是的,就是“自我強加”!不是父母、家人、上司或社會,而是我們自己。拋開自責的情緒,停止對自己因莫須有的不滿而產生的輕視。否則在樹立自信和解放自我的道路上,你註定將無功而返。

為了成為一個真正自由、富有同情心、熱情和內心充滿愛的人,你首先要做的是瞭解自己、愛自己。

如果有人告訴你:“沒有集/體就沒有你。”

你要反駁:“集/體是一個概念還是生命體?集/體是如何形成的?集/體是如何運轉或者存活的?沒有我,沒有其他人,還會有集/體嗎?我的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了我,父母每日工作賺錢操持家務,將我養大,不是被集/體養大的。我的父母是真實存在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是虛無的集/體。因為集/體是被個體所形成的。如果說沒有集/體就沒有我的父母,也就沒有我。那不如說沒有地球就沒有我。”

什麼是自/信?

樹立自信的必要條件:

1、你的覺醒程度與你所能接受的有關自身真相的程度成正比。

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已經接受的思想或者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深信不疑,這些思想與催眠術相比,效果相差無幾。

許多人認為,可以單純依靠意志來改變生活,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思想中的消極觀念會導致人們失敗。人們一旦相信某個觀點是正確的,就會將其奉為行為標準。無論這個觀點多麼荒謬,人們都會本能地蒐集證據來維護它。所以,樹立自信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在清醒狀態下了解真正的自己。

2、重新審視和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動機,滿足自己的需求。

表面上是自私,但我們要明白,只有在我們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因為許多人以“優先服務他人”,這個價值觀來逃避改變自己生活的責任。沒錯,這是逃避。有人在事業上傾注了滿腔熱情、全身心投入。但是無法面對家中的瑣事,回到家裡對家人非打責罵,將外面受到的窩囊氣發洩在家人身上,這種人絕對是不自信的。

3、信/仰(Belief),就是那些被當作真理而接受的自覺或不自覺的信息。

信/仰對於所謂“錯誤觀念”的過濾切斷了真相的來源,使人們只看到自己想要的,而排斥不想要的。“堅定的信徒”排斥其信仰之外的一切事物,把自己不贊同的事物視作一種威脅,終其一生都把他們所排斥的事物當作“邪惡”,或者“異教徒”。

信/仰(Belief)和信念(Faith)是不同概念。信念與信仰不同的是,信念並非完全是限制性的。它會使人不斷去探索和了解事實的真相。有信/仰的人認為自己知道答案,而有信念的人認為自己不知道答案,還需要學習,總在尋找答案。

4、我們對世界所能做的改變,就是改變自己。

人類的煩惱大多源自慾望。人們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為錯誤地認為地球應該按照我們的意願旋轉,認為自己應該做什麼或有什麼樣的成就。

從理性層面來說,人們普遍承認自己的生活中肯定存在需要改變的東西,但是很多人也認為自己的情況與別人不同,具有特殊性。

有個段子:廣告宣傳抽菸有害健康,抽菸者乾脆就戒掉了看廣告的壞習慣。

一個人目前的意識水平基於這個人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家庭狀況、成長經歷、成功、失敗和宗教信仰。人們根據自己目前的意識水平,選擇接受、包容或拒絕你精神和身體環境裡的一切。

早年學習哲學,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某檔已經掛掉的節目中說:”人的知情意起源於感知覺,也就是感官,眼耳口鼻舌身。

知情意就是:認識、情緒情感、意識活動。

認識,起源於感知覺。

情緒,起源於體驗。

意識是能不能覺知,有覺知就有意識。”

沒有人喜歡改變自己目前的意識水平,因為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更難,既然無法改變自己,那就改變世界吧。(現實中,很多人可能就在做這樣的事情)。改變意識水平最主要的障礙,是人們拒絕承認“錯誤的確信”已經扭曲了自己的感知。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們的思想從童年到老年,會經歷一個不斷重組的過程。相反的是,心理有問題的人的思想觀念是不變的、永恆的,至死方休。

