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感悟分析不是預測

一、市場是什麼?


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時間久了,人們被一根根K線推著往前走,難得停下來認真想一想那些關乎交易的根本問題。


比如,市場到底是什麼?初看起來這個問題很簡單,市場就是買賣的場所,一系列簡單的交易規則所構造出來的場所,這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追根究底的問一問,事情就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比如,簡單規則它又是如何形成極為複雜的價格走勢的呢?事實上,不止一個人、不止一部書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如有效市場、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數量眾多的模型,都在試圖回答市場是什麼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最簡明、最少假設的解釋是彼得斯的分形市場假說。


彼得斯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大量的金融數據的研究,解釋了金融市場非線性動力學的本質問題。他從非線性動力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市場猶如一個正在進化的有機體,不是個別部分的總和,而是整體的、非線性的複雜系統。


這個系統永遠處於不平衡的演化狀態,而平衡卻是稍縱即逝的。


這就意味著市場是一個歷史動態的存在。這個歷時動態的特性,使得簡單的因果關係經市場迭代之後變得無比複雜,而這種複雜性往往超出了交易者的認知能力。過去已去,沒有現在,未來難知。過去不可重複,只可理解;未來不可預知,只能猜測。這就是市場的本質屬性,我把市場的這個屬性叫做歷史動態。


歷史意味著時間僅是變化的標尺,正如我們生活在現在,但現在正在飛逝。現在似乎並不存在,因為一旦我們意識到現在,現在就成為了過去,而未來已來,成為現在。至於過去不可重複,未來不可預知,這正如央行貨幣政策對市場的作用,一項政策出臺之後只有市場反應了這項政策,我們才知道它對市場施加了影響,但未來的政策對市場的效用卻是不可預知的,因為交易者會根據其交易目的、交易期限等有選擇性的評價信息,不同的交易者對信息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不同的市場狀態對信息的反應也是不同的,甚至有極大差異。即同樣的政策對市場將施加不同的影響,市場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就意味著過去不可重複,未來不可預知。


如過去只可理解,未來不可預知,豈不意味著市場是隨機的?我們豈不是陷入了不可知的泥潭?回答是否定的,事情遠不是如此悲觀。


眾所周知,隨機事件不依賴於時間,如拋擲硬幣,無論拋擲多長時間並不影響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概率。而作為一個複雜系統的證券市場,儘管每一個交易者的行為都是隨機的、不可預知的,但由於時間這個要素的加入,使得這些隨機的個體作為一個整體卻自發的構成一個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結構,其在整體上、全局上呈現一種大尺度上的高級別秩序。換句話說,市場的這種歷時動態的特性,往往意味著一個確定的邏輯關係、一個可知的非線性關係就掩藏在市場的複雜性之後。


市場是歷時的,但它卻是實在的。


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股市是這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一個國家法治狀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有什麼樣的國家和民族,就有什麼樣的股市。在這裡,白酒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在國人的傳統文化中,白酒被賦予一種英雄主義情懷,“白酒情結”普遍存在於中國人的精神深處,因此,白酒板塊一直是市場的熱門板塊之一。這在西方或伊斯蘭文化中或許是不可理解的,但在內地市場卻是一直存在的。


股市是歷史與現實的集中反映,不可能脫離歷史與現實而存在一個理想股市。明白了這個道理,事情就會變得簡單而又可以理解。如內地股市被人所詬病的投機市,在一個充滿焦灼感而一切都是不確定、一切都是未知數的時代,在資本具有無限話語權的時代,它的股市除了投機市還能是什麼?