5、樹立自信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觀念、價值觀、信條、理想、假設、辯解、言語、目標、希望和衝動。

時常注意自己的言論,在與他人爭論時,是在爭論一個觀點或者事物,還是在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你不同意我的觀點,你就是錯誤的,我代表正義。或者用心理學的術語,你在“投射”。

6、關注你的優點。

將自己所有的優點寫下來,並常常拿出來複習,將它們記在腦子裡。通過關注自己的優良品質,內心逐漸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和與眾不同的人。每當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後,記得獎勵自己。

比如,今天過馬路時沒有闖紅燈,給自己買一點好吃的。

開車時,沒有因為擁堵罵人,獎勵一下自己。

看到家裡地面髒了,沒有無視而是進行了清掃,獎勵一下自己。

7、“21天法則”,一個人大約需要21天時間才能改掉一個現有的不良習慣或形成一個新的好習慣。

比如讀書,你必須經歷從“讀懂”到“完全領悟”這樣一個過程。“讀懂了”不是“理解領悟了”,真正的理解體現在你的思維、情感、行為和反應中,當一本書的內容融入到了你的知識體系中,才能稱作“完全領悟”,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8、學會傾聽,不要臆斷或主觀地認為“這是對的”或“那是錯的”,用理性去思考,用邏輯思維去分析和判斷,而不是用情緒去判斷。

思維或觀念的改變,會帶來內心意識的變化,從而導致外在環境的改變。改變受我們的潛意識和想象力的影響,改變始於我們的內在思維。

什麼是自/信?

9、克服想要操縱他人的慾望。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們學會獨立,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在孩子的各個年齡段,都應儘量建立他們的責任感。只有獨立的人,才能體會到自力更生的快樂和作為人的尊嚴。

10、要樹立自信,一定要先學會獨立。許多人認為獨立意味著對他人梳理,冷淡或不友好。

獨立和依賴是相對的概念。

當你仰視他人時,依賴就產生了。

不可否認,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們需要依靠集體才能夠生活。當一個人融入集體時,需要放棄一些個人的權利來換取利益。或者為了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滿足,比如優越感、安全感和存在感。

獨立是平視,是勇於面對內心對成功的渴望,是關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從其他人那裡獲得應該怎樣,應該做什麼或應該擁有什麼的啟示。

實際上,真正獨立自信的人是自我肯定的人。他們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可以與他人和睦相處,同時保持著自信和沉著。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也會煩惱,意識到需要幫助時,不會因為自卑而羞於啟齒,他們會主動要求他人的幫助。

什麼是自/信?

關於自信和樹立自信心,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相關文章和書籍,也有很多專家講這方面的知識,我所知道的是有限的,還需要不斷地學習。

生活中,每當我看到社會新聞中的負面內容時,就不得不勸自己:“這就是現實生活,這就是人性,你無法改變世界,只要做到自己不被世界改變就好了。”

我厭惡試圖控制我的人,因為他們讓我感到被束縛,沒有自由。

我厭惡吹噓的人,因為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自卑而且膚淺。

我厭惡沒有同理心,不懂感動為何物的人,因為他們讓我難以理解,但是又不得不承認人性的複雜如浩瀚的宇宙。

我認為,一個人可以不自信,但是作為人需要對他人,對其他物種,對生命具有同理心,對自然和法/律具有敬畏之心。

但是現實中,人人具有同理心和敬畏心是很難的。可能與沒有自信,或者教育有關,也許無關。因為人性就是自私的。

不過,我現在不覺得自私就是不好,不正確。相反的是,一個人明明是在做自私的事情,卻口口聲聲說自己不自私,這種行為只能用“無恥”來形容了。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厭惡的,其實是你自己。每一個你所討厭的人,其實是你不想看到的自己。”

是的,我是個自私、自卑的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