其實,在資本驅動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賦予投機的特性,鬱金香、郵票、石頭、房地產等等,浮躁、盲動、狂熱的非理性情緒把價值與價格完全割裂了。應當把投機看做附著在金融資本之上的固有特性。所以,那些具有投機特性的一切狂熱現象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了。理解了這樣的事實,交易者對投機應當持有的態度就是不言自明的了。


股市(金融市場)是一個歷史的動態,又是一個現實的存在。它的這個特性,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具有與自然界存在的分形形體完全不同層次的複雜性,而股市這種表面無規則的複雜系統具有更高層次的秩序與動態穩定的內部結構,這就是分形市場假說的內核。


在我看來,它的獨創性在於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方法論。人們觀察事物往往從總體開始,只要總體具有某種特徵,就說它是什麼或不是什麼。但分形市場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提出觀察事物的方式。(1)表象在微觀層次是一個什麼樣的精細結構從而;(2)這種微觀結構又是如何決定繁複多樣的宏觀表象的——我把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叫做結構分析


結構分析遵循簡單性原則,即從儘可能少的假設或者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演繹,概括儘可能多的經驗事實。通過認識部分或局部的內部結構來反映複雜系統的整體,我覺得這個思路是切實可行的。系統整體如論如何複雜總是由子元素組成的,而系統中每一個元素都反映和內涵整個系統的性質與信息,即元素映射系統,而分形的思想又找到了從簡單到複雜、從局部到整體的媒介——相似性,這就使得人們的思維方法跨越到非線性的層面,從而很好的解釋了簡單與複雜、局部與整體、微觀與宏觀之間多層面、多視角、多維度的關係方式,為人們從局部認知整體、從微觀認知宏觀、從有限認知無限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這樣的關係也為學界共識。


如果從結構分析的角度觀察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至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一些新的認識:


相似性與自組織


毫不相關的那些經濟數據圖表看起來都很相像,不僅如此,即使時間刻度大不相同的圖表,它們的形狀看上去也是大差不差。比如上證指數的圖表走勢,5年的走勢和5周的走勢甚至5分鐘的走勢看起來都一樣,是自相似的特性。這個特性與自然界的分形特性是完全一致的,不管如何放大與縮小,總保持同等程度的複雜性。這一點並不是所有的形狀都具有的特性,如手劃的彎彎曲曲的一條線,無論多麼彎曲環繞,放大其中的任何一段,當放大到一定程度,整個線條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而分形的形狀,如海岸線、山峰、雲朵、菜花的花瓣等,它們的典型特徵就是不管放大多少倍,其形狀的複雜程度都一如既往。


股市的走勢稍有不同的是,由於加入了時間的因素,它不可無限放大,最多放大到以秒為單位,再小就失去了考察的意義。


儘管分形形狀具有無窮的複雜性,但它們卻是建立在簡單的數學法則之上,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迭代函數創造無限複雜的分形形狀。這一點與金融市場(股市、匯市、期貨等)價格的生成具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即由簡單的交易規則生成繁複多變的價格走勢,複雜的價格走勢建立在簡單的交易規則之上。


市場分析的目的是尋找市場價格波動的內部結構與週期性秩序。如果價格波動具有從簡單過度到複雜、局部過度到整體的自相似的特性。我們既可以從短期的價格波動結構模式出發,去研究其中長期的結構走勢與週期性特徵,亦可以從中長期的價格結構模式出發,去研究短時期的價格結構變化與週期性特徵。這就為短期交易或者中長期交易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對於金融市場,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即從表面看,市場總能夠在重創中自我恢復,亦能在非理性繁榮中種下危機的種子,市場似乎天然的具有自我矯正、自我恢復的功能。換句話說,金融市場的價格行為總是內生波動的,使得證券市場具備了自組織的特性,而外因退居於從屬的催化因素的地位。沒有組織者,相互獨立的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相互協作,市場本身不依賴於組織者而自我修復、相互強化,這樣的自組織行為對於金融市場具有特別的意義:


市場的自組織把管理者這隻“有形的手”排斥在外了。


即使發生崩潰性的“災難”,那也是市場自身的必然選擇。除非惡意操縱、內幕交易、虛假披露、會計粉飾等有害市場的行為需要監管者出手,最明智的選擇莫過於無為而治。至於肆意修改交易規則等人為調控市場的干預手段,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眾多的所謂“救市”行為一再證明,它或可改變短期的價格波動模式,但在中長期上是根本無效的,而“救市”往往向其反面轉化最終變成了“戕市”。


波動性與結構有序


股市是眾多交易者的集合體,眾多交易者具有各不相同的行為特徵,有不同的交易期限,而交易期限對交易者行為有重大影響。如小額的個體交易者顯然不同於擁有龐大資金的機構,前者的過度交易並不擾動市場,而後者則會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


不同期限的交易者對信息的評價與認知也有顯著不同,小額的個體交易者可能更偏重於價格和市場氣氛,而對於長期限的機構交易者而言,其交易決策更偏重於企業內在價值。當市場是由處於不同交易期限上的眾多交易者組成時,市場的波動性就是其天然的屬性。


可以想象,如把小額的短期限交易者排除在外,市場上都是巴菲特一樣的長期限交易者,那麼市場就因其失去波動性而崩潰,不復存在。


對於市場的波動性,有不同的理解。有效市場理論認為這種波動性是隨機的,不可預測。這個理論的前提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上,他們認為所有的交易者獲得的信息都相同,對信息的評價亦相同,因此,價格的波動即時的反映了所有已知的新的信息,市場的波動性當然就是隨機的了。代表性的意見存在於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中:《漫步華爾街》的作者麥基爾有一個著名實驗,一隻被蒙上雙眼的猴子擲飛鏢而選中的股票與那些投資專家相比較,猴子的表現更好一些。這個故事是想說,這個市場的隨機性、不可預測性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市場中的交易者事實上並不能夠獲得完全等價的信息,對信息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評價,交易者的風格因此而變得大不相同。一部分交易者其決策依據可能是公司長期收益前景,另外一部分交易者則可能是依據預期交易,即根據其他交易者的意圖而選擇自己的交易策略,通常的做法是依據圖表分析來判斷價格趨勢,他們被稱作投機者。這裡的投機並無貶義,它是一個確切的中性詞。毫無疑問,市場中確實存在數量眾多的圖表交易贏家。如果價格波動是完全隨機的,長期而言,那就不可能存在超越指數的圖表贏家。數量眾多的交易贏家的存在,至少說明股市的波動性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不可認知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線性過程具有高度的可預測性,如一列火車,速度、時間、路程的簡單線性關係使其具有高度的可預測性,這種高度的可預測性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舒適安全。


但金融市場則是大量的非線性關係所主導的市場,是一個具有非線性動力特徵的複雜系統,它是整體結構性與局部隨機性的統一體,價格波動主要是以多種週期性疊加其上的結構演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結構的週期性有序演化這個層次上,價格波動是可以被認知的,儘管這種認知與簡單線性關係的“可預測”是完全不同的。即是說,金融市場高度複雜,但也並不同於數學上的“三體”求解問題,擾動市場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歸根結底是賣方與買方、分力與合力的問題,價格波動的方向歸根結底只有兩個:


要麼上,要麼下,只不過這個方向是以結構演進的方式完成的。


人性使然。交易者在潛意識中總希望可以有一個簡單因果關係存在,有一個足以依賴的確定性存在,但金融領域是不同於自然界的非線性的複雜系統。雖然看似紊亂隨機的背後往往一個確定的邏輯關係,一個可知的非線性關係,然而金融領域卻近似於一種色混沌,內稟的隨機性又疊加一個或多個時間週期。


這意味著,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是一種結構演化或躍進,其價格波動的結構模式是可以預期的,而其價格漲落卻是內在隨機的,不可預知。其實,曼德博羅在上世紀60年代曾經指出:資本市場的收益率並不服從正態分佈,而具有典型的尖峰、厚尾特徵,實際上服從於一組穩定帕累託分佈,一定條件下對應於分數布朗運動,具有自相似、長期相關和統計自相關性。資本市場的這種特性已經把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排除在外了,換句話說,牛頓經典力學世界的那種“可預測性”與資本市場的“可預測性”完全不是一回事,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概念。


技術分析


價格波動的結構有序與歷時隨機的特性,是技術分析的基礎。技術分析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是有效的可證偽的分析方法。然而,日用而不自知。儘管很多人使用“技術分析”的方法去交易,但對技術分析的認知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與真正的技術分析有可能完全是兩碼事,這也是多數採用技術分析的交易者並不能取得或保持好成績的原因之一。


下面要說的這個小故事很有啟發,說某人正在上網看行情,一個乞丐靠過來說:“長期均線金叉、KDJ數值見底,這股要漲了”。這人很吃驚,就問乞丐你怎麼也懂這個?乞丐回答說:“正是因為懂這個,我才有了今天!”


可見,某些所謂的技術分析不過是披上一層理論的外衣,距離真正的技術分析差了十萬八千里。比如技術分析有三大假設,歷史重演即是其中一個。但由於非線性的特性,股市沒有歷史,只有歷時,這就把歷史重演的假設徹底顛覆了。如果罔顧歷時動態這個特性,它將使你的交易變得愚蠢而執拗,如價值交易者把價值投機簡化為長期持有,殊不知不確定性的存在將把“長期”兩個字扯得粉碎。


又如,廣為交易者所熟知的支撐與阻擋的問題,在一輪反向的價格波動中,支撐與阻擋往往不堪一擊,運用“支撐與阻擋”制定買賣策略的交易者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這就從反面說明了金融市場中的“歷史”是不靠譜的。


交易者總傾向於尋找確定性,但不確定性才是市場的本質。


時間越長,越是不可認知,這就是金融市場的魅惑之一。所以,不要試圖把交易的基礎建立在預測上,但要明白分析是什麼。分析僅僅是指結構的識別與策略規劃。交易者總喜歡預測,但極少想一想市場是不是可以預測、在何種程度上可以預測,這是一個根本問題。運用技術分析的交易者必須考慮一個問題:我所使用的方法本身符合市場自身波動的邏輯結構嗎?


記住,分析不是預測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多數交易者會形成自己的一些交易模式,交易者事實上是根據其交易模式去操作。但很多人往往會忽略其交易模式的思維邏輯是什麼,就是說,交易者僅僅試圖修正完備其交易技巧是不夠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定要使自己的交易模式契合市場波動的基本邏輯。


如果你仔細觀察,幾乎所有成功的投資人都在使用幾乎相同的投資策略。而正確的交易策略往往是通過排除法得到的,這是分析過程中經常被使用的邏輯技巧。即是說,如果我們可以排除所有的錯誤答案,剩下的無論多麼不可能都將是正確的。


對於價格結構的提前預估,總是存在多種可能性。交易者應當根據對未來可能性的預估情況,制定相應的策略,然後通過其後的實際走勢,把不符合實際的策略排除,那麼最後的即為最優策略。可見,事前並不存在所謂正確的交易策略,交易者不可能事前就知道哪些是好的策略,哪些是不好的策略。查理.芒格推崇的“少數幾個好的決策加上極大的耐心”的交易策略也並非絕對可靠。正如“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軍事策略,時間、地點、雙方實力以及指揮官的不同,其執行的效果會出現極大差異,它對於項羽是一個好的策略,對於馬謖就是最糟糕的策略。事情往往違背初衷、走向反面,好的決策最後變成了最糟糕的決策,然後虧損最終將“極大的耐心”蠶食殆盡。


只有被市場的實際價格走勢驗證的策略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帶有兩面性,一陰一陽謂之道。任何的理論都會包括自己不可以克服的缺陷的一面,技術分析也是如此,正如卡爾·波普“不可以被證偽的,就不是科學。而只能是偽科學”一樣,市場中流傳的任何一種理論方法,都會有自己好的和不好的一面。同時在好與不好之間一定存在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是不好的;如果沒有超過,這就是好的。這個度會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出現相應的變化。但不會改變的是相對任何理論,總會存在一點,在這一點以後,理論不會取得作用,相反會出現問題——任何有關技術分析的理論都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在結構分析的體系中,我們一貫的策略就是“不預測,跟著走”。這是什麼意思呢?借用小說《三體》中的人物章北海與父親的一段對話:“要多想。”“想了以後呢?”“北海,我只能告訴你那以前要多想”。


那之前要多想,那之後才能做。

交易感悟分析不是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